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金刚句

《辨中边论颂讲记(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智圆法师/讲授 ︱

一、所缘无上之义

“所缘”指正行所依止的境。大乘以抉择深广一切义的方式为所缘,超出声闻缘觉的少分所缘,因此是所缘无上。

二、十二种所缘之义

(一)安立法施设所缘:指尽所有义无误所缘。“安立法”,指所安立的十波罗蜜多、地、道、陀罗尼、三摩地等种种差别法门。

(二)法界所缘:指如所有义如实所缘。法界即如所有义——实相真如二我空法界。

以上两种是于二谛所摄的广大及甚深义以抉择方式所缘。

(三)、(四)所立所缘和能立所缘:乃是由前二种所缘安立,也就是由“安立法施设所缘”安立所立所缘,由“法界所缘”安立能立所缘。具体言之,广大道的一切道相统摄为十波罗蜜多,实修十波罗蜜多,为所立所缘。通达法界,为能立所缘。

问:何故这二者是所立和能立的关系呢?

答:因为波罗蜜多只有由证悟三轮清净的智慧摄持,才成为无漏道或出世间波罗蜜多。因此,通达法界是能成立,实际修持波罗蜜多是所成立。

以上是由实修的方式以深广义为所缘。具足上述四种所缘,便是无上所缘。

下面八种是各道位以辗转增长的方式为所缘,也就是说,大乘从资粮道开始直至无学道,都始终以深广义为所缘,但境界上有层层增进的差别。

(五)任持所缘:即闻所成慧之境。以闻所成慧缘法界甚深义和布施等广大义任持文义的缘故,称为任持所缘。

(六)印持所缘:即思所成慧之境。以具有四种道理的思所成慧缘法界甚深义和布施等广大义通达其义的缘故,称为印持所缘。

(七)内持所缘:即修所成慧之境。以修所成各别自证智于深广义以真实方式内持的缘故,称为内持所缘。

闻思修三慧缘于深广义有这样任持、印持、内持的差别,因此对所缘也安立任持、印持、内持的差别。

(八)通达所缘:初地见道之境。初地现量通达法界的缘故,称为通达所缘。

(九)增长所缘:二至七地中证悟辗转增长的所缘。

(十)分证所缘:第七地通达经藏等诸法,并对有寂之法无相分证所缘。

(十一)等运所缘:第八地远离勤作加行、平等任运的所缘。

(十二)最胜所缘:包括智慧、事业、清净三种,分属九、十、佛地。九地获得四无碍解最胜智慧,因此是智慧最胜所缘。十地获得殊胜事业,因此是事业最胜所缘。佛地无余净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是清净最胜所缘。这是就断德方面宣说佛地的所缘。若从证德方面说,则是以最清净的智慧遍见一切尽所有法和如所有法,为一切深广义无余所缘。

三、总结

总之,大乘正行以抉择深广义的方式为所缘。也就是,上述十二种所缘,每一种都是深广义所缘,只不过在层次或方式上有差别。

从所缘的自性方面可分四种:抉择深与广的二种;有实修深与广的二种。尽所有义十波罗蜜多等无误所缘,是抉择方式的广大义所缘。如所有义二我空法界如实所缘,是抉择方式的甚深义所缘。之后,实修法界和实修十度,是实修方式的甚深义所缘和广大义所缘。

就辗转增上的角度而言,大乘诸道位都以深广义为所缘,随着道的增进,有任持、印持乃至最胜的八种差别。在到达最究竟佛位时,成为尽所有义、如所有义无余最胜所缘。

戊三、修证无上

修证谓无缺,不毁动圆满,

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

大乘的所缘是无上,决定了某正行是无上;大乘的正行是无上,决定了其修证是无上。也就是大乘以深广义为所缘而修正行,由此成就的暂时究竟诸果,超胜声缘果位。其无上的成就相有十种:种性修证(无缺);信解修证(不毁);发心修证(不动);正行修证(圆满);入离生修证(起);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净土修证(调柔);得不退地授记修证(不住);佛地修证(无障);示现菩提修证(无息)。

无缺:苏醒大乘种性的顺缘圆满无缺。具体指四大轮——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四者具足,是种性修证,为一切因中的最初因。《述记》中说,苏醒大乘种性的顺缘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这四方面具足不缺,叫做顺缘无缺。即是种性修证。

不毁:不毁谤大乘或心不弃舍殊胜的大乘道,是于大乘法信解修证。为第二成就相。

不动:不为小乘作意扰动,是大乘发心修证。菩提心已坚固生起,不再被违品动摇,是第三成就相(菩提心的违品即小乘作意——唯求自利的下劣发心)。

圆满:六波罗蜜多获得圆满,是大乘正行修证。大乘正行即布施等六度。这里六度是指胜解行地以加行修行六度。从布施到般若都行得圆满,是第四成就相。

起:初地时生起出世间真实法的圣道,为入离生修证。“离生”指远离生死。《宝性论》云:“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凡夫是依于惑业力转生,而初地现前出世间圣道时,即获得法性无漏戒,不生惑业,因此是入离生修证。为第五成就相。

坚固:坚固善根长时积集,即在一至七地间,善根辗转长时增上,是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指善根不可摧坏)。为第六成就相。

调柔:心得调柔,即第八地由无分别智心得调柔,且外散的前五识获得转依的缘故,是净土修证。《维摩诘经》云:“由心净故,则国土净。”对应八地,心净即心得调柔,是无分别智获得自在的境界。净土修证,是第七成就相。指八地菩萨以自身的智慧力自在现前净土的证相。

不住:不住生死涅槃。证悟有寂平等,观内的末那识获得转依,证见不住轮涅二边的大涅槃义,是得诸佛不退地授记修证。“不退”,指不为二种所退,不同于凡夫退入生死,不同于小圣退入涅槃(“小圣”指声缘阿罗汉)。不退入生死涅槃的缘故,称为得不退地授记修证。为第八成就相。

无障:断尽二障及其习气。是佛地修证。为第九成就相。

无息(利乐有情无有休息):无上菩提的三身自性之相何时也相续不断,是周遍示现菩提修证。为第十成就相。

以上十种修证,宣说了始自大乘种性苏醒终至究竟成佛的一切成就相。

第七品总义

本品由三种无上义辨明大乘是无上乘。也就是,由正行无上、所缘无上和修证无上,超胜于其余声缘诸乘。问:正行、所缘和修证是什么关系?答:正行是所缘的能缘,所缘是正行的所缘,修证是缘所缘的正行所成就的果,三者是行、境、果的关系。大乘由所缘无上,因此正行无上;由正行无上,因此修证无上。

一、正行无上

(一)最胜正行

大乘正行由十二种最胜相超胜了声闻缘觉。以布施为例,若问:何故大乘布施超胜二乘和世间的布施?答:因为大乘布施是以甚深、广大的方式修习,具足广大、长时、依处、无尽、无间、无难、自在、摄受八种殊胜。

具体说,大乘布施源于广大发心,不求人天福报和二乘果位,唯求无上菩提。因此发心广大。其次,愿历三大阿僧祇劫行持布施,将身、财、善根尽施一切众生,这是布施行长时最胜,尽未来际永无疲厌(三阿僧祇劫表示从初发心至成佛的一切时位)。这样长远的发心,如普贤愿王所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行愿,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又大乘布施具有依处最胜,菩萨施舍时所念的是一切众生,下至地狱、饿鬼、旁生,上至色界、无色界、声闻缘觉。不只一方,而是十方;不只一时,而是三世。作任何布施,心中的依处都是尽法界、虚空界的众生,这是布施行的依处最胜。

又大乘布施具有无尽最胜,菩萨布施所得善根不回向人天果和小乘涅槃,唯一回向无上菩提。太虚大师说,从人的立场来说,假如一个人能够为国家、为人类,也就算是永垂不朽,但是世界毁坏时,这个功业还是会穷尽,所以真正能够成为无穷无尽的,唯有大乘法而已。大乘布施等正行,善根唯一回向大菩提,因此是无尽最胜。

又大乘布施具有无间最胜,菩萨相续中已经得到自他平等胜解,待众生如待自己,没有自他的间隔。菩萨把众生的事视为自己的事,众生在受用和法上贫乏,就如同自己贫乏,众生感受怖畏就如同自己感受怖畏。以平等心推动,菩萨能毫无迟疑地施舍自己的身财,无悭地法施,以大悲心作无畏施,如此投入于无尽的利生事业中。菩萨推倒了自他偏执的牢墙,尽众生界都是一个自己,因此,布施行没有任何间隔、局限和中断,可以广大无碍地开展,遍法界都成为布施行的道场。这就是无间最胜。

又大乘布施具有无难最胜,菩萨具有随喜等的善巧方便,能破除嫉妒等烦恼的障碍,对一切有情无量无边的种种布施行,都能够一一随喜。由于以尽法界有情的无量妙行为所缘,处处随喜、时时随喜,在在是增上善根,因此能无难圆满布施等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