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所证的空性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己七、认定所证的空性。
此无任何所遮遣,亦无纤毫所安立,
真实正观真实性,真实见已即解脱。
这一偈颂的内容非常殊胜,所讲的是大乘圣者菩萨能够真实现前的所证空性,在其它经论中,如《现观庄严论》以及密宗的许多续部中所说的词义都相同,是诸佛菩萨异口同声宣说的。
这里是从基、道、果三方面来解释。前两句讲基的本性即法界如来藏实相的真实义。第三句讲出世间见道、修道入定的甚深境界。第四句讲大乘的殊胜果,即远离一切客尘、获得无上菩提的解脱果。
这一颂是讲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没有任何所应遣除所谓“前面已有的染污等过失”,也没有丝毫所应安立所谓“后面新生的清净功德”。对于这样远离增损二边的真实性,以了知胜义的能境智慧真实现量照见,并且能安住本性修习,至串习究竟的时候,就能从客尘障垢中彻底获得究竟的解脱。下面具体分析:
颂词第一句:“此无任何所遮遣”,为什么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没有任何所应遣除的染污过失呢?因为如来藏的自性本离一切客尘的缘故,没有什么可遮遣的法。就象日轮的本体无余可遮一样,如果日轮的本体有杂染,才会有遮遣的对象,但日轮的自性本来清净没有任何杂染,也就不用遣除什么。同理,清净就是如来藏的自性,其实相本体没有任何所要遮遣的法。世亲菩萨在《佛性论》中说:“如来性者,自清净故,能染客尘者,自性空故,故言无一法可损。”由于如来藏的自性是本来清净的缘故,能染的客尘自性也是空寂的缘故,所以并没有一个需要损减的法。
颂词第二句:“亦无纤毫所安立”为什么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没有任何所应安立的清净功德分?因为十力、四无畏等不可思议的胜义功德法,本来任运自成、无有分离,从未离开过法性,是如来藏的自性故,没有丝毫需要重新安立的功德。就象日轮的自性本来圆具光明,也就不用再增加什么,若某功德不具足,我们可以安立这一种功德,但一切功德在自性中本来圆满具足,毫无缺少,那就根本没有重新安立的必要。世亲菩萨在《佛性论》中说:“真如者,与清净因不相离,过恒沙数等不舍智,不可思惟诸佛的功德恒相应故,故言无一法可增。”在真如的体上与清净本不相离,有超过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的诸佛功德,由于恒时相应的缘故,无一法可以添加。
总之,因为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本无杂染,故无任何所要遮遣的法,又因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本自圆成,故无任何所要新增的功德,如此才是远离了增损二边的实相真实义,也是最了义的观点。《大乘起信论》中说:“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即:所谓的真如体,没有什么所要遣除的,因为一切法是本来无二一味的真实性;也没有什么所要安立的,因为一切万法本自如如,一切都在自性当中圆满成就,从来没有缺少过。这样殊胜的境界,凡夫无法通过自力通达、证悟,完全是大乘圣者开悟智慧的不可思议境界。六祖大师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现前了自性本来清净,没有一法需要遮遣的境界时,在自己心的本性当中,一切功德本自圆满具足、任运成就的,若于心外求法则不是内道了义的修法,与外道无异,这也是修习大乘殊胜境界的关键。禅宗四祖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方寸指心)河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意即: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法身功德。证悟者的境界当中,万法都是法界如来藏周遍的菩提自性,故如来藏遍一切处,遍一切法,以万法无二的方式恒时存在。对开悟者来讲,如来藏的本体全部显露,情与无情等诸法完全与智慧无别,万法都成了如来藏的本性,自性是本来清净,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功德本自圆满具足,没有一丝一毫需要重新安立或遣除的。黄檗禅师云:“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因为法界实相,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无为法,自性清净的法身所周遍的一种功德,其如如不动,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无有任何迁变,这就叫真如圆成实——法界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的本性从究竟胜义的实相来讲,根本没有需要寻求或遣除的,若执著有遣除就属于第六意识分别心的范畴,就无法从分别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对所知法妄加分别为所取和能取、所破和能破、能境和所境、所知和能知、所遣和所立等等,都成为二取的戏论法,完全背离了真如实相义。
颂词第三句:“真实正观真实性”为什么是真实正观真实性呢?
大乘圣者在见修的道位中,安住于没有丝毫取舍、无所遮遣、无所安立的境界中,对于基的本性无误认识,而且真实通达。如世亲菩萨在《佛性论》中说:“以离增减二边故,无一法可损故是空,无一法可增故非空,若作是观,名真实观。”意即:真如的自性,本来就远离增益和损减二边的。由于安住于这样大空性的境界,没有一法可损减或增加,所以是非空,如果这样观照不增不减的真如圆成实,就真正称为如实的正观。六祖在《坛经》中亦开示:“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狂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意即:开悟的此法,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任何虚妄分别念,用自性真如之出世间大无为无漏的智慧,观照自己心的本来面目,万法的本性当下就证悟了。没有丝毫取舍,就是见真如的本性,也是成就佛道。
颂词第四句:“真实见已即解脱”。首先对基的本性有真实通达的正见,然后在大乘见道、修道入定位作修行,随念现前所证的境界,达到无学道的境界时,即“真实见已即解脱。”从世俗名言角度来讲,“见”的方式是远离一切客尘的障垢、种子、习气,以圆满了悟的方式见如来藏的本性,显露自性清净属于真正见究竟的解脱,即如实现见真实法性的智慧,故说:“真实见已即解脱,”从大乘显宗的观点来讲,见真实法性的智慧渐次生起后,就从客尘障垢当中获得解脱。按照大乘的五道来讲,在大乘的资粮道和加行道,还没有真实见,所以还没有得解脱以及解脱的功德;在大乘见道时,从见道所断的障垢中获得了解脱,有少分解脱的功德;在大乘的修道位时,从修道所断的障垢中获得解脱,此有多分解脱的功德;在大乘的无学道时,从一切二障的习气中彻底获得解脱,当下现前圆满解脱的功德。
这一颂如是从基、道、果三方面抉择了大乘最殊胜的所证境界,从基的方面抉择了实相法界如来藏的本性,也是自性本来清净——圆成真如的本体;道的方面抉择了大乘出世间入定的见道和修道智慧的境界;果的方面抉择了基的究竟实相,通过道次第的修行断除一切客尘障垢后,使得大自然的本性全体显露的侧面,叫做大乘究竟的解脱果。
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
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
这一偈颂是对前文所讲基的自性,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前二句讲远离有边的空性如来藏属于自空的观点;后二句讲远离无边的不空如来藏是了义他空的观点。按照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经讲,善加辨别就是:凡是属于分别心的一切境界都是自性本空的,这是自空的意义;在不可思议的如来法身智慧面前现前如来藏的大光明分与其不可分离一味、无量法身胜义之功德本来存在,是他空的意义。
从他空方面来讲,如来果境界中现前的法身如来藏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胜义功德,是大无为法的本体,前面如是后面亦复如是,其在基的本性中本自具足,所以如来藏与功德法是无二一体的,不以无上不可思议的胜义功德法来空,只是以客尘法而空,本体是真实究竟了义的不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