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菩提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子三、根据与比喻对应:

此因如盲不见色,凡夫从来未曾见,

亦如产房内婴儿,不见日轮圣亦尔。

这里是用三相和比喻来说明内容的。如来法身为“宗法”,不可思议为“所立”,非三慧等分别心的境界是“能立”。比喻:如色法非盲人眼识的所见境,日轮非婴儿眼识的所见境。“根据”是非分别心的境界故,这就是宣说根据和比喻所对应科判的意义。

颂词前两句讲:为什么佛陀法身不可思议?就像盲人根本见不到色法一样,一切凡夫众生从来也未曾见过无垢清净的法界,又如产房中刚刚诞生七天的婴儿看不见日轮一样,小乘声缘圣者也不能见到如来法身。

颂词后两句“且如产房内婴儿,不见日轮圣亦尔”。对此遍知多罗瓦有不同解释:“如同产房中初生的婴儿只能见到少分的光明色相、无力全分见到。同样,安住十地的诸大佛子也仅仅现量见少分法身而无力见圆满法身。”是以“不圆满见”来解释“不见”的含义,如此一来,婴儿的比喻便有了两种解释。在《胜鬘经》中胜鬘夫人问曰:“世尊,此苦灭谛是不思议,过诸有情心识境界,亦非一切声闻独觉智所能及。譬如,生盲不见众色,七日婴儿不见日轮,苦灭谛者亦复如是,非诸凡夫心识所缘,亦非一切声闻独觉智之境界”。在《胜鬘经》中用婴儿比喻声缘,堪布根华以此根据认为若能解释成声缘更为合适。魏译《宝性论》中云:“二乘如婴儿,不见日月轮。”也是直接译为声缘如婴儿般,无法看见日轮般的清净法身面目。以上教证直接说到了,声闻、缘觉智慧有限,故如婴儿般,不能见如来的法身,也不能见自性清净法界如来藏的本体。

但在其它很多了义的如来藏经中讲到,不但凡夫、声闻缘觉,包括获得自在的十地大菩萨们也对如来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支分及多分证悟而没有全分圆满证悟。对十地菩萨来讲,佛的一切不可思议也成了难证难知的一种境界,所以这两种讲法是一致的。这里主要是按照堪布根华和《胜鬘经》来讲的,“盲人”是指凡夫众生。“婴儿”比喻声闻、缘觉。因为凡夫众生执著“清净、恒常、有我、安乐”四边戏论,声缘执著“不清净、无常、无我、痛苦”四边戏论,所以都跟盲人和婴儿一样不见离戏的如来法身。但是按照了义经典及遍知多罗瓦的观点,无论是凡夫众生或是声闻缘觉皆与盲人无别,一概不见离戏的如来法身,不见一分乃至多分如来藏的本体,更何况见佛圆满的境界。

佛陀殊胜智慧的境界,声缘就算在一亿劫中都不能测度,何况我们凡夫怎么可能以生灭心去妄自测度,唯应仰信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这样才能得到诸佛加持。佛在《法华经·方便品》中云:“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意即:佛宣说的《如来藏经》等法门,凡夫初学者应在相续中生起大信心,依此信心力才能得到诸佛殊胜不共的加持,得到殊胜的利益乃至于真实通达。比如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师阿弥陀佛大福慧的显现,西方净土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都是佛的大愿力所成就的,所以佛的愿力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这都是佛陀智慧成就的功德,甚深不可思议之处,就连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测知,根本也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象的境界,我们若能真正仰信上师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念佛的名号并且发愿往生,那就一定能得到极大的利益。这是用不可思议的比喻讲第一类甚深功德的根据。

癸二、宣说其余之根据分三:

一、不变之功德;

二、断证之功德;

三、清净之功德。

子一、不变之功德:

远离生故是恒常,无有灭故是坚固,

无彼二故是寂灭,法性住故是不变。

在极清净佛位已经消尽了一切客尘障碍,现相和实相完全无二无别,现前大无为法身,远离了生灭的迁流,这就是常住法身,这一偈颂是从名言不同的反体来安立为恒常、坚固、寂灭、不变四种功德,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因为如来法身远离因缘生,故自然具有恒常的功德;没有断尽坏灭的缘故,具有坚固的功德;如来法身离开了一切生灭的相,故具有寂灭的功德;如来法身自性本来没有任何偏堕等戏论,本来安住不可思议的境界,故具有不变的功德,因此除反体不同以外本体是无别的。

子二、断证之功德:

证悟灭谛故极静,觉悟一切故周遍,

无所住故无分别,断烦恼故无耽著,

清净一切所知障,是故一切皆无碍,

无二堪能且调柔,是故远离粗涩触。

这两颂讲了佛陀的六种功德:极静、周遍、无分别、无著、无碍、离涩触。前三句是讲只属于证德所摄的前种三功德;后五句讲了属于断德所摄的后三种功德。

首先前一句:“证悟灭谛故极静”,可以从两方面解释。

一、从抉择灭的角度讲,由于无余灭尽一切所断的灭谛已经彻底现证,所以如来具有一切痛苦极为寂灭的大安乐功德。

二、从非择灭的角度讲,由于自性本来清净,已经通达一切所断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灭谛的自性,所以是无苦和苦因的极静。《胜鬘经》云:“诸如来应正等觉,遍知诸苦,断诸烦恼及超烦恼所摄苦集,能证一切意生身蕴所有苦灭,及修一切苦灭之道。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何以故?言苦灭者,无始无作,无起无尽,常住不动,本性清净,出烦恼壳”。

又颂词中讲到“觉悟一切故周遍,无所住故无分别。”是从证德方面讲在获得无上殊胜菩提时,现量证悟一切所知相,具有尽所有智周遍一切所知的功德。《入中论》云:“妙智刹那达所知”。而且,不住于任何所缘的戏论中,具有如所有智无分别功德,故现前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功德。

这两种智慧非为别别他体,当具有尽所有智周遍一切所知的功德,同时没有任何分别戏论执著,不堕四边二取的迷乱境界中,即如所智的功德,是以佛智周遍和无分别两个反体,安立了佛的两种殊胜智慧。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辩法法性论注释》中对此作了详细抉择:“无分别智慧的自性,即是超越分别心的智慧,因为没有包括在有为、无为等任何界中,因此彼自性中未被偏袒的显现中断,尔时与法性无二自明,从如所有智的角度而言,恒时不动此境界,同时,以尽所有智产生既平等又无错乱的见一切显现,故能成立无违双融”。

颂词的第四句:“断烦恼故无耽著”,就是讲断德方面的内容,由断尽烦恼的缘故,决定无有耽著。

颂词后四句“清净一切所知障,是故一切皆无碍,无二堪能且调柔,是故远离粗涩触。”所谓的断德就是远离三障,而且具有无著、无碍、离涩触的功德。因为断尽障碍解脱的烦恼障,故对一切法都没有耽著;因为清净障碍一切智智的所知障,故于一切尽所有义都没有障碍。因为远离了昏沉掉举等三摩地障,身心调柔、堪能安住于殊胜的三摩地中,所以具有远离粗涩触的功德。佛远离了烦恼障及所知障三摩地的障碍,故佛具有殊胜法清净的断德。

子三、清净之功德:

彼无色故不可见,亦无相故不可取,

自性净故胜善根,障垢断故极无垢。

颂词前两句是说胜义如来非微尘集合之色身,并且超越一切有为法的范畴,故以凡夫根识无法照见;又因超越比量和名言的境界而且无任何有为形相的缘故,以凡夫分别的心识无法取受。如是以分别识无法见、无法取等一切障碍完全消融于法界,自性清净的甚深境界乃诸佛之不共功德,所以胜义如来不是有形色身的世俗如来。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即:佛说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须菩提说:“如是如是,首先说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就说:“须菩提,如果以三十二相观胜义如来。这样的话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他也就应是如来了”。佛这样宣讲后,须菩提才明白,须菩提就说:“世尊,以我的理解,不应当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时候,世尊就对须菩提开示离相的偈颂:如果以色蕴见我,或者以音声求我,那么此人不是趋入法身的正道,此人行于邪道,不能见胜义如来。《金刚经》又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故颂词:“彼无色故不可见,无有相故不可取”。完全描述了胜义如来清净的功德,所以没有身相的存在。六祖大师也在《金刚经口诀》中说:“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无有形段,非有青黄赤白无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见,慧眼乃能见之”。黄檗禅师也在《传心法要》开示:尔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大彻大悟的诸大德们皆异口同声地讲到所谓的胜义如来,确确实实无有任何有形色相,以分别心不可见不可取。所谓的胜义究竟清净本性超越一切分别心的境界,故《入菩萨行论》也说“胜义非意境”。

颂词后两句:“自性净故胜善根,垢障断故极无垢”。分别从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的角度讲,佛陀具有法界本来清净的自性,故具胜义善根的功德;清净了一切客尘障垢和习气,故具有无垢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