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辨无上品第七

《辨中边论颂讲记(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智圆法师/讲授 ︱

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云:“又若讽诵遗典,受持大乘,功德幽深,果报玄邈。如经佛亲比较,譬如一人,辩若文殊,教化四天下,皆至一生补处,格量功德不如香花供养方等经典,得下等宝;受持读诵,得中等宝;如说修行,得上等宝。”

《天台四教仪》说:“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内解转胜,导利他人,化功归己,心信胜前。(经中说“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自己的理解将会辗转增胜。以此引导利益他人,教化之功归于自己,信心当比以往增胜。)”

以上引教证明对大乘法作十法行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特别是对大乘中的殊胜密续,能行持十法行,功德更加不可思议。比如念诵《一字续》,属于能速疾成佛的殊胜法行,仅仅系带就能令善根增长十万俱胝倍。而且,如法地念修《一字续》,可以使见闻接触的众生速得证果,超胜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化身佛无尽供品的功德。

(二)公案证明

在唐代,定州有位僧人修德,苦节成性,守道于山林,以《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安心结业。他在永徽四年发心抄写,因此另外建造了一所清净庭院,里面种植楮树,而且种上香花,香水浇灌。在种植了三年之后,洁净造纸。又另外筑一净台,在上面造建房屋。

当时,他请善于书法的王恭居士,在其它院里斋戒、沐浴,著洁净衣,焚香布花,悬挂幡盖。每一次,都在礼经忏悔之后,才上座位。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日日如此。修德每天进入静室中运想。每写一卷,就供养十匹细绢,一部总共六百匹。王恭居士则竭尽志诚,一律不接受。他在写经刚结束时就很快迁化了。

修德因为大经写成,就设斋庆贺。大众集会之后,修德在佛前烧香散花,发大誓愿,才开经藏,就放大光明,遍及方圆七十余里,照亮了定州城。城中士女都共同看见。当时在山里的斋众都十分感动,投身宛转,悲哽忏悔。

公案中的王恭写经至诚恭敬。“举笔吐气”,就是想咳嗽或想打呵欠时,就停笔向旁边出气,不敢以口气熏经。因为他专心写经,不求名利,虔诚至极,所以由写经功德,导致业尽情空,了生脱死。

《宋高僧传》记载:有位僧人行坚在路经岳庙时就进了庙里,神引他睹见同学僧人在狱中受苦的情形,而且对他说:“书写《法华经》一定能免难。”后来,神告诉行坚:“蒙师代为写经,才写经题,他就脱免,现已转生人间。”

南岳慧思大师教敕智者大师修习法华三昧,唯诵《法华经》。到了二七日,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宿通开发,得无碍辩。智者大师就把所证境界呈告慧思大师。大师赞叹道:“非汝莫证,非我莫识。所入之定,是法华三昧旋陀罗尼。纵令文字之师千万,也不能穷你辩才。”

憨山大师在十九岁时,听无极大师讲解《华严玄谈》,在听到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时,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

清朝济宁人吴氏,移居松江。常作非法行为,毁谤因果,性情粗暴。后来他善根成熟,每日持诵《金刚经》。到四十三岁时,依师归依三宝,开始持长斋。每天在小楼中精进念诵《金刚经》。从此性格变得贤善、温和。他的改变感化了许多人归入佛门。这样前后修行有六年。

有一天,他忽然说:“我要离开人间去极乐世界了。按照佛经所说,持诵《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愿我肉身不坏,保留三年,以证佛语不虚。”说完就安详而逝。当时,光环围绕,花雨纷纷,香气弥漫。亲友们遵照遗嘱把他的法体放入龛中。三年后起龛,不但身体不坏,头发还长出半寸,庄严如佛。人们从四方赶来,礼拜供养这位肉身菩萨。

民国天台宗的谛闲法师,二十八岁时开大座,在古杭六通寺讲《法华经》。当讲到《方便品》开知见时,忽焉入定,一语不发。继而出定,辩才无碍,答疑析难,瓶泻千里。

《梁高僧传》记载:僧人鸿楚,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讲《法华经》共计五十余座。鸿楚除了讲经之外,深夜行道诵经。一天,在鸿楚的讲堂中,忽生莲花,香气芬芳。

癸二、别说行持大乘法之利益

胜故无尽故,由摄他不息。

问:为什么单单对大乘教说作十法行得最大果,而不说声闻经?

答:论中二句即开示大乘十法行超胜小乘的理由。也就是,由摄他和不息,成立大乘道、果殊胜;由大乘道、果殊胜,成立大乘法殊胜;由大乘法殊胜,成立大乘法行殊胜。

下面分段解释:

一、

大乘十法行超胜小乘十法行 (立宗)

大乘道殊胜故、果无尽故  (能立)

“大乘果无尽”,指大乘证得无余涅槃时,具有三身、四智等无尽功德之果。

二、

大乘道殊胜,(立宗)  由摄他故;(能立)

大乘果无尽,(立宗)  由不息故。(能立)

这是从利他方面成立大乘的道果更为殊胜。声闻道是唯求自利的修行,大乘道是利他为主的修行,因此大乘道更为殊胜。世亲菩萨说:“由能摄益他诸有情,是故大乘说为最胜。(摄是摄受,能令有情进入佛法;益是利益,能令有情获得福慧。大乘道能摄受利益有情,故为殊胜。)”对诠说大乘道的大乘法作任何法行,都将直接或间接利益无量有情,因此大乘十法行的福德无量无边。

就果而言,大乘果显现的是无有穷尽的利生事业,乃至众生界尽之间,永无停止、相续不断地运转。世亲菩萨说:“由虽证得无余涅槃,利益他事而恒不息,是故大乘说为无尽。”证得无余涅槃,则不住生死;利他事业恒时不断,则不住涅槃。由此显示了大乘之果是无住大涅槃,不同于二乘的不住生死、唯住涅槃,因此称为无尽。由于大乘佛果悲智广大,对诠说大乘果的大乘法作任何法行,福德都无量无边。

总之,以大乘道果殊胜的缘故,宣说大乘道果的大乘法也成为殊胜,由此,缘大乘法书写、供养乃至修习的十种法行也成为殊胜。

《杂集论》云:“以菩萨藏一切有情利乐依故,建大义故,无上无量大功德聚所生处故。”菩萨藏为一切有情利乐依处的缘故,建立大义的缘故,是无上无量大功德聚所出生之处的缘故,于菩萨藏作十法行,将获得广大无量福聚。

庚三、随法正行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辛一、略说

随法行二种,谓诸无散乱,

无颠倒转变,诸菩萨应知。

随法正行略说有二,即无散乱转变和无颠倒转变,诸菩萨应当对此如理了知。

“无散乱转变”为寂止,“无颠倒转变”为胜观。由散乱转变为无散乱,由颠倒转变为无颠倒,即是转变。以寂止专注于所缘之义不向余处散乱,以胜观无颠倒见诸法实相的止观自性,即是随法正行。

为何是随法正行呢?随顺大乘法所说,无误地抉择之后,随顺所抉择的法义真实修行,因此是随法正行。(随顺大乘法是随法。无误抉择、修行是正行。)《述记》说:“颂言随法行者,或择灭涅槃等,名之为法。随顺彼法,名随法行;或教名法,依教奉行,名随法行。”《述记》以证、教二法解释“法”字。证法指择灭涅槃等,随顺证法,称为随法行。或者三藏教法为法,依教奉行,称为随法行。

问:为何要由止观双运而实修法义呢?

答:只有凭着依于心不外散之等持的无垢智慧,才能无误证悟诸法自性,因此需要由止观双运实修法义。

辛二、广说分二:一、无散乱之寂止 二、无颠倒之胜观

壬一、无散乱之寂止

出定于境流,味沉掉矫示,

我执心下劣,诸智者应知。

论中明示远离六种散乱,即是无散乱寂止。六种散乱的相状:自性散乱为“出定”,外散乱为“于境流”,内散乱为“味沉掉”,相散乱为“矫示”,粗重散乱为“我执”,作意散乱为“心下劣”。

一、六种散乱的涵义

自性散乱:前五识的自性是向外取境,属于出定,故为自性散乱。

外散乱:意识流荡于境界中。

内散乱:包括味著三摩地、昏沉和掉举三种。

相散乱:以相信三摩地之心取相而执著。

粗重散乱:由我执引发的作意,也就是由我慢心所生的超胜他人的作意。

作意散乱:指心性下劣。不离小乘的下劣发心而作意小乘法,由此不能依于大乘法发菩提心。

二、大乘寂止的殊胜

总体而言,远离了上面六种散乱的寂止,便是大乘的殊胜寂止。为何是殊胜呢?因为这是向内系心一缘无诸过失的寂止。也就是,大乘寂止不仅远离了执著内三摩地的见取见等相,也远离了共于外道的具有我执的禅定,又远离了小乘道寻求一己解脱的下劣作意,因此是最为殊胜的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