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功德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本品所描述的唯一是究竟佛果之功德,其功德所指主要是无上大菩提本具的离系果功德与异熟果功德,故科判为“觉之功德义”。佛陀已真正觉悟了如来藏本性,觉悟的本体就是无上菩提,大菩提所具有的种种功德就叫“觉之功德”,故本品主要是抉择无上菩提之果功德。

戊三、觉之功德义分二:

一、对应二身功德之分类;

二、抉择功德之分类。

己一、对应二身功德之分类分二:

一、分别宣说身与功德;

二、彼等各自分类。

庚一、分别宣说身与功德

“身”是指胜义法身与世俗色身,“功德”指离系果之功德和异熟果之功德。

自利他利胜义身,及依彼者世俗身,

离系果与异熟果,功德分类六十四。

颂词前两句讲二身,后两句讲两类功德。前两句“自利他利胜义身,及依彼者世俗身”,即自利胜义法身和他利世俗色身是二身的自性。如同《大乘庄严经论》所说法身和色身是所依和能依的关系。胜义法身是所依,世俗色身是能依。成就了自利究竟的胜义法身,依其自然会流现出他利究竟的报化二种色身。后两句“离系果与异熟果,功德分类六十四”,是法身具有的三十二种离系果之功德以及色身具有的三十二种异熟果之功德,合计就是六十四种功德。二类功德和此二身也是能依和所依的关系。二身是所依,二类功德是能依。依于法身有离系果之功德,依于色身有异熟果之功德,如同依于太阳本体就会有清净和照耀的功德一般。

庚二、彼等各自分类:(就是指身和功德的各自分类)

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

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

初者法身十力等,离系功德皆具足,

二者大丈夫相等,异熟功德皆具足。

第一颂讲身的分类,第二颂讲功德分类。

第一颂“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处”是指依处、根本、源泉。“身”是指胜义法身和世俗色身。以下次第抉择:

什么是胜义身?即成就一切自利圆满的依处。为什么在身前加“胜义”二字?因为唯一是圣者殊胜智慧的所知义,故为胜义身。

为什么胜义法身是自利功德圆满的依处呢?因为一旦现量现前了胜义法身,自性本来圆具的大无为法无量胜义功德完全显露,任运自成无有丝毫缺少,自然成就自利究竟的殊胜境界。实际上修行除了开发本有之外,于外面更不会有什么所谓自利的功德现前,当本有功德完全显露就是自利圆满究竟的殊胜境界,故而现前法身的同时就现前了圆满自利功德,所以胜义法身是自利功德圆满的依处。

什么是世俗身?是指他利圆满的依处。为什么“身”前加“世俗”二字?因为色身在反体上不同于离戏法身,在不清净眷属及清净眷属的心识前有世俗的种种现相可以见到,故为世俗色身。

为什么世俗色身是他利功德圆满的依处呢?因为以佛的报身与化身可以圆满出生一切所化的他体,而且以任运自成的方式在他人的相续前示现而作调化,所以世俗色身是他利功德圆满的依处。

第二颂“初者法身十力等,离系功德皆具足,二者大丈夫相等,异熟功德皆具足。”初者法身无二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离系的功德,仅仅是以智慧资粮远离障垢所安立的功德,故为离系功德;二者色身具足大丈夫的三十二相等异熟功德,因为是以积累福德资粮渐次成熟的功德,故叫异熟功德。

己二、抉择功德之分类分四:

一、总标略说喻义对应;

二、广说各义;

三、以经教了知彼等功德;

四、复说喻义摄义。

庚一、总标略说喻义对应:

力破愚痴如金刚,处众无畏若狮子,

善逝不共类虚空,佛现二身同水月。

颂词中讲到四种法: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报化二身;四种比喻:金刚、狮子、虚空、水月;四种意义:十力破除愚痴、处众没有畏惧、不共于其他法、在他方前显现二身。

接下来以比喻和意义对应说明:①以佛的十种智力能够无碍摧毁无明等垢障且不被余者所摧如金刚能摧毁一切,不为一切所摧一样;②佛以四种无畏在无量眷属中宣说深广妙法时毫无畏惧,如同兽王雄狮一样无所畏惧;③无论是凡夫、小乘声缘还是大乘学道菩萨等任何功德法,皆与佛陀不可思议的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无法比拟,是绝对不共的功德,如虚空与其他四大种不共一样;④佛对于所化众生随缘显现报身和化身的种种行相,但显现的自性并不存在,故如空月和水月般显而无有自性。

庚二、广说各义分二:

一、自利胜义法身具离系功德;

二、他利世俗色身具异熟果功德。

辛一、自利胜义法身具离系功德分三:

一、十力;

二、四无畏;

三、十八不共法。

壬一、十力分二:

一、所表义之本体;

二、依能表比喻了知。

癸一、所表义之本体:

知处非处业异熟,种种根基种种界,

种种信解遍趣行,染净二种静虑等,

忆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

寂灭烦恼习气智,如是宣说十种力。

这二颂讲佛陀的十力:①处非处智力;②业异熟智力;③根机胜劣智力;④种种界智力;⑤种种胜解智力;⑥遍趣行智力;⑦染净二种静虑智力;⑧宿命智力;⑨天眼通智力;⑩寂灭智力。

接下来每一力都从所境、本体、生成因三方面作抉择:

①处非处智力。“境”是“处非处”,“处”是合理义,“非处”是不合理义。譬如行持善法能生善趣是符合道理的,就称为“处”。相反,造恶业生善趣不合道理,称为“非处”。其“本体”对一切因果合理不合理的相都无碍了达,就是处非处智力的体相。其“生成因”这种智力是由过去坚固勇猛地修行大乘佛法为因而成就的。若我们现在发心对于殊胜的大乘佛法勇猛地修行,将来就会获得这样的智力。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云:“彼法定从此因生,智者说此为彼处,违上非处无边境,智无碍著说名力。”

②异熟智力:“境”是业异熟。“业”指善业、恶业、杂染业、无漏业等各种业,“异熟”是指由不同业所产生的种种异熟果报。其“本体”对于一切业和果报以及二者别别决定的规律相无碍了达。“因”是由以前坚固串习因果而成就。若我们现在一切行为中都明白取舍、串习因果,以这种缘起力将来就会现前连最微细业果也能无碍照见的智慧力。《入中论》云:“爱与非爱违上相,尽业及彼种种果,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③根胜劣智力:“境”是有情的信心等利、钝、中等的根机差别相。“体相”对于有情的种种根器差别相一切都无碍现量了达,就是根胜劣智力的体相。“因”由以前观察众生的根机并契机说法,以此修行为因而成就的。我们若能常常观察众生的根器,知道属于什么根性的人说什么法,这样不断地修习将来就会成就无碍了知众生根机的胜劣差别智。《入中论》云:“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说名劣,眼等互生皆了达,种智无碍说名力”。

④种种界智力:“境”是三乘等种种的种性或界的差别相。“体相”对于众生各种不同的种性差别一切都无碍现量了达。“因”是由往昔已经契入所化众生界之修行为因而成就的。

⑤种种胜解智力:“境”指种种胜解的差别相。胜解也称为信解、意乐、欲等,譬如有些于声闻乘有意乐,有些对于菩萨乘有意乐,对于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意乐各有不同,有的欢喜学教,有的欢喜修密,有的欢喜念佛,有的欢喜观想,有的欢喜持咒,所以众生的意乐有无量无边的差别。“体相”对于众生胜解意乐的不同差别都无碍了达就是种种胜解智力。“因”是由以前随顺众生的信解传授妙法为因而成就的。如果我们能够随顺众生的信解传授相应的妙法,将来一定会成就这种殊胜的智慧。相反,若没有随顺信解,很勉强地传法,就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就象给别人不合口味的食物一样,食后反而会呕吐一样。如果懂得去随顺众生的信解、意乐,这样与众生接触深入了,就会逐渐生起了知众生信解的观察力,这种观察力达到究竟时就是种种胜解智力。《入中论》云:“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余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⑥遍趣行智力:“境”是一切行道的差别相,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轮回的行道差别以及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等涅槃的行道差别。如将来能生成欲界的道就称为欲界道;以某种道将来会到达色界无色界,此道就称为色界或无色界道;将来能成就无上菩提的道称为成佛道。如是诸道就是这里所说的遍趣行。“体相”对于一切行道的差别相都无碍现量了达。“因”是由以前串习一切乘为因而成就的。在世间道方面有三十六行,有黑道、白道等不同的道,将来会有不同的前途。在寻求出世间道的方面,有正道也有邪道,邪道有数不清的差别,正道也有小道大道或浅道、甚深道,或者缓慢道、快速道等,对于所有的道也就是一切乘都能善加观察了解,这种差别智发展到究竟就是佛的遍趣行智力。《入中论》云:“有行趣佛亦有趣,独觉声闻二菩提,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名力”。

⑦染净二种静虑智力:“境”是染净二种静虑的差别相,即杂染世间静虑和清净出世间静虑,包括四禅、四无色定、八解脱、九等至等。“体相”对于这一切无论是轮回所摄的杂染静虑或是出世间的清净静虑差别相都无碍地现量了达,故为染净二种静虑智力。“因”是由以前修习无量三摩地为因而成就,因为修习过无量三摩地,体验过种种三摩地的境界,而观察他相续所安住三摩地的境界,一看就知道处于什么样禅定的层次中。《入中论》云:“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名力”。(所谓止观双运、才能定慧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