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

首先,对于烦恼、随烦恼和各种恶行,如同在修黑业果、生死过患等时所说,用观察慧数数地修习它们的过患,一直要让心生起热恼,坐立难安,内心恐慌或者起厌离心。这样的作意就好像用火烧金子来除掉垢秽那样,通过这个方便,使得心里背弃这些黑恶品来净除垢染。

经过这番修心,就会对于烦恼、业、生死行为等很不喜欢,这就已经出现背弃的倾向、不接受的倾向,希望远离,那当然逐渐会去掉这些黑品。好比经过智慧的思择,发现以往的人身充满了罪恶、烦恼、颠倒,就对此深生厌离。就会对那些产生厌患想,一碰到的时候就很厌离,不像过去趋之若鹜。他不愿意再做杀盗淫、绮语妄语等等,不愿意继续在网上散乱等,不愿意再做这些事,那当然就背弃了这些黑品。这个心猛利了就能控制住身心,这样颠倒行为少了,心就逐渐地安静了。造很多罪,起很多烦恼,当然心不安,怎么会修得好?一开始就是这么混浊的气氛去修定,不出魔障才怪呢!

所以很多人不懂修轨,以他极片面的眼光或者非常无知的状态,认为应该一下子就能修成。但是不具德相的人怎么能一下子修成?成道是要有资粮的,不是以狂想能成就的,狂想起多了,最终就容易发疯。所以这样一个颠倒的系统极须整理,这么乱七八糟的状态就想一下子飞升成佛,不要基脚能立万丈高楼吗?一倒下来是很危险的。

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正面的数数水洗是在喻指修习师长的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菩提心的很多利益等里面所说,如果能用观察慧数数地去修习这些功德,那就会使心得到润泽,会生起净信。观察能引德,就是往好的方面想,这个很重要。人的想法决定了他的心态、行为和未来的命运。所以忽略了想,认为这个不重要也是一大愚昧。

对初学者而言,心上首先要起如理的想,就正是它的缘起。通过纠正想法,不断地往善妙的地方想,往能引德的缘起正道上走,实际就是通过想来改变,不是用别的方法。现在的人认为身体摆个姿势或者吃个药、打个拳会发生很大作用,但实际上最根本的还是要在见解上变化、心想上变化,这是初步需要着手的地方。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第六意识最为重要,必须得把握住它。这个心一旦换了想法,就会不断起贤善的想。这个想能帮助他,使他的心一直处在善心的滋润当中。如果想法一偏就会落入颠倒,不但不会引德,还会增过。

现在不断用法水来润泽自己的心,就是指要如法的观察诸法的缘起,要了解安乐之道的缘起就在心上。只要想法对了,正面的心就出来了,想法一错,反面的心就出来了。关系就是这么重大。

缘起上愚昧,走到颠倒的道里面,那样会越陷越深,障碍会越来越大,当然修不了定。障碍一直缠结在心中,还使劲地按着是会出问题的。就好比家庭纷争就是各人的想法出问题了。譬如说跟母亲关系处不好,肯定是心上出问题了。心一出问题,然后还在那儿按捺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我们的心需要调整想法,之后引发善心,还要不断去滋润它,这样才逐渐成熟。到了后面,它就成为堪能性。修到更细的止的时候,就能随顺趣入了。没有前面的资粮,想冒进一跃而证入,这只是自己善于妄想而已。就像很多人,读书的时候不注意前面的积累,只是在考试前幻想自己能得高分,这是不现实的。

这就看到了,原来用观察慧数数地修这些功德,自己的心马上就处在信心、恭敬、感恩、希求上进等等的善心状态当中。善心一起来,心受到润泽,善德就会不断地出来。如果善心没出来,心就成了荒漠,是坚硬、枯涩的。因为没有善德,人也表现得十分干涩。所谓“德润身,富润屋”,有德就有德性充实的光辉,从外表都能感觉到这是个有德的人。如果是一种逆的相,那就看到不对劲了,或者处在一种麻木不动的状态,那就是干干的了。

这样我们才了解,应该引着心常常主动正面去想,想好的不想坏的。想好的就引德,心就善了,心善了,行为就善,果报就善,这就叫唯心缘起。像这样,不断用水去洗金子,就是事在人为。想洗的话,天天都可以洗,一次不洗它也是脏的。就像一间房子,喜欢打扫它,很快就能打扫得很干净、整洁。要是不愿意打扫它,十年后还是这个样子。

我们懂了这个道理以后,就要让这个心趣向白净品,它就会处在爱乐欢喜里。这样以白净善法润泽它,经过多次的修习、滋润,前行的基础就打好了,资粮很充足,而成为一个富有德相的人。善心善行是有内涵的,一发出来到底有多大的量,别人也是有感受的。在缘起上面,善也还要分很多个档次,修得越好不就越淳厚吗?善淳厚就是人中的大好人,这样修道就容易了。

如果前面心都没有转,还是很恶劣、顽固、刚强、麻木,那就亟须在心上整顿,发展自己的善心、福德,多去滋润,要去培福,要去养德,要不断在这上面去努力。这是一个粗的,而要得定是个细的,要出空慧那就更细。

所以最初就要有进展的相。如果最初一点进展都没有,想一步登天,是很危险的。能够观机的人一看:你这样的情况就想成就?马上去消业障!去培福!这不是要钝置人,有意拖延,是因为最初亟须奠定这个基础,所以对人不能一概而论。

不能光是简单地说,为什么只传给他不传给我?你偏心!要么就灰溜溜地打退堂鼓。或者他就修得成,我怎么就修不成?我根本不是这块料!干脆放弃拉倒。

人就会这么颠倒。要么很狂妄地贪求,就是要满足我的愿望!之后发现不能实现,他的自我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挫折,最后就心灰意冷,我再也不干这个了!这样不求改进,人的心会发生很多问题。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

这样经过前行的观察修习,确实已经做到了弃离各种恶的习性、行为,相续不断的发起善心,天天都在这上面灌溉心田。这样不断引发善心的功德,德修得非常淳厚,就成为真正的法器。因为它的障碍已经很薄,德已经很淳厚,这就有本钱了。

这时,随便想修什么,修止也好修观也好,只要心里稍微缘法一串习,不必多少辛劳,马上就成办了。

之前看起来好像一直都非常艰难,花多少时间都修不出结果,就是因为没有前行的基础。但是翻开那些传记一看,历代的高僧大德怎么修得这么容易?无论修什么马上就见效,几天就完成。上等成就的相都是很快就完成,有些顿时就完成了,确实是火箭升空一样的速度。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就是因为根器或者说资粮上面大有差别。这样才知道,原来前面的观修不但不是障碍,反而是得定的殊胜方便。

一般人的眼光很狭隘,根本想不到这些,而且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想的很有道理。观察修不是分别吗?奢摩他不是无分别吗?以观察为因怎么能成就无分别定呢?乍一听也觉得蛮有道理,但事实上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的如理观察就是在以毒攻毒,以此把各种颠倒分别全部都息减掉,而且心会越来越统一安宁。受到善的滋润以后,心就越来越安了,这样一修很快就能得无分别定。

这也就是下面《瑜伽师地论》的教证所说。前面大义已经解释过了,下面只是简单说说。

"如是亦如圣无著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

就像黠慧锻师或他的徒弟,如果为了净除金银上的一切垢秽,时时不断的用火来烧用水来洗,使得它变得柔软随顺,达到现前就有堪能性,这时能够随欲打成各种妙庄严具。这样,黠慧锻师和他的徒弟们就按照所了解的,随顺制造的工艺,以各种工具按照他想要的打造成圆的、方的等等的妙庄严相,都能够顺利地成办。

“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这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与此类似,如果诸瑜伽师能使心不趋向贪等垢秽,而且生起了厌离,这样就不会随顺染污忧恼。也就是说,他已经真正生起厌离,不再想这样做了,心就不趣向染污,不造染污也就没有忧恼。

另一方面,他的心变得对善非常爱乐趣向。由于行善的缘故,就生起欢喜。接着瑜伽师就想:我现在要在奢摩他、毗钵舍那方面用功修了。他一修的时候,就发现无论修止、修观都非常随顺,特别能安住得上。而且一住在上面就不会动摇,不会被其他引转。不像从前,要修个什么一开始会有一点点境界,但很快就失掉了。外缘一来,马上就没了。这就表示它会变,会被转掉。

现在不但感觉修起来很顺利,很快就相应,而且要安住多久都很容易,不会被破坏掉。这就是修前行的好处,他的心已经完全整理好了,做什么都非常有能力,能得修上。如果他想成办自己希求的果,他都能成办。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

另一方面,思择修实际能遣除三摩地的障品,因此它对成办三摩地完全起到助缘作用。

这怎么说呢?能够让心坚固地住在一个所缘境上的殊胜三摩地,它所有的违缘归纳起来就是两种:沉没和掉举。而对治沉没、掉举的胜方便就是思择修,以下就分别说明。

是中若有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

首先,以观察修能断掉沉没。沉没指心陷下去了,怎么把它提起来?如果有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的心,当生起了信心、欲乐等的时候,心就往上提,马上就除掉了沉没。沉没的对治就是由见功德门策励自心。所以,人昏沉的时候,只要一想到功德,这个心就提起来了。就像在行持某个善法的时候,感觉到很疲劳,或者当时有点昏沉。但是转念想到这有很大的利益,这样策励,心就又提起来了。

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

其次,观察修对治掉举是指如果有无间猛利能够见到无常、苦等过患的心,掉举极容易遣除。因为掉举是贪分所摄的散乱心,是由于对名利、男女、享乐等世间法非常贪恋,缘境时就不断地在这些上掉乱不已。

那怎么收摄这个心呢?就是通过修无常、苦等发起厌离。一想到无常,想到马上会死,就会意识到这些有什么意思呢?或者一想到苦,想到这么大的生死过患,心就收拢了,不会再往那方面散动。

所以,所谓的观察修就是发动起这样一种正见的力量,让心清醒,之后回到正常的状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