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一

《观经四帖疏讲记(上)》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之意;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处,广泛施设问答,释去学人的疑情。

在这一门当中,有六分内容:一、举出诸师解释九品的含义;二、用道理来破除;三、重新举出经中九品的文句,反对破斥;四、出示经文的证明,宣说九品决定是为凡夫,而不是为圣人;五、会通别时意趣的含义;六、会通二乘种不生的含义。

初言诸师解者,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上下者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

首先说到诸师的解释,先举出上辈三种人的地位。他们认为上上品是四、五、六三地的菩萨,怎么知道呢?因为一生到西方就证到无生法忍的缘故;上中品是指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萨,怎么知道呢?因为一到净土经历一个小劫得证无生忍的缘故;上下品是指大乘种性位以上到初地之前的菩萨,怎么知道呢?因为一到彼土经过三小劫才证入初地的缘故。这三品都是大乘圣人的地位。

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

接着举出中辈三种人的地位。诸师说到,中上品是小乘三果圣人,怎么知道呢?因为一到西方就证得四果罗汉的缘故;中中品是内凡地位(内凡,指那些将要进入圣位的人。小乘以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位为内凡),怎么知道呢?因为一到了西方就证得初果罗汉的缘故;中下品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的情况,怎么知道呢?因为一到了西方,经过一小劫得证罗汉果的缘故。这三品唯一是小乘圣人等的情形。

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

下辈三品是大乘的始学凡夫,随着他具有的过失轻重差别分成三品,共成一位,求愿往生。

未必然也,可知。

但以上的解释不一定正确,从下面的理证、教证可知。

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如《华严经》说,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答上二竟。

第二、用道理来破斥。所谓初地到七地之前的菩萨,就像《华严经》所说:从初地到七地以前,都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这些菩萨没有分段之苦。论其功行力用,已经经过了两大阿僧祇劫福慧双修,达到了人法两空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能够随意转变。身居于报土,常常闻报佛说法。又以悲心能化现在十方世界,须臾间遍满各世界中。又要担忧什么,须借韦提希为他请示佛求生安乐国呢?换句话说,以此等圣者菩萨自身的能力,想生安乐世界随意得生,并不需要韦提来做什么请求。以这些经文证明,诸师所说诚然是错谬的。以上破斥了上上、上中二品的判定。

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如大品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

再说上下品的情况。上面说到从种性到初地之前的地位,这也不尽然。如同经中所说,此等菩萨称为不退位菩萨,他们身体居于生死界中,而不被生死法所染。就好比鹅鸭在水中,不会被水浸湿。就像《大般若经》所说:此等地位中的菩萨由于得到两种真善知识守护的缘故,不会退转。哪两种呢?就是十方诸佛和十方诸大菩萨,常常以身口意三业加被于他,使得他对于一切善法都不会退失,因此称为不退位。

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此责上辈竟。

这些菩萨也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力用,已经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福慧双修等。既然有如此殊胜的功德,还有什么必要借韦提希请求这往生的方法呢?以这些经文为证,就知道诸师的判决还是错谬的。以上破斥上辈的判位完毕。

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途永绝,四趣不生,现在不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

其次,破斥中辈三人的分判。诸师说到中上品是三果圣人,但是这些圣人已经永绝了三恶趣苦,不会生在四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当中,现在不造罪业,必定不会招来来世的苦报。如同佛所说,这四果人跟我同坐解脱床。既有这等功力,那还有什么担忧,一定要借助韦提请求一个脱出生死的路呢?

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

诸佛大悲特别关注苦难者,心里特别愍念那些常时陷没在苦海里的众生,所以劝导这些沉溺凡夫归于净土。就像溺在水里的人十分紧急,必须先救度,已经在岸上的人非常安全,不是需要紧急救度者。以这些经证就知道,诸师对中品的判决跟前面一样,也是错谬的。

以下可知。

这以下的分判也都可知是有问题的。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

第三、再举经中说到的九品因果的情形来对照破斥。

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

诸师说,上品上生人是四、五、六地的菩萨,那么为什么《观经》里说三种众生都能往生上上品呢?哪三种呢?第一种是只能持戒修慈,也就是慈心不杀、具足戒行者;第二,不能持戒修慈,只能读诵大乘者;第三,不能持戒、读经,只能念佛、念法、念僧等修持六念者。这三类人各自专精励力修自己的行业,在一日一夜中乃至七日七夜中相续不断地修持,并且各自把所作的善业回向求愿往生。那么以这份功行之力,在他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弹指顷就生到了彼佛国土。

以这段经文证明,正是指佛去世后大乘极善的上品凡夫。“极善”是指善行修得极好。虽然他们修持的日数很少,但由于作业时极其猛利而得以往生上上品。这种情况怎么能判决为四、五、六地的菩萨呢?

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

说到四、五、六地的菩萨,那是有不可思议功用力的,哪里需要借一到七天的善行来感召佛和圣者花台授手,迎接往生呢?以上破斥了诸师对于上上品的判定。

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返对上中竟。

接着对应上中品的判定来作驳斥。诸师说,这是指一到四地之前的菩萨,那么为什么《观经》里说不必受持大乘经典呢?怎么叫做“不必”呢?就是指读或者不读,不决定读。又说只是善解意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没有说到行持。又说“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这样的功德回向愿往生,到临欲命终时,阿弥陀佛和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就生到了净土。以这段经文证明,也是指佛灭度后的大乘凡夫,由于行业上比上上稍微劣弱,导致临终时显现的接引境也有所差别。但说起初地、二地、三地菩萨自身的功用力,就像《华严经》所说,已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哪里需要借助韦提希祈请才能往生呢?

以上破斥了诸师对于上中品的判定。

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同上深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返对上下竟。

接着再对应上下品的判定来作驳斥。诸师说这是指种性位以上、初地以前的菩萨,那么为什么《观经》里说“亦信因果”呢?要知道,“亦信”就是指等同于上一个品位的深信,所以称为“亦”。又说到不谤大乘,只是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只有发菩提心这一句是它的正业,再没有其他的善心。回向这一善行的功德求愿往生,到了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就往生了净土。以这段经文证明,这唯一是指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的众生,由于他行业不强,致使去净土时所现的接引相不同。而说到种性位以上菩萨的势力,他们可以随意往生十方净土,哪里需要韦提希祈请佛而且劝生极乐世界呢?以上破斥了诸师对于上下品的判定。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上辈三品人去净土时所出现的境相有所差异。如何有差异呢?上上品去的时候,显现的是佛和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品去的时候,显现的是佛与一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品去的时候,显现的是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这是因为因地修的净业有强有弱,致使临终显现的果相有这样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