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一
《观经四帖疏讲记(上)》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只为群迷性隔、乐欲不同,虽无一实之机,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大悲。
“群迷性隔、乐欲不同”,就是指迷惑中的凡夫,由于他们累世形成的习性各有不同,各自的乐欲千差万别。这些习性都是由一念无明以后,随着各自的妄动串习,造成各自的倾向。这里没有一个是实法的根机,因为完全是一种如梦境般的显现、习气力的表现,所以就随着众生的迷染缘现出了千差万别的根性。为了引度众生回归法界,就要用如幻的法来度如幻的众生。因此,针对于无量众生的根性,相应地就有五乘所摄无量妙法的大用。这就是说,如来应着众生的无量根性,施设无边法门。
“致使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大悲”,就是兴起慈悲心,演出无量教法甘露,普被于三界的各种有情。这一切都是源于大悲拔济众生的苦而宣说能离苦得乐的教法,因此叫做“注法雨于大悲”。
如来这样说法的效果如何呢?以下说到:
莫不等洽尘劳,普沾未闻之益。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正觉之芽念念因兹增长。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
这是讲佛当时出世的时候,应众生的机而宣说教法,凡是有缘的人都得到解脱。
佛说法有契理、契机两种德相,这里只是说到普应根机施设相应的法门。无不契合众生的尘劳之心,施以相应的引导的方便,因此说到“莫不等洽尘劳”。无不契合叫做“等洽”,“尘劳”是指凡夫的心在不断地妄动、杂染当中。所谓施设教法,无非是调伏这个妄动的心,使它能够趣于解脱。所以要应着众生的心施设教法,比如为贪重的人施设不净观,为嗔重的人施设慈悲观,为痴重的人施设缘起观。所谓“契机者妙,应病者良”,如果不契机,那就不起效果。
如来说法,本来就没有什么实法可得,但是应着众生的心就设立各种对治的方法。这个法一传下去,就契合到众生的根性,他用起来非常适合,而且能够达到目的,因此说到,众生听到了未闻的法以后,都普沾法益。也就是菩提种子经由教法的启发得以“抽心”,就是它开始萌芽了,正觉的苗芽因为妙法的滋润念念地增长。
众生都依着自己的心、顺着佛指示的法道发起各种圣妙的修行。这就是指净土门之外的八万四千法门。这里又分顿教、渐教两种,各自都称合众生的机宜。根未熟者需要通过渐教逐步地引导,根已熟者通过顿教迅速圆成。总而言之,随着教法的启发因缘,都能够得到解脱。
这里的“随缘”,要知道如来藏随染、净两种缘。众生过去未闻教法的时候,一直随迷染缘流转在三界六道的苦趣当中,是一种惑业苦的错乱循环;而闻到教法以后,转迷为悟,随着悟净缘开始逐渐趣于解脱,也就是解脱他心中的愚蒙以及错乱的力量。而这中间也有各种层次,譬如宣说五乘教法,宣说因果的时候,要解除业果愚,摆脱因各种非福业而落入恶趣的苦难。进一步,宣说无我的教法,要消除他的无我真实义愚,去掉随着我执而起的各种烦恼业行。这样,就能让众生解脱三界的果报。再进一步,还要开示法无我,让他解除掉一切缘法实执引起的变易生死。
像这样,如来施设教法,使众生随着教法一分、少分或者满分的清净悟缘,逐渐消除无明、止息妄动的业行,就从这样一个杂染缘起中得到解脱。
以上是说,佛出世时应众生机说法,所以应当解脱的都在那个时期解脱了,应当成熟的也都做了成熟。但是,还有很多众生当时没得到解脱,对这部分众生,应当如何救度呢?接下来,就要特别宣说净土大教的缘起。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
有一类障碍很深的众生,难以期待他即生或者短期内达成开悟,有生之年不可能现证到圣道的。虽然世尊应众生的机,已经无微不至地施设了圆满的教法,所谓教开八万四千门,但是由于凡夫的迷情,他没有能力在即生当中圆满地把握。也就是在他的一生当中,缘着这些教法,还是没有办法实现证果。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机缘,引起佛宣说了净土妙法。因为韦提希遇到逆子的因缘,她内心很生厌离,要生到无忧恼世界。佛化现光明台,显现无数清净佛刹,韦提希观见后,至心地祈请如来说:我今乐欲往生极乐世界,唯愿如来教我思维、教我正受。因此,应她祈请的因缘,娑婆教主本师释迦佛就广开了净土的要门,针对安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显示其特别密意的弘愿法门。
这就是此方佛宣说彼方佛,摄引众生往生彼佛世界的法门,这就出现了特殊的净土门的教法。这一门的主旨是要把众生全部引摄到另一佛世界的教法当中得到度脱。当然,它的主题就是要宣说这一尊佛的特别愿力和进趣彼国的要门。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所谓往生彼国的要门,就是这部《观经》所说的定、散两门。“定”是指止息妄动的思虑,凝定心识。也就是舍除了杂乱的想,心渐渐凝定系在一个所观境上,最终入到三昧正受的境界,这就叫做定善。散善,是处在散乱位,修行的方式主要是舍掉恶业、修持善行。回向定、散两门所摄的善行,求愿往生西方,就能够直接生入净土,因此它是得生净土的要门。
那为什么凡夫依止定散两门,下至很低的要求都能够往生西方呢?这是由于弥陀弘愿摄持的缘故。在十方佛里,这是一种极特殊的愿力,使一个凡夫没有断除惑业,就能仗佛慈力的加被,临终时往生极乐世界,因此说到安乐能仁特别的弘愿大义。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所谓弘愿,就如同《无量寿经》所说:一切善恶凡夫之所以能得生净土,无不是乘着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才得以达成的。这就是法门极奇特之处。因此,障重众生即生无由取悟证果的话,就要借助弥陀大愿得生净土来解决生死的问题。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1]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此即略标序题竟。
佛的密意极其弘深广大,对于这样不可思议佛行境的净土教门,一般的智慧是难以晓了的,连三贤十圣者都无法窥到它的奥妙。何况我只是个信外轻毛的凡夫,哪里敢说我了知净土的甚深旨趣呢?为什么又能够坚定地求生西方呢?这唯一是仰凭释迦佛在此方发遣,阿弥陀佛从彼国来迎。这边是佛叫我去,那边是佛来接我,我哪里能不去呢?这不是一般人的劝导。虽然我不知道法门的甚深奥妙之处,但是我最相信的是佛,佛叫我去,我哪能不去?佛来召唤我,我哪能不投入佛的怀抱?因此,我是义不容辞、毫无怀疑。既然两土导师这么殷勤地劝导、接引,我唯一应当日夜精勤地奉持佛的法教,一直到命终为止。一舍掉这个秽身,就能证得净土法性身的常乐自在。
这里的“常乐”是不受变易之苦,也就是不受有漏的轮转之苦。一证到净土的法性身以后,常享无漏大乐。因此,就一了百了,永远断绝了生死流转之苦。
这以上就是我略标序题、宣说净土教法的缘起,以及依止圣教趣往西方的由序,到此宣说完毕。
思考题
1、众生的实相如何?现相中又是如何?
2、没有佛陀的救度,众生能否回归本有的实相?佛是如何救度众生的?
3、以什么缘故,佛宣说了净土法门?净土要门、弥陀宏愿的大义各是什么?
4、在序题末后,善导大师是如何示现归心净土的?我们应该如何随学?
[1]信:十信位,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个十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