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菩提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癸二、对应实际摄于二义中:

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

如于空中色安住,于初身中后身住。

“二义”指法身和色身义。前二句讲三身摄为二身,后二句讲法身和色身之间的关系。

前二句“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是说这里的初者甚深是指法身,因为一切诸法的自性不是他证的境界,其后二者是指报身和化身,此二者称为色身,因为是相应所化众生的根器意乐等而显现的缘故。如《无量寿经》:“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后两句“如于空中色安住,于初身中后身住。”是说就像在无为法虚空中,安住种种有为色法一样,同理,在法身不变界中后二身(报身和化身)显现种种身相而安住。魏译《宝性论》颂词上讲到:“如来镜像身,而不离本体,犹如一切色,不离于虚空。”

接下来略说十种根据,然后对应佛的法、报、化三身具体作解释,由此于“常住”便能生起信解,是指自性身、报身、化身乃至众生界未尽之间一直常住不灭。

庚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分二:

一、略说常住之根据;

二、其义广说。

辛一、略说常住之根据:

由无量因众无尽,慈悲神足智具乐,

得法自在灭死魔,无体世尊故常法。

颂词说佛身常住的根据有十种:1无量因;2众生无尽;3具有大慈悲;4具有神足;5具大智慧;6具大安乐;7得法自在;8灭死魔;9无体;10世尊。其中前七种是色身常住的根据,后三种是法身常住的根据。

首先解释色身常住的七种根据:

1、修无量因故。由于在因地无量劫以来为摄取圣法,心不贪著而且布施舍弃无量身寿资财,已圆满修积了常住利他的无量因,故果位色身的利他事业必定相续不间断。

2、众生无尽故。因为发了大愿,立誓要度化一切众生,且所化众生无有穷尽,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永远不会间断。

3、具大慈悲故。因对一切众生大悲心恒时相续不断,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不断。

4、具神足故。因对尽轮回际常住利他的四神足已得自在,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不会间断。

5、具大智慧故。因为以大智慧证悟轮涅大平等境界,无有丝毫取舍的对境,永远不可能对世间轮回产生厌离,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不间断。

6、具大安乐故。虽然住于轮回,但已圆满具足无漏三摩地大安乐的境界,丝毫也不为痛苦损害,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不断。

7、得法自在故。因为对于万法自在无碍、任运而转的缘故,虽然相续不断住于轮回,但丝毫也不会被轮回的过患所染污,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不断。

以上七种根据又可分为两种:前四种是色身不断摄受众生,后三种是不舍世间。

首先前四种:因为具有无量因缘、无量所化、无量慈悲、无量寿命,故以色身摄受众生不可能间断。如果因缘没有修积圆满,可能对某些众生没有能力和方便摄受,但无量因缘都已修积圆满,所以不可能在利他方面有空耗。如果所化众生有限,在众生度尽之后,也没必要再显示色身,但是众生无量无边,故示现色身也不可能有结束的时候。如果大慈大悲心于某些时处有间断,可能不摄受某些所化众生,但大慈大悲心周遍普照相续不间断,故不可能不以色身摄受众生。如果住世寿命有限,在寿命穷尽时,可能无法再摄受众生,但是对四神足已得自在,故于遍尽轮回边际永住世间,所以摄受众生也不可能因为寿命有限而间断。以此四种而成立色身不断摄受众生的根据。

后三种是不舍世间的根据。之所以不舍世间,是因为根本没有轮涅差别的缘故,没有取舍的对境在一味大平等性的一真法界中根本不存在一丝一毫的取舍法,而且也没有痛苦和安乐的差别。在佛不可思议的境界中一切二障客尘都已消尽,因为已经证悟了没有轮涅、苦乐、染净等差别的大平等性,获得大安乐、大清净的法身境界,在他方显现的色身也根本不会舍弃世间轮回,实际连可舍弃的对象也丝毫不会有,本来无取舍故,由此成立色身不舍弃示现的根据。

下面以法身常住的三种根据成立法身是不变常法。

1、灭死魔故:因为现前不变法身灭除了死魔的缘故,因此“灭死魔”是从自相续灭尽客尘、远离生灭而现前法身常住这方面而言。

2、无体故:因为法身本无有为法体性的缘故,因此“无体”是从自性常住这方面而言。

3、世尊故:因为乃至轮回未空之际,法身永远是一切世间的主尊怙主的缘故,因此“世尊”是从观待他相续恒时可为皈依这方面而言。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

一、色身恒常之根据;

二、法身恒常之根据;

三、对应二身摄义。

壬一、色身恒常之根据:

弃舍身命财三者,护持诸佛正法故,

为利一切诸有情,究竟圆满本愿故,

佛身净洁及澄清,大慈大悲生起故,

神变神足力显示,彼者住世行持故。

成就妙智于轮涅,取舍二执脱离故,

恒常圆满而具足,无量等持大乐故,

常住世间利益他,不为世间染污故。

颂词每两句讲一种根据,如是次第解释七种根据:

第一根据:颂曰“弃舍身命财三者,护持诸佛正法故”。“诸佛正法”指六度四摄无量般若门、无量三摩地门、无量戒门、无量智慧门、无量方便门、无量慈悲门等诸佛不共的正法。“护持”是守护保持不令失坏之义。这句是讲诸佛在因地学道时,付出一切身寿资财来一心求法,心心念念守护行持佛法,这样一直坚持不懈、圆满修积无量的因,由此感得报身和化身果自然现前,无穷无尽恒不间断。帝释在赞叹释迦佛因地修行时说:在整个大地上无处不是释迦佛为修行而抛头卢、撒热血的地方。既然诸佛因地修行如此广大无量、不可思议,那么所感的报身、化身利益众生自然不可能有穷尽的时候,这就是以无穷因感无穷果,因果丝毫无有错乱的道理。《佛性论》云:“因缘无边故常者,无量劫来,舍身命财,为摄正法。正法既无边际,无穷无尽,还以无穷之因,感无穷果,果即三身,故得是常”。意即:所谓因缘无量无边故佛身是常的道理,是因为诸佛在无量劫以来为了摄取一切正法,舍弃了不可说不可说的身、寿、资财。既然正法无有边际无穷无尽,必然以无穷的因感无穷的果,这样以无穷的善根所感得的佛三身之果,必定是常住的法,在众生面前示现的报、化身必定是永远相续不断。

第二根据:颂曰“为利一切诸有情,究竟圆满本愿故”。为了利益广大法界的一切有情,诸佛在因地学道时都立下了坚定的誓愿,要将一切众生从轮回中救拔出来,成佛时已经究竟圆满了本愿,所以不可能不救度一切众生。因众生界无尽故,佛事业也不可能有停止的时候,这样色身利他的事业必定恒时相续不断。

佛在因地时发过哪些殊胜愿呢?诸佛在因地初发胜义菩提心,获得极喜地,即登地菩萨的初位,此时都发起了普贤殊胜无尽大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此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无有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成佛时无量无边的普贤无尽大愿都已经究竟圆满了,没有一条是虚愿,同时众生界又是无尽的,所以色身必定常住世间教化一切众生。《佛性论》云:“众生无边故常者,初发心时,结四弘誓,起十无尽大愿。若众生不可尽,我愿无尽,众生若尽,我愿乃尽。众生既其无尽,是故化身常在世间,教导众生无有穷尽。”(众生无边誓愿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本论也是讲此甚深根据。

第三根据:颂曰“佛身净洁及澄清,大慈大悲生起故”。“净洁”描述烦恼障清净的无著境界,如同如意宝珠一样无有垢染;“澄清”描述无碍的境界,如同澄清的大海一样能够现出万象。“净洁”和“澄清”是形容佛陀没有任何偏袒执著,而且是极其清净大平等的大悲心,没有任何障碍局限,是遍入一切众生界的周遍大悲,这种净洁及澄清的大悲心,是周遍全法界的。因以自性清净法界为体,且远离一切偏执,根本不可能有时间空间的局限,而且佛自身已经圆满现前了无量清净相续不断的周遍大悲,所以永远不会舍弃任何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祈求具有“净洁”与“澄清”大慈大悲心的观自在菩萨,菩萨当下就会关照摄受作殊胜的加持。按照大乘殊胜的经论,一般登地以后就会以分证的方式现起这样的大慈大悲心,尔时在三界中示现投生等以种种方便救度一切众生,何况佛陀一切功德圆满,大悲周遍法界,怎么可能有边际呢?如是以大悲心无边际来成立佛陀的色身常住。

第四根据:颂曰“神变神足力显示,彼者住世行持故”。“神变神足力”指佛陀具有殊胜的神变,“神变”指一变无量、无量变一,以及于三摩地获得自在力,可以完全随顺所化而相应示现种种的色身等神变。然后是获得寿命自在,以四神足的自在力能够自在住世不间断示现种种化身,尽轮回边际恒时安住,如是以四神足得自在来成立色身利益众生相续不断的道理。

第五根据:颂曰“成就妙智于轮涅,取舍二执脱离故”由于已成就了清净的妙智,从执著轮涅他体的分别中彻底解脱,不会有取舍执著,也没有一种所断的轮回,也就不可能厌离轮回。《佛性论》云:“无分别慧,无边故常者,远离生死涅槃二执,一向与第一义谛相应,不动不出,故知是常”。这是以大智慧远离取舍二边来成立佛陀色身不舍世间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