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一

《观经四帖疏讲记(上)》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言教之大小者,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第三、辨明本经的宗旨和教相。如《维摩诘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大般若经》以空慧为宗,各部经都有不同的宗旨。这部《观经》以观佛三昧或者说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宗是崇奉处,趣是修行的归趣。本经所崇奉的修行宗旨就是观佛三昧或者念佛三昧,就是心专注在阿弥陀佛上面,得到正定三昧,而且是得到无散乱的正定。如此修行的宗旨是要趣证到什么果位呢?就是一心愿入极乐净土,这就是修行的趣向处。

再说到教相的大小。这部经在声闻、菩萨二藏中属于哪一藏呢?在顿、渐二教中摄在哪种教中呢?回答:收在菩萨藏里,属于顿教。

四、辩说人差别者。凡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仙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今此《观经》是佛自说。问曰:佛在何处说?为何人说?答曰:佛在王宫为韦提等说。

第四、辨明说经者的差别。凡是说经不外乎五种情况:佛说,圣弟子说,仙说,诸天说和化人说。这部《观经》是佛自己说。

佛在何处说?为何人说呢?回答:佛在王宫为韦提希等人说。

五、料简定散两门,即有其六:一、明能请者,即是韦提;二、明所请者,即是世尊;三、明能说者,即是如来;四、明所说,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观门;五、明能为,即是如来;六、明所为,即韦提等是也。

第五、料简定散两门,或者说分门别类地抉择定散两门的含义,有六分细节:能请就是韦提;所请是世尊;能说是如来;所说是定散两门所摄的十六观门(其中,前十三观属于定善,后三观属于散善);能成办者是如来;所成办者是韦提等希求往生无忧恼国土的愿望。

问曰:定散二善,因谁致请?答曰: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问:定散两门是因谁的祈请而宣说的呢?回答:定善一门是由韦提祈请而说,散善一门是无人祈请、如来自说。

问曰: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被不虚,何机得受?

问:不知定散两善出在哪些经文里?既然如来传教都能够不虚地加被到众生,那到底是哪种根机能得受此法利益呢?

答曰:解有二义,一者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木顽石,不可有生润之期,此等众生必无受化之义。除斯已外,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此即答上何机得受义竟。

回答分两段,首先答后一问。

什么机能得受呢?首先拣除不能得受之机,再显示能够得受之机。谤法者、没有信心者、八无暇者或者是非人,他们不堪得受此法。这就像朽木不可能生花、顽石不可能润泽一样,这些众生暂时处在无缘的状态,不可能接受本法而得到教化。除此以外,凡是一心信乐求愿往生者,上至于尽这一生,下至于至心十念,都乘着佛的愿力无不往生到佛的净土。这就回答了什么样的根机能够得受本法的利益。

其中,“一心信乐求愿往生”,这是表示具足信愿。“上尽一形,下收十念”,这是表示具足行持。“乘佛愿力”,表示这是自他二力合修。“莫不皆往”,就是都能得到往生的利益。总而言之,具信愿行者为本法的当机。

二、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别。

二、定善、散善出自哪些经文?这有通、别之分。通是泛称,是通指一切净土;别是别指西方净土。

言通者,即有三义不同。何者?一、从韦提白佛,唯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者,即是韦提标心自为通请所求;二、从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者,即是韦提自为通请去行;三、从世尊光台现国,即是酬前通请为我广说之言。虽有三义不同,答前通竟。

所谓的通,有三种差别义。如何呢?(一)从韦提祈白世尊,唯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这是韦提标明自心,为自己通请所求的无忧恼世界;(二)从韦提说到,唯愿佛日教我观行清净业处,这是韦提为自己通请去往无忧恼净土的行持;(三)从世尊在光台中显现十方净妙国土,这是酬答或者回应前面韦提通请为我广说的请求。因此,世尊给她总的显示十方各种无忧恼处。虽然有这三分含义不同,总的回答了前面的通义。

言别者,则有二义:一、从韦提白佛:我今乐生极乐世界弥陀佛所者,即是韦提自为别选所求。二、从唯愿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者,即是韦提自为请修别行。虽有二义不同,答上别竟。

所谓的别,有两分含义:(一)从韦提祈白佛:“我现在乐意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座下”,这是韦提自己特别选择了求生极乐世界;(二)从“唯愿教我思维、教我正受”,这是韦提祈求传授特别往生西方净土或者说与西方圣境相应的观行。以这样两种义,回答了上面的别义。

从此已下,次答定散两门之义。问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答曰: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

以下开始解释定散两门的含义。问:哪些修法是定善,哪些修法是散善呢?回答:在十六观当中,从日观到十三观之间称为定善,其他三福九品的内涵称为散善。

问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别?出在何文?答曰:出何文者,经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言差别者,即有二义:一谓思惟,二谓正受。言思惟者,即是观前方便,思想彼国依正二报总别相也。即地观文中说言: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即地观文中说言: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

问:在定善当中有什么观行层次上的差别?这些差别出自哪些经文?

回答:说到出处,就是经中所说“教我思维、教我正受”这一句。所谓的差别,就是有思维和正受两种层次,思维在前,正受在后。所谓“思维”,是观行得定的前方便,指行者思维缘想彼国依报正报的总相和别相。也就是如地观文当中所说: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这就对应了上面“教我思维”一句。而所谓的“正受”,是指想的心全部都息灭,不存在缘虑状况。这时三昧现前,相应了胜境,称为正受。也就如地观文中所说的: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这就对应了上面“教我正受”一句。总的来说,在定善的修行当中,有前面的思维和后面得定的正受这两种修行的差别。

定散虽有二义不同,总答上问竟。

总的来说,这里的修行有定善和散善两种差别。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又上来解者,与诸师不同。诸师将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为散善;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观,以为定善。如斯解者,将谓不然。何者?如《华严经》说: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与此地观文同。以斯文证,岂得通于散善?

以上的解释和诸论师不同。诸论师把思维一句相合三福九品作为散善的行持,而把正受一句对应于十六观行,作为定善的方式。

像这样解释,我认为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按照《华严经》所说,思维、正受只是三昧的异名,也就是三昧的内涵就是思维和正受,和本经的地观文所说相同。以经文来证实,怎么能把思维对应在散善上面呢?

又向来韦提上请,但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次下又请言,教我思惟正受。虽有二请,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无请处,但是佛自开。次下散善缘中说云,“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已下,即是其文。

再者引经证成。一开始韦提请示了如来,只说到“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因此她请示的是如何观行或者说修持定善的方法。接着她又继续请教“教我思维、正受”,这是应前面的想法而来,因此思维、正受就是说定善的修持方法。再说到散善的文字,没有出现祈请的情况,只是佛自己为未来世的众生来开演。接下来散善的因缘当中也说到“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以下,就是它的经文证明。也就是说,散善这一门是佛自己说的,没有人祈请,因此韦提希所说的“教我思维、正受”,不会指向散善的内容,因此思维不应该对应为散善的行持。

思考题

1、解释经名:佛说无量寿观经(解“无量寿”时,可尝试画表解释。)

2、《观经》的宗、趣是什么?哪种根机能得受此法利益呢?

3、(1)什么是定善、散善?

(2)定善有什么观行层次上的差别?如何对应经文理解?

(3)对于定散二善,诸论师是怎么解释的?为什么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