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

又有不了解修心道理的人说:凡是智者只应当观修,凡是行者只应当止修。

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

这种说法也不尽然,对修轨理解太狭,这两种人都需要观修和止修。智者们也需要修习奢摩他等做止修,行者也需要对于善知识修猛利信等,因此绝对地说“智者只应观修,行者只应止修”,这是很片面的。

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

又止修和观修的道理在经续中多有宣说。

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于修道全无进步。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遍智。”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须由观察而修习的道理,从反面可以证明。如果没有观修,或者观修的量微少,那就不能生起无垢净慧这一胜道的殊胜命根。纵然智慧略有生起,也不能增长,所以在修道上全无进步,所以观修十分重要。

我们就果来看,道所修证的最究竟当然就是遍知的智慧,能够无杂乱拣择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要取得这个最究竟果,道的命根当然就是智慧。而智慧的根本因又是观修,因此不作观修或者量很微少,直接影响到圣道的命根。或者根本就不起,或者纵然略略生也不能增长,在修道上全无进步。

换句话来说,衡量修道进步与否,就看无垢净慧是否增长。当它增长到极限,就成就了佛的遍知,所以道的心要是智慧,而智慧又由观修起,因此观修必不可少。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反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反面也容易明白,如果对于道有多少修习,反而有那么多很重的妄念,念力变得暗钝微劣,简择取舍的心逐渐地迟钝,就要知道这是走入错道的因相。

这很明显,道是否发起和增长,就看智慧是否有提升。智慧起来了,相关的正念、取舍、敏锐性等都有明显的进步。如果在透出的相上,比如说忘念、念力钝劣,就是什么也想不起,反应不过来,不能很清晰地抉择、取舍等等,这都是走入错道的相。

正面来看,就像《十地论》《瑜珈师地论》等中所说的,菩萨苏醒种性就会获得辩才和总持,会对于十二种百功德等获得自在,得到四无碍解相应。他对于道有多少修习,就有那么多念力增上,失念减少,而且时时都正念明利、敏锐,简择取舍逐渐地敏锐,越来越严密,有把持力,这就是入道的相,是增长的相,是进步的相。反过来说,变得非常迟钝、易失念、糊里糊涂,很多事情都不反应,这就是很严重的入歧途的相。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

再举例,各种道的功德都要依靠智慧观修来引发,所以它在引德除过上是极重要的修持。不仅不应当舍弃,而且要励力地执行。

对于三宝等的功德差别,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依此而来的信心也就多有增长。这很明显,不必说修,只是短期内有所了解就会开始出现信心的相。一段时间不去了解信心就又落下来了。可见要对于三宝等生信心就依靠多了解功德,了解越深信心越强越坚固,到量的时候就不会退了。以这种信心发起很大的誓愿,一直都驱使他不断地归依,以这种誓愿力就不会跑到非法的地方。

又比如多去了解生死的过患,就会生起很多的厌患和出离心,关键还是要了解。譬如处在一个充满苦难的环境,每天见到很多的重病、死亡、战争,或者看到旁生界里很多的苦,这时自然就会生起厌患和出离。这是由于见到这些情况,马上就能转变自心。与此类似,如果对于生死过患不断地去了解,那么对生死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从过去的贪恋、希慕,变成如见呕吐物一般,深知这是个大苦海,陷在里面极其地可怕,因此一心希求出离。就像人在监狱里,他已经知道在这里面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刑罚以及最后的结局。如果有机会他就一定会把握,一心是想出去。反过来,对监狱的状况毫不了解,被暂时的一些歌舞娱乐麻痹了,就不能知道后面的结果。这也是由于不了解造成的颠倒。本来处在三界火宅极其危险的境地,但却在这里面纵情享乐,一点也不想出离,还认为这里面有很多的玩具,玩乐不休,这就是由于不了解。如果再不去观察,就不会发现这里的问题。如果由观慧进行观察的时候,这上面虽然很具有欺诳,掩饰得非常难以察觉,但依止佛的经教透过观慧逐渐会看出它的漏洞来。一旦彻底看透的时候,当然会发生坚决的出离,这些都要由观修而来。

又比如说解脱,如果能由多方面见到解脱的殊胜利益,那才会有猛利的希求心,这也来自对解脱利益的了解。这个时候对比世间所谓的乐果根本不是真乐,反而有无量的过患。而真正得了解脱,那确实是永久的安宁、快乐,没有任何的后患。这时就发起猛利的心,一心要希求这个果位。其他都是次要的,或者是害自己的,根本就不求。在意乐上唯求解脱,不求生死的果报。

再比如多了解大菩提心和六度等稀有的菩萨行,确实就能对于大乘道发起不退转的信心、欲乐和精进,而且能逐渐地增广。在大乘的心行上有功德增长的验相,这些也是由智慧观修而来。这就必须要去了解菩提心是多么殊胜,一定要认识它的利益。知道这是一切心中极其不可思议的,它出生一点点都能映蔽没出生时所修的无数福德聚。诸如此类的道理必须要去多了解,然后生起信心,生起非常大的欲求,驱使自己精进,大乘道上一系列的功德都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观察修就如同打开内心功德藏的钥匙,由它的引发,里面这些大乘的善根就能出来。

如果没有这样做,那就处在平庸不动的心识中,这样会有很大的危险,会导致一个人长期陷在这样一种不动的状态里。但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无分别智也不是开悟,只不过就陷在懒惰、不思进取、苟安且过的状态中,心得不到发展。

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既然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依靠观察佛圣言的教导,之后就按照佛的教导修习才能发起。也就是佛的圣言教授一旦已经在心中显现了,就直接用观慧依着它来修习,使得颠倒心能得以断除,引出无颠倒心。这就是我们要的心要,然后把它发展起来,我们在道上就有进步,必须要按照这样来成长。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对这个理引起定解,不为其他所转。必须在这一点上取得坚定的信念,取得谁也夺不掉的牢固的定解,这样就会一贯坚持。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

以下破除对于修理狭隘理解的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用观慧多做思择,就会障碍专注一缘的殊胜三摩地,而不能成就坚固的等持。以下就要破斥这个观点。

这又分成两点来简择:在新修三摩地的时候,观察修会成为障碍这是合理的,但是一般情形的观察修成为三摩地的障碍是不合理的。所以这段话需要分析,不能以别盖通,不能以一个特殊时期的情形去认定一切时的情形。人往往会有偏见,认为这个时候不行的话,其他时间都不行。就像吃东西,现在这个期间不能吃食物,不代表一切时都不能吃。或者一天的时间中,在这个阶段不能吃,也不能做这个事,不能代表一天都不能做。

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

如果想现在心如欲地安住在一个所缘上的三摩地还没有成办,在刚刚开始新修三摩地的时候,如果数数地对所缘做很多的观择,决定不会生心住一缘的定。所以,在定还没有修成以前,对于引发定的修持方面唯一只应当止修,不作观修。如果这样认为,我是承许的。

就是说,在一个阶段里为了修定,如果仍然观察很多的所缘就没办法住在一缘上,所以在这个阶段里为了引出定来,唯一做止修,这是合理的。

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如果认为在引发这个定之前,观修很多就是定的障碍的话,那是完全没有理解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所说引发三摩地的修轨。

如何引发三摩地呢?在无著菩萨的解释里非常明显地说到,观修是止修的极重要助缘。正是依于观修遣除违品、积聚顺缘,心一直在顺的方面转等的前行都修持好了,到修定的时候,很快就能成就。所以,不仅不成障碍,反而是一个直接的助缘。这个道理无著菩萨通过譬喻来宣说: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

就像智慧明了、深知锻造之道的冶炼师,他通晓怎么打造金银,前行如何、正行如何,前行和正行的关系如何。他对于这上的缘起已经悟透了,所以一做起来是非常善巧的。他先把金银数数地火烧、数数地水洗,这样就把垢秽全部都去掉了。也就是那些杂染的会导致破碎的因素全部都排除,使得金银变得极其柔软。这个时候就堪能随顺了,想打成什么都能如欲而转。到了这个阶段,就开始正式打造。这个时候想打成耳环、臂钏等等的庄严具,都能按照想法随意地转,打成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譬喻要观察,如果不经过数数地火烧和水洗,净除垢秽,成一种极柔软堪能随顺的品质的话,一开始很冒失地去打造,它就会碎掉或者打得不成样子。你想打成这个形状,但它不能随顺而转,就变成很不合格的产品。可见,加行和正行的关系。

以下就对于所谓的水洗、火烧和堪能性做出解释,其实就是指观修和止修的关系。不断地思维过患等,舍掉黑品,就像水洗、火烧。不断地修功德、利益等,这样来使得心得到滋润,或者生起敬、信、欲等等,这就好比以水来洗。这样经过数数地洗烧,表示极多数量地修了心,它就转成了一种柔软堪能的品质,就表示心修好了。在这以后正式修定,就能如欲按照你的想法要怎么安住,就安住得很好,心就不会动,这样很快就得到所欲的定。

相反,不经过数数地除过引德,心是很粗糙的,它有很多的违品没有被排除,顺品上的信心、欲乐等的心力也没有发展,结果就非常急躁、冒进地去试一把。现代人经常说“试一把”,这实际上是对缘起的愚昧,对因果缘起没有确信,想着会有偶尔碰巧的机遇。这样在座上使劲地按捺自己的心,调来调去,心始终不听话,没办法修禅,都是因为心太乱了,动荡的习气势力很强,又没有法的对治力,结果就出问题。

这个譬喻相当好地说明了观察修做得好直接有助于引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