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一
《观经四帖疏讲记(上)》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
问:种和心有什么差别?回答:这只是按照方便说不同的字,意思上没有差别。种就是心,心就是种。二乘种不生,就是二乘的心不生。莲花开放的时候,他根身法器非常清净,正是堪能受法之时,也不管什么大小,只要使他听到了法,他就会生信心。因此,观音也不会给他讲小乘法,首先就给他讲大乘法,他一闻了以后,就生大欢喜心,当即就发起了无上菩提心。这之后的情况就叫做大乘种生,或者大乘心生。也就是一受法的启发,马上就发起了大乘无上的菩提心,根本就不会生二乘的心。
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此品既尔,下二亦然。
又如果在花开敷的时候,观音首先给他讲小乘法,一听小乘法,他也会生信心,这种情况叫做二乘种生或者二乘心生。
也就是说,因为行者的种性不定,听闻什么法,相应就会生起信心。所以,菩萨只给他说大乘法,所以叫“二乘种不生”。下品上生是如此,那么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也是如此。
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上来解二乘种不生义竟。
这三品人都是在彼土发大乘菩提心。正由于一到了那里就闻大乘法,当即大乘种生或大乘心生。由于他在花开的时候,不闻小乘法的缘故,所以二乘种或二乘心毕竟不生。所谓的种就是心。以上解释二乘种不生的含义完毕。
这里说到下品三人有大乘的机,一生到彼土的时候,就传大乘法,当即就生大乘的菩提心而不生小乘心,这一类情况叫做二乘种不生。
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
至于女人及根缺,在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情况。也就是以弥陀愿力的加被,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都是大丈夫相,非女人相。又弥陀愿海已经加被诸根圆满,没有根缺的情况。
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
其次一种情况,就是指十方众生过去世修小乘戒行而发愿往生的人,也没有任何障碍,都能够往生。只是一到了西方,首先证小果,证得了小果,马上回小向大。一旦回转向大以后,再不会退堕生二乘的心。这种情况也叫做二乘种不生。
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应知。
总而言之,对于二乘种不生,以上做了两种解释,这都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第一种解释,对于不定种性,而且过去已经有了大乘宿习的人而言,他在花一开敷的最初,菩萨就会给他宣说大乘法,所以当即就生了大乘心,不会生小乘心。
第二种情况,过去宿习小乘很浓的人,他一往生之后,顺他的机给他传小乘法,让他先证小果。但是从他终究的情况来看,他一证小果以后,立即就会回小向大。一旦转入大乘之后,再也不会退堕,因此绝对不会落入到二乘心当中。
因此说到,从整个极乐世界众生的发展倾向来看,绝对不会堕在小乘当中。就好比一个学校,虽然有各种层次,但最终大家一致都会学到大学毕业为止。绝对不会有只是小学毕业的程度或者升到上面又退堕下面的这些情况。
总而言之,这就是弥陀一切皆成佛的一乘誓愿所致。有些是一生入就发大乘心,有些是先证小果,再转入大乘,最终全部都趣进大乘,不会退堕,直至成就无上菩提为止。
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者。
第七、要辨定韦提闻佛说法得无生忍利益的时间界限。
问曰:韦提既言得忍,未审何时得忍?出在何文?
问:既然说韦提得了无生忍,不晓得在哪个时候得了忍?又有什么经文的依据?
答曰: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经云:佛告韦提: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音势至侍立左右。时韦提应时得见,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即得无生法忍。
回答:韦提得忍是在宣说第七观的最初之时。经上说到:佛告韦提:“我现在要给你分别解说除苦恼的妙法。”在这样说的时候,阿弥陀佛住立在虚空中,观音、势至侍立在佛的左右。当时韦提希就见到了西方三圣,在三圣面前,她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在这个时候就得了无生忍。
何以得知?如下利益分中说言: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非是光台中见国时得也。
这有什么确凿的根据呢?这是按照下面利益分的经文所说:韦提见到佛身和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这就明确地指出,当见到西方三圣,生了欢喜心,豁然大悟的时候,当即证得了无生忍。并不是之前以佛的加被,现见了光台中的佛国净土得的无生忍。
问曰:上文中说言,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此之一义云何通释?
问:在上面讲的光台现见佛国净土的经文里说到了,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就得了无生忍。这种说法怎么来融通解释呢?看起来好像是在前面得忍。
答曰:如此义者,但是世尊酬前别请,举劝利益方便之由序。
回答:当时这样说,只是世尊在回应韦提希特别的请求,也就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应如何思维、如何正受的祈请,世尊事先就说到见到极乐世界微妙庄严,应时能得到无生忍的利益,以这个作为劝导的方便。所以,这是一个提前的铺垫或者由序。
何以得知?次下文中说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也。欲使众生于此观门一一得成,见彼妙事,心欢喜故,即得无生。斯乃直是如来慈哀末代,举劝励修。欲令积学之者,无遗圣力冥加现益故也。
怎么知道呢?因为接着下文说到,诸佛有特异的方便,使得你能够见到西方净土,接下来就开始做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观之间,所有这些观修就叫做诸佛使众生现见到净国庄严的特异方便。这是如来想要使众生对于这些观门一一都能成就,见到西方的妙庄严事,当即心生欢喜,以此为因,证得无生忍。
总而言之,这是如来以慈愍心悲怜末代众生,先举出利益劝令众生趣入观行,想使那些能够精进修炼者不失去佛力冥冥中加被、现前利益的缘故。所以,世尊首先要说出以佛力见到彼国庄严事,就能得到何种利益,这样让行者生起渴仰的心。因此,韦提希得忍是后来已经出现了西方三圣时,发欢喜心所得的利益,而不是之前见到光台中佛国净土时得证法忍、无生忍等。
评曰:掌握机系十有三结,条条顺理以应玄门。讫此义周,三呈前证者矣。
这一段意思不明确,解释不出。
上来虽有七段不同,总是文前玄义。料简经论相违妨难,一一引教证明,欲使信者无疑,求者无滞。应知。
以上有七段,总的是解释经文前的玄义部分。这里简别辨定了经论中看似相违的地方或者有妨难的地方,一一都引了圣教作为证明。总的目的是要使行人产生无怀疑的信心,使寻求往生者心里没有障碍。要知道上来宣说的用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