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一

《观经四帖疏讲记(上)》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第四、出文显证者。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第四、举出经文来证明。有人问:上面反对的内容,怎么知道佛宣说本法一定是为了凡夫而不是为了圣人呢?这只是以个人的想法来作判定,还是也有圣教的依据呢?

答曰:众生垢重,智慧浅近。圣意弘深,岂宁自辄?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

回答:众生的垢障很重,智慧浅近,佛传法的心甚深广大,哪里敢自出新裁随意判定呢?现在就一项一项地引佛的圣言作为证明。

就此证中,即有其十句。何者?第一、如《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

可以引十句经文来作证明:第一、像《观经》所说,“佛告诉韦提希,现在我给你广说众多譬喻,也使未来一切凡夫想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第一个证明。因为经文明显说到了“令未来世一切凡夫”。

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

二、说到“如来现在是为了未来世的一切凡夫,被烦恼恶贼所伤害者,宣说清净业”。这是第二个证明。因为所被的根机是未来世被烦恼贼戕害的众生,哪里是圣人呢?

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

三、说到“如来现在教导韦提希和未来世的一切众生观想极乐世界”。这是第三个证明。

四、言“韦提白佛:我今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极乐世界”者,是其四证也。

四、说到“韦提希白佛:我现在以佛力加被故,见到了极乐国土。如果是在佛涅槃之后的时代,众生浊恶不善,被五苦逼恼,怎么能见到极乐世界呢”,这里韦提希是为了未来世的恶苦众生,而请示如何观行现见极乐净土。既然是浊恶不善、五苦所逼的凡夫,哪里是圣人呢?这是第四个证明。

五、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者,是其五证也。

五、在讲授日观一开始时,说到“佛告诉韦提希:你和一切众生专念”已下,一直到“一切众生如果不是天生的盲人,有眼睛的人都见过日轮”以上,这也是教导一切凡夫作日轮观,而不是教导圣人。这是第五个证明。

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

六、在地观文中说到“佛告诉阿难:你好好受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想要脱离苦海者,宣说地观法”,这就是第六个证明。既然是欲脱苦者,当然不是圣人。

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者,是其七证也。

七、在花座观里说到“韦提祈白佛说:我因为佛力加被而见到了无量寿佛和两大菩萨,未来的众生应当如何作观呢”,这是第七个证明。

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

八、接下来回答上面的祈请中说到“佛告诉韦提希:凡是想观想彼佛者,应当发起想念”,这是第八个证明。

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

九、像观中说到“佛告诉韦提希:诸佛如来入于一切众生心想中,故汝等心想佛时”,既然说到入在一切众生心想中,说明只是对凡夫宣说的。这是第九个证明。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为众生”者,是其十证也。

十、在九品的经文里,一一说到了“为众生”。这是第十个证明。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以斯文证,岂是谬哉?

以上虽然引了不同的十句,都是在证明佛宣说这部十六观法,唯一是为了常没众生,而不关大小乘圣者的事。“常没”,是指恒时陷溺在苦海中,无法超出。佛为救度常没众生的缘故,宣说十六观法,也就是引导众生以修持定善和散善,往生西方净土来超出苦轮。对此有明确的经文作为确证,哪里是虚诳的说法呢?

这样我们的心就定了,原来《观经》是针对我们凡夫宣说的,因此我们依靠这部经法修行决定能往生。如果是为圣人宣说的,与我们关系就不大,因为我们凑和不上。既然是为着我们凡夫,连一生造恶的人回转心来求愿往生,也都能往生的话,我们应当非常有信心。这的确是即生就能解脱的大法。这一生,在我们的地位上,能够把握这个法门,那确实就能以极简易的方便、极快的速度,解决无量劫来一直无法超出生死苦海的问题。

第五、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

第五、会通论典中所说的别时意趣,有两段内容:

一、论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1]。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若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

第一、论典中说到:如果有人念多宝佛,必定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

菩提是佛果的名称,也是正报。按理来说,成佛的法道必须圆满具备万行才能成就。如果仅以念佛一行就期望成佛,这在理则上是不符顺的。

虽然不是以此圆证佛果,但属于成就菩提万行中的一行。怎么知道呢?如同《华严经》所说,“功德云比丘对善财说:我在佛法三昧海中唯一知晓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段文证明,难道不是菩提万行中的一种吗?虽然只是一行,但从他起行开始,一段时间还处在生死位当中,这样不断升进,直到超出生死乃至成佛之间,永远不会退没,这叫“不堕”。也就是以念佛一行的功能力量,可以使行者自从修持以来,在生死的迁流中,乃至到最终成佛为止,永远不会退堕陷没下来,因此称为“不堕”。

问曰:若尔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别?

问:如果是这样,那么《法华经》里说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也应当是已经成佛完毕。这两段经文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

答曰: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简异九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

回答:论中说到称佛名,唯一是希求自己成就断证圆满的佛果。而经中说到的称佛,是简别不同于九十五种外道。外道当中没有称念佛名的人,只要称念一声佛,就已经被摄受在佛道当中,因此说“已竟”。

二、论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

二、论中举了这样一个别时意趣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唯一由发愿就能往生安乐净土,这种说法就是别时意趣。长久以来,诸论家没有契会论典的含义,错误地引了《观经》里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作为同等的例子。也就是说,通论之家认为,经中说到的十声称佛,这是有别时意趣的,不是当即就能生到净土。

如一金得成千钱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噵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噵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

比如说,由一金就会得到一千钱,这种说法就是别时意趣。不是说你现在以一金为本钱就得了一千钱,而是通过一番一番的贸易增长,通过这一金不断地增长,经过很多天以后,才能得到一千钱。十声称佛也是这种情况,由于你十声称佛已经种下善根,在将来不断增长以后,能够成就往生净土的果位。因此,这十声称佛就成为遥远的未来得生净土的一个远因,不是说现在就能生。因此他们解释说,《观经》里,佛只是为着当来世的凡夫着想,让他舍掉恶念,一心称念佛号,因此以方便语说到这样做就能往生净土,实际不是指称了十念就能往生净土。这样传教的方式就叫做别时意趣。

以下对此破斥。《观经》里的十声称佛往生,并非别时意趣,以此引为别时意趣的范例,这有极大的错误。

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

如果说这是别时意趣,为什么《阿弥陀经》里释迦佛说诚实语,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显示诸佛不诳语而证实释迦所说谛实不虚呢?用这样的现象来证明这是诚实不虚,哪里是别时意趣?所谓别时意趣,就是所说的话是一时的机用,只要引导众生能够得到利益就可以,所说别有用意。

但是在《阿弥陀经》里,佛特别告诉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间,一心愿生净土。在他临欲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圣众就来迎接往生。紧接着下文就出示十方恒河沙数等的诸佛都各自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因为吐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相,说明诸佛已经断尽了妄语的习气,以此来证成这部经确实不虚。诸佛都是这样说,你们众生应当信受这部一切诸佛共同护念的极深的不可思议的经法。所谓护念的对象,就是指上文所说在一日至七日之间称佛名号的行者。因此诸佛都是在证成、在护念,此等行者必然得到极大的利益。

现在既然有了这样明确的圣教作为证明,搞不清楚现在的一切行者对于凡夫小辈的论调特别信受,对于诸佛的诚谛之语反而以为是方便妄语,这是很悲哀的事,竟然说出这样让人不忍听闻的话。因为这话直接是在否定释迦和诸佛的诚谛之语,也是否定弥陀大愿不可思议的神力,这是极其可悲的事情。


[1]《摄大乘论》云:“二、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