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一

《观经四帖疏讲记(上)》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第二、次释名者,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

第二、解释经名。经名是“佛说无量寿观经”,共一卷。按照经名的次第,先解释“佛”,再解释“说”,再解释“无量寿”,再解释“观”,再解释“经”。

言“佛”者,乃是西国正音,此土名觉。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

“佛”是印度语言,此土翻为“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称之为佛。

简别于凡人、声闻缘觉和菩萨三类,获得无上大觉,称之为佛。

言自觉者,简异凡夫。此由声闻狭劣,唯能自利,阙无利他大悲故,言觉他者,简异二乘。此由菩萨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双行不著有无也。言觉行穷满者,简异菩萨。此由如来智行已穷,时劫已满,出过三位,故名为佛。

自觉是简别于凡夫。因为凡夫陷在完全的愚蒙当中,对于真实义的两种无我丝毫不知,所以以“自觉”二字区分不是凡夫。

接着再由声闻发心狭小、下劣,只起了自利心,缺乏利他的大悲的缘故,所以说“觉他”简别不是二乘。不仅有自觉的心,还要有觉他的心,也就是以法界无边众生为重,发起了要拔济一切众生苦的大悲心,想赐给他们无上的觉悟,这叫做“觉他”。

因此,菩萨更进一层,他们以智悲为本性,有智慧的缘故,能够自利;有悲心的缘故,能够利他。常常能够智悲双运,不著在三有边和寂灭边。然而菩萨尚居学道位,没有达到觉行穷尽圆满,所以,以“觉行穷满”简别不是菩萨。

正由于如来无论智慧和修行都已经达到了最圆满的地步,所有修行需经历的时劫全部圆满,超出了凡夫、二乘和菩萨三种地位,因此称为佛。以上“佛”解释完毕。

言“说”者,口音陈唱,故名为说。又如来对机说法,多种不同,渐顿随宜,隐彰有异。或六根通说,相好亦然。应念随缘,皆蒙证益也。

“说”,是从口发出音声,陈述法义称为“说”。再者,如来对机说法,由于众生的根机有各种不同,所以如来随顺机宜施设顿教、渐教,有隐密说、显了说等各种不同。而且不仅舌根能说法,眼等六根都能说法,相好也能说法。总而言之,应众生的心、随其机缘而遍说妙法引导,使得他们都能够得到利益。

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

“无量寿”是此土的汉音。“南无阿弥陀佛”是印土的正音,六字的解释依次是归、命、无、量、寿、觉,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无量寿觉”。以上是梵语、汉语对照,意思应是如此。

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

再就人法来解释含义。“无量寿”是法,证得了无有限量的寿命,有法身寿、报身寿和化身寿,总而言之是指法。“觉”是指成就无上果位的佛,是人。人、法同时显扬,称为“阿弥陀佛”。

又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即有其二:一者依报,二者正报。

人、法这二者,就是本经所观的境,这又有依报、正报两种。换言之,“观无量寿经”所观的就是无量寿佛,也就是西方的圣境,有人、有法,或者说有依报、正报两种。

就依报中,即有其三:一者地下庄严,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映发等是;二者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宫阁等是;三者虚空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华、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如前虽有三种差别,皆是弥陀净国无漏真实之胜相。此即总结成依报庄严也。

在依正两分当中,首先说明依报的具体情形,包括地下、地上、虚空三种庄严。地下庄严,指宝地下面一切宝幢光明互相照耀映发等的庄严相。地上庄严,是指地面之上显现的一切宝地、莲池、宝林、宝楼阁等庄严。虚空庄严,是指处在虚空当中一切变化的宝宫殿、宝花、罗网、宝云、化鸟、微风、光明、发起的各种声响、音乐等等。

总而言之,按照方所来分,就分成了地下、地上、虚空;按照种类来说,就是从无漏心所现的种种色声香味触等的庄严;或者从事相而言,有所谓的宝幢、金地、莲池、宝林、宫殿、罗网、化鸟、音乐等等。无论怎么说,这都是阿弥陀佛清净国土无漏真实的殊胜妙相。以上是总结成立为依报庄严。

再就十六观而言,依报还有哪些观法呢?

又言依报者,从日观下至华座观已来,总明依报。就此依报中,即有通有别。言别者,华座一观是其别依,唯属弥陀佛也。余上六观是其通依,即属法界之凡圣,但使得生者共同受用,故言通也。

在本观法中,观依报庄严,包括从日观乃至花座观之间,都是要显明依报的德相。在依报中,又有通有别。别指花座这一观,说的是特别的依报,唯属于色身阿弥陀佛的所依。其余的六观是一切主伴圣贤的共同所依,也就是说,凡是法界的凡夫、圣人,只要往生到极乐净土,就有共同受用处,因此称为“通”,就是共通的所依。

又就此六中,即有真有假。言假者,即日想、水想、冰想等,是其假依。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见境相故。言真依者,即从琉璃地下至宝楼观已来,是其真依。由是彼国真实无漏可见境相故。

以上六种共通所依当中,又有真、假的差别。假是指日想、水想、冰想等,这是假的所依。因为这只是此土世界与极乐相似的可见境相,并非净土本身的境相。然而以它为方便,可以观起琉璃地等。而所观成的琉璃地乃至宝楼观,这才是净土真实的依报相。因为这是彼弥陀佛国真实、无漏、可以现见的境相。以上解释了依报的情形。

在所观境当中,除了依报外,还要明观正报国主和圣众的庄严相。

二、就正报中,亦有其二:一者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二者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在正报当中,也有主伴两类。主庄严指的是阿弥陀佛,伴或圣众庄严指的是现今在西方的圣众以及十方法界同生西方的圣众。

又就此正报中,亦有通有别。言别者,即阿弥陀佛是也。即此别中亦有真有假。言假正报者,即第八像观是也。观音势至等亦如是。此由众生障重,染惑处深,佛恐乍想真容,无由显现,故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以证境,故言假正报也。

在正报当中也有通有别。别指阿弥陀佛,在别当中又有真假之别,假正报指第八像观。观音势至等也有真有假。

为什么要施设假观呢?这是由于此土众生的障碍深重,长期陷在染污的迷惑妄想里,极其深厚。佛恐怕众生一开始就想西方三圣的真实色身像,由于观境太广大、深微,障惑深重不能显现,所以首先施设方便,假立一个真像,让众生的心住在上面,观想等同于彼佛来证得清净境界,所以说是假正报。

言真正报者,即第九真身观是也。此由前假正,渐以息于乱想,心眼得开,粗见彼方清净二报种种庄严,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见彼真实之境相也。

所谓真实正报,指的是第九观,佛的真身观。这是由于前面已经修了假正报,心凝定在一个所缘上面,逐渐地止息了乱动的妄想,渐渐得定。在此基础上,心眼忽然得开,粗略地见到了西方清净依正二报的种种庄严,除掉了昏乱迷惑。由于遣除了障垢的缘故,就能见到西方真实的境相,这时所见的叫真正报。

言通正报者,即观音势至等已下是也。向来所言通别真假者,正明依正二报也。

所谓的通正报,就是观音、势至等以下的菩萨,指的是共同的正报庄严相。以上以通、别、真、假四分,无误地显明了依正二报的情形。这样就以人、法或依、正二报解释了所观境,这也就是“无量寿佛”所代表的内容。

接着解释“观”和“经”的含义。

言“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

“观”是照达义。常常用净信心的手,持智慧的光辉,照明彼弥陀国正报、依报等的庄严事。

这里用的是譬喻的手法。信心如手,智慧如火炬,手拿着火炬,指在信心当中运起观慧,能够照明国土的情形。这表示信心是根本,智慧有观照的力用。所观照境就是阿弥陀佛国土的正报、依报庄严。这就是“观”的含义。

言“经”者,经也。经能持纬,得成匹丈,有其布用。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既生彼国,更无所畏。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能招此益,故曰为经。

这里说的“经”有持法、持机等各种含义。首先是把“经”譬喻为经线,由于经线能够持住纬线,织成布匹,起到布的作用。因此相应地,经文也有摄义、持机、度生的作用。

具体来讲,以这个经教能持住法义,能诠的经教相应于所诠的理事,一一指示真理。再者,它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而做相应的开导。以这部经来说,就是要摄一切机,随着众生的根性有定有散的差别,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西方教法系统,而不会使得法义零落。换言之,从第一观一直到十六观之间,就像一匹织就的锦绣,以这个经就持住了定散二种所摄的一切机,示明了摄引他们往生净土的一切教,这就是摄持的含义。

之后就它的力用而言,它能够使修行、趣向者借着依教起行的因缘,乘着愿力往生净土,证到无为的法乐。一生到西方净土,再没有生死的怖畏,在那里入了不退转地,长期发起菩提万行,直到证得无上菩提为止,获得如同虚空般法身常住的果位。

由于这部经能招来这样往生净国、证无为法乐、果极菩提、圆证法身成佛的大利益,因此称为“经”。

言“一卷”者,此《观经》一部,虽言两会正说,总成斯一,故名一卷。故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此即释其名义竟。

所谓“一卷”,指这部《观经》虽然有两会的宣说,总的集成一部,称为“一卷”。所以说到“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以上解释名义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