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菩提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第二颂“净故真实妙功德,遣除有情贫穷故,解脱果赐众生故,佛如真金宝藏树”。这一偈颂讲第四五六的三种意义,分别从佛陀具足二清净能令众生相续现前功德以及令众生解脱三方面来宣说。
第四意义:“净故”“佛如真金”一样。因为具有自性、离垢二种清净的缘故,佛就象从粪秽中得以清净的真金一样,这是从具足两种清净的角度来宣说的。
第五义:“真实妙功德,遣除有情贫穷故”。因为以无尽的真实微妙功德能够遣除一切所化有情贫穷的缘故,所以佛就象从地层中开屈出来的大宝藏一样,这是从能让众生相续现前功德的角度来宣说的。
第六义:“解脱果赐众生故,佛如果树”。因为可以对于一切所化众生赐予从痛苦中解脱的大乐果,所以佛就象具有果实的大树一样。
第三颂“现前珍宝法身故,两足根本最胜故,显示种种宝色故,佛如佛像王金像”。这一颂讲到第七八九的三种意义,分别从现前法身、报身、化身这三方面来宣说。
第七义:“现前珍宝法身故,佛如佛像”。因为现前能够出生一切所依,就象无上如意宝一样具足无量功德的法身,所以佛如同远离破衣的珍宝佛像一样。
第八义:“两足根本最胜故,佛如转轮王”。“两足”指人天,因为获得主要所化人天中殊胜的引导者,也就是获得报身的缘故,所以佛如同远离胎藏的转轮王一样,这是从现前报身能作天人师的角度来宣说的。
第九义:“显示种种宝色故,佛如金像”。就象出生一切所需的宝珠一样显示种种化身像的缘故,所以佛陀犹如远离泥模的黄金影像一样(这是从能现化身的角度讲)。
以上从不同角度对于九种种意义作了抉择。
庚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分二:
一、略说成就二利义;
二、其义广说。
辛一、略说成就二利义:
无漏周遍不灭法,坚固寂常不变处,
诸佛法身如虚空,能作圣者六根境,
令见非大微妙色,令闻清净微妙音,
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尝大圣妙法味,
令受三昧妙乐触,令知甚深胜妙理,
倘若仔细而思惟,佛如虚空离诸相。
三颂中前二句是略说佛陀成就自利究竟意义,后十句是略说佛陀成就他利究竟的意义。
首先前二句“无漏周遍不灭法,坚固寂常不变处,”是讲从断德、证德究竟以及不灭的大无为法三方面,表明佛陀彻底成就了自利究竟的功德,颂词是用“无漏”“周遍”“不灭法”来描述。
一、“无漏”是指断德达成究竟,再没有丝毫应断的有漏障垢和习气,圆满成就了解脱身,就是“无漏”。
二、“周遍”是指证德究竟,已经达到无上智慧的境界,周遍证悟了如所有和尽所有的一切所知,没有一法不了知,佛陀圆满成就了法身。
三、“不灭法”指具有断德圆满的胜义如来,是毕竟不灭的无为法。
从佛自身的角度来讲,佛相续中的智慧是“无漏、周遍”的,因为在极清净的佛位,已经达成实相现相完全无二无别、断德究竟圆满的时候,胜义如来现相就是实相,是毕竟不灭的大无为法,故颂曰“坚固寂常不变处”。因为佛陀无老故为“坚固”;无病故为“寂静”;无生故为“恒常”;无死故为“不变”。“坚固、寂静、恒常、不变”描述了远离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客尘无余消尽,是真正达到“不灭法”的殊胜境界。以上从“无漏”“周遍”“不灭法”的角度宣说了,由断德究竟的大无为法,佛陀成就自利究竟圆满。因为一切应断无余断尽,一切应证无余证得,达成无断无证无生无灭的境界,再也没有更为超胜的境界了。
颂词后十句讲“他利究竟的功德”。其中前二句总说他利究竟,后八句是分别广说。
首先前二句“诸佛法身如虚空,能作圣者六根境,”是讲因为佛陀已达到了自利究竟,所以成为一切所化众生相续中圆满白法的殊胜源泉。“诸佛法身如虚空”,是自利究竟功德;“能作圣者六根境”是讲以自利究竟的缘故究竟他利功德。颂词中用“虚空”作比喻,是因为虚空远离了一切迁变,没有任何质碍,可以无碍地变现各种各样的色、声、香、味、触等境界,并且成为眼、耳等六根的所缘境,这就是虚空无相能现万相的意思。色法可在虚空中运行,声音可在虚空中传播,我们的六根可以见到各种色法,听到四面八方的各种音声,这就是无相的虚空能够无碍地显现作为六根所缘境的功德。在魏译《宝性论》中云:“如虚空无相,而现色等相”。意即:如虚空般的如来法身能够作圣者菩萨六根的所缘境,故说“诸佛法身如虚空,能作圣者六根境”。所以透过虚空的比喻可以理解具体的内容。
应怎样做圣者六根所缘境呢?颂曰“令见非大微妙色,令闻清净微妙音,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尝大圣妙法味,令受三昧妙乐触,令知甚深胜妙理”。
这里的能境是圣者殊胜的六根,所境是微妙的六境,因为诸佛成就了无相的法身,大乘圣者菩萨具有殊胜的六根, “令见”、“令闻”乃至“令知”,就是能作殊胜六根境。反之,如果未成就如虚空般自利究竟的殊胜法身,就不能令见闻觉知”;如果所化众生相续未得到圣者菩萨相续清净的功德,不具殊胜六根,那就不能“得见”、“得闻”乃至“得知”。下文具体解释:
圣者殊胜六根所缘的六境,都是微妙殊胜的境界,不是凡夫有漏根识的所缘境,也不是小乘声闻缘觉根识的所缘境,完全属于大乘圣者菩萨的能境,可以感受到、见闻到的殊胜所境,颂词中次第作宣说。
“非大微妙色。”是指非常自在的一种妙色,完全属于佛陀不可思议功德自现的微妙色相。“非大”是指如来的色身非由地水火风四大所造,也非微尘聚合的色尘自性,是极其自在的妙色。
“清净微妙音。” “清净”是指不杂染世间法,“微妙”指恒时、无相、真实非虚妄。世间的普通音声都是很不清净的,因为是来自于烦恼的起现,刹那刹那生灭的无常法,都是虚妄性的。
“善逝戒妙香”指何时也不被过患所杂染的清净戒香。“善逝”指一切佛陀,“戒妙香”是不被过患所染污、非四大种和合而成的香尘,而是以不可思议无漏功德圆满而成就清净戒的妙香。
“妙法味”指圣者相续受用的功德犹如甘露一般的法味,非世间俗味。
“三昧妙乐触”是指从不可思议三摩地大轻安中自然现前的无漏大乐触,非一般有漏乐触。
“甚深胜妙理”指万法究竟的本性无生无我的殊胜实相,因甚难测度故为“甚深”;因超越了一般世间之理故为“殊胜”;非粗大分别心识的境界故为“微妙”。
由上可知,诸佛法身微妙的自性如来能作圣者的六根境,就是能让圣者菩萨殊胜眼根见到非微尘自性的如来微妙色身,能让殊胜耳根听到不杂有世间法的清净妙音;能让殊胜鼻根嗅到诸佛清净戒的妙香;能让殊胜舌根尝到大圣享用的甘露妙法味;能让殊胜身根觉受到殊胜三摩地的大乐妙触;能让殊胜意根通达诸法实相的微妙理趣。
颂词后二句“倘若仔细而思惟,佛如虚空离诸根”。如果依靠法性理仔细思维,能这样作殊胜事业的佛陀,有没有生灭、来去等分别勤作的动摇,颂词说:“佛如虚空离诸相”,也就是说,能够这样作事业的佛陀,就象无为法的虚空一样远离了生、住、灭等相状,远离了生果等种种因相,亦远离了一切分别、勤作等相,一切都是任运自成、不可思议的境界。如《入行论》云:“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在第三转法轮如来藏了义法门中,描述了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佛陀完全达到了无上究竟的法身境界,任运利益一切法界有情,不但凡夫,包括声闻、缘觉、菩萨,都依佛不可思议任运自成的事业得到加持与度化。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
一、总说成办二利之理;
二、别说自利圆满;
三、别说他利圆满。
壬一、总说成办二利之理:
总说二智之作用,应当如此而了知,
成就圆满解脱身,及成清净法性身。
“二智”指入定智慧与出定智慧。“总说二智之作用”,就是成就解脱身与法身二身。大乘菩萨在入定位中对于如是法性以无分别智慧串习,成就从一切客尘障碍中解脱的圆满解脱身,这是断德究竟;大乘菩萨在出定位对于甚深、广大法等,以证悟尽所有法的智慧串习,所以成就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功德依处的清净法性身,这是证德究竟。
解脱身与法性身,应知二相示一相,
无漏性故周遍故,无为法故依处故。
这一偈颂是讲自他二利究竟的根据。
一、自利究竟的根据,“解脱身与法性身,应知二相亦一相”。“二相”是解脱身与法性身各自具有一种自利的相,谓之于二相。 “一相”是指又共同具有一种殊胜相,称为一相,因为解脱身具有远离一切诸有漏法的断德,所以具有“无漏相”;因为法性身具有周遍一切所知法的证德,所以是“周遍相”;共为“二相”。又因为解脱身与法性身都是非因缘所作“大无为法”的自性,故共同具有“无为法”的一相。这就是以“解脱身与法性身”分具二相、共一相的意义,如是宣说了佛陀的自利究竟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