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
像这样修道有思择修和不思择止修两种。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要思择修?什么情况下又应当止住修呢?下面就对此解释:
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
这里给出了思择修的范围。比如对善知识修持净信,必须得思维功德才能不断地生信心,这是离不开思择修的。如果没有思择,也无从去抉择、断定善知识有何等的功德或恩德,那怎么能起净信呢?它不会无因而起。有人说:他也没怎么修,不也生起了信心吗?一方面这是他前世的善根,另一方面,一直在善知识旁边耳濡目染,有些事情也是可以自发自觉的。实际上,他的心里还是在想这个善知识有什么功德。
修持暇满义大难得,也是要通过缘起上的思维观察,才能懂得义大难得的真理。首先,必须抉择到什么叫做八暇十满,并且能够一一地体会,这确实是极圆满的修法之身,否则就这一点都不可能彻底明白。这个懂了以后,才知道它具有的大义。也就是这上面圆具各分德相和内外顺缘,所以能够顺利地成办无量现前和究竟的义利,这才会懂得义大。
或者必须从因果上去衡量,成熟这个暇满的果需要多少因?这样才知道:原来它是无数的善业资粮成满的结果。
或者从数量上衡量: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就是从因、果、喻各方面去观察、衡量,最终会了解到确实这是极其难得的。
只是口里重复,而没有通过观察真正去确认它,那么珍惜心还是很难出现的。其他的死无常、业果、生死过患、菩提心也都是需要通过思维、抉择来修正观念。当正见很猛利的生起时,就开始能摄持身心转入如理的意乐和行为。所以,死无常也是通过三根本、九因相来作思维。当衡量到位了,就能发起今生决定要修法,而且决定现在及时修,不能拖延。
或者思维业果,才知道所有的安乐之道就在业果上,所以必须在当下断掉苦因,积集乐因。生死过患也是通过不断地思维三苦等的道理,一一抉择到确实全部都是苦,这样对轮回生起厌患出离。而且七因果、自他换,也都是要通过思维抉择,才知道怎么通过正理之道转变观念再发起菩提心。以此等为例,所包含的很多方面,都必须以思维抉择来修心的。这样修心确实有效地能出现无颠倒心。
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
在这些修心的方面,一定要让心猛利,恒常地变动他的心意。这个如果没有,就不能灭除它的违品的缘故。而要起这样的心,又唯一需要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的缘故。
这就从正反两面证成了在这些修心方面,它要求一定要让心猛利、恒常的变改心意。如果不能猛利恒常地变动心的话,就灭不了它的违品。而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通过数数观察思择才可能。
举例来说,对善知识不恭敬的这个恶心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过去一直以我慢等为主,从来不思维善知识的恩德,久而久之就发展成这样了。这是长久以来串习而成的,邪行成了秉性,它一起的时候,没有恭敬态。所以要断除它有很大的阻力。现在要让善根破土而出,而且逐渐地取代这个恶心。那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有个契机,就是要去思维、抉择善知识的恩德,而且这些都是事实。这样想了以后,观念上就开始有一点变动,邪执有一点松动了。所以就从最初来说,需要观察、思维、抉择,他才死心,才出现一个无颠倒状态。过去是彻头彻尾的颠倒,心是一种只看过失、不记恩德的恶劣心态,所以就起不来敬重。现在要加入一个思维抉择,让他看到真相。一看到真相,心就开始觉得这是有恩者,一念恩就会起敬重。
但是这个力量很薄,在力量的对峙当中,新起的善心很弱、很生疏,过去的违品很强、很熟练。过去是一个坚冰的状态,非常地冰冷、顽固。现在烧一点火的时候,就开始融化一点点。如果停下不烧,马上又封冻了。所以要不断地烧,等到化掉了十分之一,那已经出现希望的相了。只要继续不断地烧,就能够化掉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一直烧下去全部都可以化掉。也就是说,正面的善心占据了主导地位,绝对能够遏制邪妄的心,那就好了,恶心最终被排除出去,心就转好了。
这个串习最开始要用功力,后来逐渐串习成性的时候,就不必刻意,见什么自然会起相应的想,自然会起相应的心态和行为。这就绝对不会再出现敬重心的违品、障缘。这是要通过数数地观察、思择才能变得了。一定要变到恭敬心已经非常猛利、恒常,彻底地变掉原来的心。
一次起一点只是最初的萌动状态。但也要知道,在缘起上,既然能起一念这样的思维,就要不断地加大它的量,而且相续不断地加,那么这个量肯定会越来越增长,到了最后就成为质变了。在强度上肯定出现猛利状态,从相续上面就出现了恒常状态,这个心就彻底地变改掉。这样一来,就能够除灭它的违品。
其他的方面,譬如出离心,也是要出现猛利恒常的心。原先是一种非常牢固恋求世间的心,想抓住它都是不可能的。不必说其他,就是一个小小的世间乐一出现,都会无间猛利地执取,这是过去的违品状态。现在怎么样才能调整呢?如果首先没有思维抉择,它是不肯动的。那种邪执是相当强固,它是不听你这一套的,这就是久而成性的缘故。
小到一个人已经长久熏习的衣食习惯,他穿必须要这种服饰,吃必须要这种口味,必须要这种发型等等,他这一套你能说拿就拿掉吗?他没接受道理,也没有真正观察的时候,这种观念是不可能舍弃的。这是他的个性,这是他天大的“我”,谁能够触犯?谁能够勉强?如果你强行让他舍弃,那就会发生争斗。世间上的争斗,实际上就是我执的斗争,没有别的。何况是整个世间的圆满,全部像弃粪便一样舍弃,那要发生多大心上的变革!
但他有一个契机,什么契机呢?如果佛亲自带我们去见地狱等等,那是非常速效,因为亲眼看到了最终的结局是这么苦,所以他马上就不要了。即便没有这样的因缘,也还有办法,就是要按照经教上的指示,不断地观察,最终会彻底看清楚整个的轮回只是个苦。
过去是患了非常颠倒的眩翳病,看到面前出现好多好多的安乐相,所以是不死心的。怎么除掉这个幻觉?就是服法药。这时逐渐地会转换掉见解,看到原来三有一无是处,整个轮回就是一大苦海。这个轮回不是指别人,就是指自己。无始以来,在这个里头总是不断的苦的相续,一直都像身患癌症一样,这个苦缠绵不已。就是从五取蕴的体里不断地出现各种苦,就发现里头有苦的机制,这是非常可怕的事。之后他要求自己赶紧想办法从中出离,而且一定要寻求到对治之道,彻底把苦的根子除掉。
像这样,最初已经由观察思择断定后,观念已经开始在变了。但是仅这一点点是根本不能见效的。两个力量对比的时候,因为前者是串习了无量世、习惯成自然的,一碰到境,根本不必想,那个心态立即就现行。而出离的意乐是非常生疏、薄弱的心,才在初步发展阶段。所以对它特别要加以保护,要数数不断地把它引起来。最开始是非常困难的,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不可能蓄积力量。必须要使心猛利恒常地变改,改成一心想求出离的状态,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能意识到达到这个量的不容易,你就会意识到必须要数数观察、思择来修习,才可能达到,不然“猛利、恒常”这两个词就只是说说了。
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嗔恚。
举例来说,对于贪的境界,很多次增益它可爱的相,就会生起猛利的贪;对于怨敌多思维不悦意的相,也能生起猛利的嗔恚。
用于修心方面也都是如此。缘起上有这个法则,要起贪就要多作意可爱相;要起嗔就多思维不悦意相,嗔心马上就起来。按照这样,它就成了起因,量上经过多次的串习,就会发展成猛利。
譬如,男女之间最开始只是看一眼,有一点好感,还没有到猛利,实际上这已经是贪心。那怎么能够起猛利的贪心呢?因为接触久了,心里不断地去想对方的可爱相,想多了,心就变得越来越强烈,最后就发展成很猛利的贪心。
或者对于一个讨厌的事情,你多去想:这个事非常讨厌,非常不愿意的。这么想多了也会发展成猛利的嗔恚,因为是非常不喜欢。这样一触到的时候,很强的嗔心就出来。当初也不是那么强的心,或者根本没有,当第一次已经出现了,就已经有起因了,已经埋下了嗔恨的种子。如果发展得很深,就发展成火拼,然后悲剧就发生,甚至最后就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一见到就想置对方于死地。这表示嗔恚心很强,必须得毁灭对方。这也不是无缘无故来的。
像这样的颠倒心都是如此,何况无颠倒心呢?能够真实意识到这个是我必须要修证的,因此发起很强的心力,然后非常精勤地去引发它,当然也会出现猛利恒常的变改心意。人的心是不断的随着因缘变动的,最开始也认为这个异性很一般,也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偶然的因缘开始觉得可爱了,后来相互之间就有更深的贪心了。可见,这都是随着因缘而起的。
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在修习这些道法的时候,不管境相是明显或者不明显,总的必须心里达到猛利恒常,才能够除灭它的违品。也就是除掉那一分过,引出这分德相来。在修行的进程中,必须取得一个个的胜利。这样当然需要通过观修来发展。
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其实从小到大,你也没这样盘脚打坐,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和行为,是不是?它是通过什么来的?它是通过止修来的吗?还是通过观修?显然是通过观,这些观还都是邪观。好比一个人对足球的兴趣,最开始从来没有听说过足球,对它没有感觉,也不可能有猛利恒常的心。后来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各种媒体的推波助澜,大肆宣扬其事。那里面有各种符号、语言挑动人的心,设置了各种情景,比如竞争等等,这时人的心就开始被掀起来了。一开始他会觉得这是很好看的,这就是增益可爱相。然后会发展成球迷,那个时候就是出现猛利了,就是碰到的时候,他的心起得非常猛,已经成为占据他心头的最重大之事。“今天最重要是什么?”“今天世界杯开赛。”那就不顾一切,赚钱可以放下,什么娱乐都可以放下,通宵达旦地观看。那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出现了这个心了。
其他方面都是如此,正是由于首先这么分别了,观念上出现了。以后又通过不断地串习,之后发展成猛利恒常的心,这种心是以前没有的。或者在城市里生活发展出来的心跟在乡村里发展出来的心又不一样。过去他在农村没有这个心态,一旦到外面去见了一些花花世界,然后增长了很多新观念、新行为,而且自以为是,非常地牢固。回来以后,大家也觉得这个人有点新包装了,因为他里面的软件系统变了很多。这些都告诉我们,在这个心的变动方面,观察起了很大的作用。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那么在哪一方面需要止修呢?就是在修止的时候,如果你的心不能够安住一缘,自己想:我现在要如愿地能住在一缘上不散乱。这样开始想修一个寂止等的时候,那是必须要止修的,就不能去分别。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数数地观察,心不断地在跳动,这跟修止心住一缘是相违的。这样会使住心不生的缘故,在这个时候必须止修。这在止观的时候会广作宣说。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修就是串习,包括了思择修和止修,请思维宗大师在这段文当中特别强调思择修的必要。
2、 思维如何令所修的善心“猛利、恒常”。请把这个方法配在依止善知识等的法门上实际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