目录

安乐集卷上

《安乐集讲记》 ︱ 唐并州玄中寺道绰禅师 撰丨智圆法师 讲解 ︱

或云:“一劫之中所饮母乳,多于四大海水。”或云:“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毗富罗山。”如是远劫已来,徒受生死,至于今日,犹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伤叹不已。

又说:“一劫之中所饮的母乳,汇积起比四大海的量还要大。”又说:“一劫当中死后得到的尸骨,堆积起来像毗富罗山那么高。”像这样从远劫以来无意义地徒受生死,一直到今日还是作凡夫身,我们何曾思量过轮回的苦,为此伤叹不已。

所以,轮回确实是旷劫流转,无边无际,一直到今天都还没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现在是轮回中的身,生死的大患根本没解决。如果今生再不求生净土,那未来还将无休无止地在轮回里受身,这样就是漫无边际的苦。

第三、又问曰:既云旷大劫来受身无数者,为当直尔总说令人生厌?为当亦有经文来证?

第三、又问:你说到旷大劫来受了无数身,这只是你以这种说法使人生厌离,还是也有经文能确证这是事实呢?

答曰:皆是圣教明文,何者?

答:这都是经教明文,可以引《法华经》为证。

如《法华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有佛出世,号大通智胜如来。有十六王子,各升法座,教化众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其佛灭度已来,至极久远,犹不可数知。

如《法华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号为大通智胜如来。他有十六个王子,各自都升座讲法,教化众生,每一个王子都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众生。”这尊佛涅槃到今天为止是极其久远的时期,根本不可能用算数来了解。

何者?经云:“总取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磨以为墨。佛言:是人过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佛言: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今日众生,乃是彼时十六王子座下曾受教法。”

怎么说彼佛灭度以来的时间无以计数呢?它是多么漫长的时间呢?经中说:“总的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全部都磨成墨汁。佛说:一个人经过一千个国土,才下一点像微尘那么大的墨点,像这样不断地进行下去,把大千大地所磨的墨汁全部都滴尽了。佛说:如此这个人所经过的国土,点到和没点到的所有地方全部都析为微尘。一个尘代表一个劫,彼佛灭度至今所经历的劫数超过了这个数量。今天的众生,就是远劫前十六王子座下曾经受过教法的人。”

是故经云:“以是本因缘,为说《法华经》。”

所以经中说:“由于这个往古的因缘牵引,今天再次宣说《法华经》。”

曾经世尊过去世做第十六王子,今天在世尊教下闻说《法华经》的人都是在那时候结过的因缘,可见这是有多少因缘、经过多漫长的劫数而成熟的结果。

《涅槃经》复云:“一是王子,一是贫人,如是二人互相往反。言王子者,今日释迦如来,乃是彼时第十六王子也。言贫人者,今日众生等是。”

《涅槃经》又说:“一个是王子,一个是穷人,这样二个人互相往反。‘王子’是指今日的释迦如来,也是那时的十六王子。‘贫人’就是今天的众生。”

以此类推,法华会上的受教者追溯他的过去世,一直可以推到大通智胜如来的时期,至今已经受过无数的身。其实,在此前还有无数受身,那么我们的情形与此类似,也就是从此身往回追溯,曾经受过无数身,旷大劫来受过无数三界里的身。

第四、问曰:此等众生,既云流转多劫,然三界之中,何趣受身为多?

第四、问:“这些众生可以说是流转了多劫,受过无数身,在三界里以哪种生趣受身的量多?”

答曰:虽言流转,然于三恶道中,受身偏多。

虽然总的说是在三界中流转,但比较而言,在三恶道里受身的比例占大多数。

如经说云:“于虚空中,量取方圆八肘,从地至于色究竟天,于此量内,所有可见众生,即多于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恶道身多。

依据经教的说明,可以证明这一点。经中说:“在虚空中取一个长宽八肘的柱体,从地面一直升到色究竟天为止,在这范畴当中的所有可见众生多过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天数量。”可见,恶道的身是非常多的。

这个量,从横截面来看,只是一个方圆八肘的小范围,而大千世界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范围。从地面到色究竟天都是一样的,但平面的宽度上,大千世界远远超过了方圆八肘。极大范围里的人天数很稀少的,而极小范围里的六道数是很多的,这证明除了人天以外的恶趣众生的量非常多。用这个说明,这就是很好的表达。譬如以地球为例,在方圆一里范围的众生数和整个地球的人类数目相比,人类数目极少,而一个方圆里各种昆虫微生物等的数量极其庞大。可见,善趣身很稀少,恶趣身的数量非常多。

何故如此?但恶法易起,善心难生故也。

为何如此呢?就因上观察,恶法非常容易起,善心特别难生。善趣因极少,恶趣因极多,因此在果上恶趣的众生数远多于善趣数。就像经中常常说的,恶趣众生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如爪上尘;或者说恶趣众生就像恒河沙那么多,而善趣众生寥若星辰。这是因为堕落性的力量很大,就像世人说的,“学坏三天,学好三年”。

今时但看现在众生,若得富贵,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复着乐者多。是故经云:“众生等是流转,恒三恶道为常家。人天暂来即去,名为客舍故也。”

今天我们来看现在的众生,如果得到了富贵,就唯一从事放逸、破戒等的邪行,而不会以富贵来修道;生在天上,多数都贪著在欲乐上。因此佛经中说,众生都是一样地流转,恒时以三恶趣为常时居住的“家”,而人天暂时来一次马上又回去了,所以称为“客店”。

所以,到人天来只是做一次客,做完客还是要回恶趣的老家。经上讲,地狱众生刚放出去,过两天又回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众生的劣根性很强,受了一点苦想修一点善,但是得到一点好的,马上忘乎所以,又一样地放逸造恶,而且变本加厉,造得更凶,结果直接堕入恶趣。

依《大庄严论》:“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

依于《大庄严论》:“劝一切众生常常心要系在法上,使得正念现前,不要迷失。”

所以,在三界当中的事非常危险,因此古人才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说。说明还处在凡夫态的时候,每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自心中的烦恼力量非常大,恶习气很重,所以要长时间反照自心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

偈云:“盛年没有疾患时,却懈怠毫不精进,贪著经营各种世间事务,不修施戒禅三福。等到临死要被死所吞掉时,才后悔过去那么好的时光,为什么不好好修善!

“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

“智者应当观察,在生时就应当除断五欲的贪想。平时非常精勤地习练自心,狠下功夫,到临终时就没有悔恨,这叫做先苦后甜。因为平时修心,已经修得非常好,没有错乱的念头,一心秉持正念。像这样精勤地制伏自心,把它调练得不散逸,到临终的时候,以这种惯性力,心也不会散乱。

“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如果平时不习练自心,牢牢把持,使得自心有主,临终的时候就一定会散乱。心如果散乱,就像用石磨调马,不断回旋养成了习惯,如果要斗战时,就只会随旋,而无法直接冲锋。”

因此,要想临终心态安稳,平时必须精勤地修练。练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够直心直进,一心住于法。如果平时都是心态乱七八糟,临终就更加糟糕,错乱力一现起来时,根本没有主张,无法调控、把持,那绝对往恶趣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