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菩提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下面分别讲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的差别:

癸二、差别分二:

一、自性光明之差别;

二、离垢清净之差别。

子一、自性光明之差别:

光明非是所作性,无离超过恒河沙,

是故本来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诸法。

这一偈颂分三段来讲:

第一段“光明非是所作性”,“光明”是本来存在的自性光明。“非是所作性”是指在法界胜义中存在的自性和名言中讲的所作性是相违的概念,凡是自性就不是所作性,凡是所作性决定就不是自性。所作性是决定周遍无常的有为法,因有为法是由因缘聚合造作而有,最终因缘消散时自然消尽,无有自性独立的本体,完全依赖于因缘造作而有,是刹那刹那生灭无常的一种客尘法。器世间的光明并非自性的光明,如灯光、阳光或凡夫分别心的境界中以及世间禅定中显现之光,完全是有生灭、迁变、增减的有为法。所谓自性的“光明”是无有任何生灭、增减、动摇的,而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来无去、非一非异、自性清净的大无为法,故颂词中说“光明非是所作性”,已经肯定了此光明不是因缘所作的法。

第二段“无离超过恒河沙”,“无离”是讲光明是和一切有情自性无别相应,就象暖热永远不离开火一样,有火就一定具有热性的存在。同样,因为一切有情心的自性本来就是大光明,一切的胜义功德会自然现前,如来藏本来圆满具足一切无量无边的胜义功德故,离垢后完全是以无分离的方式而全体显露的。

获得无上菩提时,如来藏全体显露的大光明是以“超过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法来体现的。所谓的光明不是世间有形色的光明,也不属于众生相续中分别念的显现,凡是有为法、无常法、所作性的光明都不属于这里所讲的自性光明,这种殊胜的清净光明,凡夫位时只能依靠佛陀的了义经教相似了知,或以总相的方式来相似观修,还不能真实照见。

第三段“是故本来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诸法”,即佛的十力、四无畏等超过恒沙数的无量功德,本来就在心的自性中任运具足,当它远离客尘而全体显露时,究竟无上菩提的大光明就会当体现前。

子二、离垢清净之差别:

是由自性不成立,周遍以及客尘故,

烦恼所知二障位,宣说犹如厚重云。

这一偈颂的内容是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说明:以三种根据直接说明两种障碍在众生的分位阶段中犹如云聚一般;间接说明无上菩提离垢清净的功德。

颂词前二句“是由自性不成立,周遍以及客尘故,”由三种根据确定烦恼所知二障“自性不成立”,是“周遍”“客尘性”的缘故,在法界究竟的胜义实相中,贪嗔痴等烦恼障及三轮执著等所知障,此二障自性犹如厚重的云雾般忽生忽灭、无有自性,是可对治遣除的客尘法。

在凡夫不清净位时,二障周遍一切凡夫众生的相续中,如同云聚忽然产生增长,如果以修持智慧进行对治的话,忽然就会消尽。在世间胜解行地可以压制一些粗重的烦恼;到达世间第一法位时,凡夫相续中粗大的烦恼障、所知障完全可以压制;到出世间见道位时,二障的一切遍计种子可以全部断除。到二地乃至十地之间的修道位时,以随念见道位境界的方式来安住修行,以至于相续中对治的智慧妙力越来越会增强,二障的俱生种子也会逐渐断除。偈颂中把二障比喻为障蔽日轮和虚空的脓云,直接说明了由此二障遮蔽了自性清净的光明,间接表明在极清净佛位时,因为完全断尽了二障粗细的执著、种子和习气,所以具足二种殊胜的清净功德。

壬二、能得智慧因义:

断除二种障碍因,承许即是二种智,

一者无分别智慧,二者依彼后得智。

因为自性清净本具的缘故,通过出世间正道的智慧能断尽两种障垢,就会现前二种清净的无上菩提。能得究竟无上菩提果位之因,承许为二种智慧:一是入定的无分别智慧;二是出定后得位的智慧,首先要成就入定的智慧才能现前其等流之后得位智慧。一般而言,入定位的智慧主要能断烦恼障的种子;出定位的智慧主要能断所知障。遍知多罗瓦等在本论的注释中也讲到:贪嗔痴等烦恼种子在入定位,以证悟无我空性的智慧可以断除;三轮执著的所知障在出定位,以修持三轮体空摄持的智慧波罗蜜多能以断除,要成就出世间的波罗蜜多必须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加以摄持。

通过这一偈颂的内容我们需要明白二身、二障和二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身就是解脱身与法身,是指无上菩提;二障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是指障碍菩提现前的客尘;二智是指入定的无分别智与后得位的拣择智,二智又是二身的能得因或二障的能净因,因为二身是远离二障的殊胜果,断除二障之因就是二智,故二身的能得因二智也是菩提的能得因。由于无上菩提是彻底远离二障而获得的解脱身与法身之果,是透过入定与出定的二种智慧断除了二障而成就的,所以二智也是二障的能净因。菩萨入定位修持对治三界烦恼的无分别智慧,由此主要清净的是烦恼障;后得位修持深广等尽所有法(所知法义)的拣择智,由此主要清净的是所知障,如是以二智清净二障必定现前解脱身与法身,故承许二身的能得因,就是修持如所有与尽所有双融的两种智慧。

以下由四项来作具体分析:

一、两种智慧的异名及其体相。入定无分别智又称为如理智、根本智、真智、实智;拣择智又称为有分别智、如量智、后得智、俗智、权智。无分别智和有分别的拣择智相对;真智和俗智相对;实智和权智相对。华严宗通用如理智和如量智;法相宗通用根本智和后得智;天台宗通用实智和权智等,由有不同宗派,故有不同智慧的名称。《十八空性论》云:“如理智,即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无分别后智”。世亲菩萨在《佛性论》中说:“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著;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无量无边境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意即见到众生界自性清净的方面,就叫无著,是没有戏论的执著,这是如理智,也就是无分别智慧的体相。能通达无量无边境界故称为无碍,没有所知不明了的障碍,是如量智的体相,也就是拣择智的体相。

二、二智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无分别智与拣择智又称为根本智和后得智?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一旦证得了无分别智,就会现前能了达有为万法的拣择智,由于证悟诸法离戏的真如而了知世俗万法,故无分别智就是现前拣择智的所依,拣择智是无分别智的后得,因此无分别智也称为根本智,拣择智也称为后得智。《辩法法性论》中也说:“其后所得智,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意即:无分别智的后得就是无误了知一切万法的拣择智,以拣择智可以无误见到一切所知相。《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应知诸地中,无分别建立,次第无间起,如是说随行”。意即:在一切圣者地中以后得位安立所知法的世间智慧,能够了知尽所有法,以根本慧定的无分别智如实了知象虚空般的法性,这两种智慧是以一者产生另一者,以不断轮番的方式修习而次第在相续中生起。

入定智慧何故称为真智?出定智慧何故称为俗智?

因为无分别智慧所缘的是真如,所以是真智;拣择智能了达世俗谛的种种事相,所以是俗智。

三、关于所得二身(解脱身和法身)。

《唯识述记》中说:“佛得二名,离烦恼故,名解脱身;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意即:在佛位获得殊胜的二种身,远离烦恼障名为解脱身,远离所知障具有无边的功德名为法身。

四、二身的殊胜菩提果是由二智断除二障而获得。

从名言现象的角度来讲,二智为因,二身为果,果是透过断除二障而获得。《大乘庄严经论》中说:“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白法圆满故,依转二道成”。意即:相续中恒时随逐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彻底灭尽,令无漏白法、十力、四无畏等功德圆满现前,就是无余转依的无上菩提果。此依两种智慧而获得,一种是入定时的无分别智慧,以清净的无分别智证悟万法无缘如同虚空般的境界,另一种是后得位以具有拣择无边所知法的清净世间智慧,依这两种智慧便能现前获得。

庚二、远离垢障之果义分二:

一、以喻略说无垢;

二、其义广说。

辛一、以喻略说无垢:

犹如具有无垢水,莲花渐荣遍满池,

亦如圆满之月轮,罗睺口中得解脱,

复如圆满之日轮,云聚烦恼中解脱,

具有无垢功德故,具光明者即彼体。

颂词的前六句宣说了水池、月轮、日轮三种比喻,后两句是讲远离客尘障垢之殊胜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