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菩提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庚四、具足功德义分二:

一、以异名略说;

二、广说根据。

辛一、以异名略说:

不思常坚寂不变,静遍离念如虚空,

无著无碍无涩触,非见取善佛无垢。

“略说异名”是从功德的不同反体安立了十五种名称。“广说根据”是广说十五种功德的异名。

这里首先举出十五种功德的名称,再归摄为四类:十五种功德即:1不可思议;2恒常;3坚固;4寂灭;5不变;6寂静;7周遍所知;8远离分别;9无著;10无碍;11离涩触;12不可见;13不可取;14殊胜善;15无垢。再将这十五种归摄为甚深、不变、断证、清净这四类:

一、甚深功德:非闻思修三慧的行境,故①不可思议。

二、不变功德:②恒常;③坚固;④寂灭;⑥不变。

三、断德:即远离一切痛苦的⑥寂静;以尽所有智⑦周遍所知;以如所有智⑧远离分别;证德:断除烦恼障故如虚空般⑨无著;断除所知障故何时何地一切⑩无碍;断除三摩地障故11远离涩触。

四、清净功德:远离色法相状的缘故以眼12不可见;远离种种相故以心13不可取;自性清净故具有胜义的14殊胜善;清净客尘障垢故15无垢。

这四种略摄为甚深、不变、断证、清净四种功德,具足此四类所摄的十五种功德异门,就是获得无上菩提的如来。

下文按四类略摄分别解释,每种名称分别按实际意义而立名,并以充分的根据说明这些异名都不是虚名而是以真实功德而安立的名称。

辛二、广说根据分二:

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

二、所具之功德。

这两个科判:前者从能取方面是讲能具功德者,后者是从所取方面讲所具之功德。

壬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

依于解脱法性身,显示自利及他利,

自利他利之依处,具有不思等功德。

对于无上菩提从断德自性上安立解脱身,从证德自性上安立法性身,实际上二身犹如日轮的离障和显露一样非别别的他体法。断德自性解脱身和证德自性法性身两者和合,就会显示圆满自他二利的究竟功德,二身也就是自他二利的依处,具有不可思议的十五种功德,这样表明了十五种功德的能具者唯一是圆具二身的佛陀,因为除佛以外所有凡圣都没有得到解脱身与法身的圆满成就,故不具十五种殊胜功德。

在本论第一品中,已从自利断证的功德方面宣说了,十地菩萨与佛相差甚远,彼此不能画等号。颂曰:“然如大地与微尘,亦如大海牛迹水,彼等差别极悬殊,佛与菩萨亦如是”。是故当知,此所说的十五种功德,唯有佛陀才能圆满具足。

壬二、所具之功德分二:

一、广说甚深之根据;

二、宣说其余之根据。

癸一、广说甚深之根据分三:

一、总标不可思议之理;

二、广说彼之差别;

三根据与比喻对应。

子一、总标不可思议之理:

一切种智之行境,如来非是三慧境,

是故当知此智慧,一切有情不可思。

是说唯有一切智智行境的如来法身,非闻思修三慧的境界,这种究竟的智慧境界除佛以外,对于一切凡圣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不能如实圆满现证。这里依据教证从两方面作解释:

一、法身的境界唯诸佛证知。佛在《法华经·方便品》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意即:佛所成就第一希有的难解之法,三乘人都难以相信,难以理解,唯有诸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这是远离言说,难以测度的境界。《法华经·方便品》云:“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意即:佛所成就的无漏、甚深、不可思议的微妙法,唯有佛才能如实了知,唯是一切智智的行境。

二、究竟佛慧余圣亦不知。在《法华经·方便品》中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意即:假使满世间人都像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合起来尽心思考、度量也无法测知佛的智慧,而且让满十方舍利弗加上他们的弟子智慧,也是不能了知佛智慧的行境。又云:“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意即:舍利弗虽然智慧高妙,但是不如独觉的利智,假使十方世界的独觉阿罗汉像竹林那么多,将彼等智慧合为一心,这样在亿劫当中一直思维佛的智慧,也不能知道佛智的少分。又云:“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意即:独觉阿罗汉虽然智慧利,但是不如菩萨的根基大,新发意的菩萨,供养过无数的诸佛,了达种种义趣,又能善说妙法。假如这些菩萨就像稻苇那么多,充满十方世界,他们共同一心,在恒河沙数劫中共作思量,也不能测知佛的智慧。又云:“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意即:新发意菩萨,不如地上不退转菩萨的证悟高深,不退转菩萨数目就象恒河沙数那么多,这些菩萨共同思维探求,也不能了知佛的智慧。由以上教证可知,佛的不可思议境界以闻思修三慧是无法真实测知圆满证悟的。《入中论》云:“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佛德无边如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佛的智慧境界甚深微妙,非佛以外其他声闻、缘觉、菩萨所能测知,故颂曰“是故当知此智慧,一切有情不可思”。

下面从三方面广说“不可思议”的差别:

子二、广说彼之差别:

微细故非闻慧境,胜义故非思慧境,

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间修慧等境界。

是说因为法身非闻思修三慧的境界,故成立法身不可思议。此分别从两方面来作具体解释:

一、什么是闻慧、思慧、修慧?“闻慧”是依靠听闻经教引生的智慧;“思慧”是依靠思维法义引生的智慧;“修慧”是依靠修习禅定引发的智慧。

前二智若观待修所成慧则属于散乱心所摄,修慧属于禅定心所摄,闻、思的智慧是开发修所成慧之缘。

二、为什么法身非三慧行境?次第而言,因为法身极微细而又超越一切言语境界的范畴,因而非闻慧的境界;又因为法身是各别自证所证的胜义法,超越了分别寻伺的境界,所以非思慧境界;又因为法性甚深远离一切相的缘故,所以不是世间修慧等一切分别心的境界。是故当知,法身境界远离一切戏论,根本没有常、断、苦、乐、净、不净、我、无我、空、不空、有性、无性、自性、他性、实有、能相、所相、一性、异性、生灭等差别,远离了一切四边戏论,故“法身极其微细”,远离一切文字相,唯一是自证无缘的境界,远离一切心缘相,如是法身不可能以语言宣说,既然不可宣说,也就不可听闻,既然不可闻也非闻慧的境界;既然不是闻慧的境界,也就不可以分别心来思量,也就不是思慧的境界;既然非思慧的境界,也就不是以思慧所引起的分别心前的总相,既然不是影像境,也就非世间修慧的境界,如是便能了知偈颂中的重要意义。《法华经》云:“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意即:佛说:我和十方诸佛,才能现证这种殊胜境界,这种甚深的果远离了言说,即“言辞相寂灭”,其非思量分别的境界,其余三乘众生怎么可以用分别心理解佛的甚深境界呢?绝对不可能领会,因为诸佛境界不可思议、非常稀有、一切功德圆满成就。憨山大师在《法华通义》中云:“以实相离言之道,非心识思量分别之境,而三乘人以心思测度而求之,此其所以难知也,以其法不思议甚深微妙,故为佛与佛乃知之耳,诸人但当信之”。意即:因为实相远离了分别语言的范畴,实相是远离了语言的妙体,它不是分别心思量的境界,但三乘人以分别心思维测度而寻求,这就是他们难以测知的理由,因为这种甚深的法性不可思议,甚深微妙,故唯有佛才能证知,其余诸人唯应当信。那如何认识佛的境界呢?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在在处处),令心所向皆无碍”。意即:若有人想了知佛的境界,应当自心清净如虚空般,远离一切妄想分别、二取执著的境界,令所想皆无碍,在在处处皆以无碍的方式安住于此境界中,才能认识到佛的境界。又云:“胜义如来,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言”。凡是可说、可思、可言均非真实,所以南岳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意即:若说法性像任何一样什么东西都不合适,是无法比方的。经云,凡是凡夫或者分别心境界中思维的,只要能抉择能见到的完全属于世俗法,不是真实究竟真如胜义的本体。佛在《入二谛经》中云:“天子,若胜义中真胜谛是身语意所行境性者,则彼不入胜义谛数,成世俗谛性。天子,于胜义中,真胜义谛,超出一切言说,无有差别,不生不灭,离于能说所说,能知所知。天子,真胜义谛,超过具一切胜相一切智境。非如所言真胜义谛,一切诸法皆是虚妄欺诳之法。天子,真胜义谛,不能显示。何以故?以一切能说、所说,为谁说等法,于胜义中皆是无生,诸无生之法不能宣说无生之法”。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云:“分别若恒有,真实则永无,分别若永无,真实则恒有”。真正佛的究竟境界除佛以外其它凡圣无法真实证悟,但是透过学习大乘甚深了义的经论可以信仰的方式来修行,以至大彻大悟达成圆满境界时,就可以彻底现前与诸佛无二不可思议的一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