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净治弟子品第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前面已经学习了以证悟甚深空性来对治烦恼的巨大意义,接下来要学习的是进入空性道的次第。

戊二、明入彼道之次第 分三:一、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二、明失坏道次第之过患;三、以彼理明权实二教之大义。

在这一科里,圣天菩萨阐明进入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阐明修行甚深空性道的次第;其次阐明违反空性道次第的过患;最后以甚深空性道次第之理,来阐明权实二教的巨大意义。

己一、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 分三:一、教诫入殊胜道甚深义;二、明入彼道之次第;三、最胜深道断证之体性。

圣天菩萨在这一科从三个方面来阐明修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是教诫修行者应该修行殊胜的空性之道;其次阐明修行空性道的次第;最后阐明最殊胜的空性甚深道的断证体性。

庚一、教诫入殊胜道甚深义

设问:既然要证得大涅槃必须依靠空性法,那导师佛陀为什么还要说布施等法呢?

答: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颂文直解

在三种福业中,如来为还没有成熟戒性、修性根器的下根者说布施;为已住于布施,但未入修的中根者说戒;为已住于布施与戒的上根者说修寂灭分别的空性道。因此,应当恒时作上根的修行。

释义

虽然甚深空性法是佛法的心要,但是根器不够的人,修较高的法,不能直接相应,因此佛陀就说了三种福业事: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通过布施,可以获得很多财富;通过持戒,能转生人天;而由修空性可以胜伏而断尽烦恼,并将证得涅槃。

因为修性根器没有成熟,所以对于中下根器者,布施、持戒等世俗修法是必要的。但是他们同时也要“常应修上者”,因为只有胜义的空性法,才是寂灭分别的出世修法,因此要争取能尽快成熟修性,修胜义空性法。一个学修佛法的人,就应该经常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心还不能获得解脱?为什么我的心与胜义空性法还不相应呢?”

那么空性道的次第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讲这个问题。

庚二、明入彼道之次第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颂文直解

三士道的次第是这样的:首先是入共下士道,遣除非福的不善;中间是入共中士道,对于坏聚之五蕴遣除我执;最后是入上士道,遣除一切边执戏论之见,证悟一切法的无我空性。了知这样次第的人,即是通达圣教的智者。

释义

众生的根机各不相同,所以应该按不同的方便进行引导。对尚未成熟的根器,说甚深的空性法,他非但不会证悟,而且还会产生邪见。

首先应该学修的,是容易了达的因果法门,来遣除修行者相续中的非福罪业。因为这个非福罪业是一切见得到与见不到的百千种过患的因,所以要首先学修。

中间对于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作各种观察,了知人我不可得,从而断除我执。如《入中论》中说:“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无我我无色,当知四相通诸蕴,是为二十种我见。”意思是说,在色受想行识诸蕴上各具四种萨迦耶见之相。以分析色蕴为例:“我非是色”,意思是蕴不属于我;“色非我”,意思是蕴并非与我一体;“色中无我”,意思是我不是依于五蕴;“我无色”,意思是蕴并非依于我。这四相观察,也同样可以在其他的四蕴上依次类推,总共来断除二十种我见。

最后为了断除法我执,以自性空的方式,遮除一切的戏论边见。通达这样次第法门的人,就是通达了佛法的智者。

那么空性道的体性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圣天菩萨来继续分析。

庚三、最胜深道断证之体性 分二:一、证德圆见法无我之理;二、断德断所知障之理。

圣天菩萨从证德与断德两个方面,来分析最殊胜的甚深空性道的体性。

辛一、证德圆见法无我之理

甚深空性最后证得的是什么呢?就是圆满见到了诸法无我。

设问:前面说“后遮一切见”,即如果有一个法的执著还未断除,就不能证得涅槃。但问题是法的数量那么多,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以及有情世间的十法界,数量都是无限的。如果都要一个个的去断除执著,这怎么可能断除得了,这样怎么能证得究竟的涅槃呢?

答: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颂文直解

经中说:见到一个法的空性,即已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因为一法的空性,即是一切法的空性。

释义

从真胜义而言,有法世俗与法性胜义毫无差别,是完全一味、不二的。所以只要以出世间大乘的智慧见到任何一法的法性,即是见到了一切法的法性。如《三摩地王经》中说:“以一知一切,以一见一切。”即了知了一个法的空性,即了知了一切法的空性;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即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法界无差别 ,种性不应异。”意思是法界无差别之故,种性也不应该有三乘的差别,而应该是一乘。又《宝性论》中也说:“真如无差别。”即在真如之中,万法根本没有任何差别。偈颂中前两句从有境方面讲。从有境来说,见到色等一法的空性,即见到了一切所知法的空性。就像只要喝了一口海水,就已经知道了整个汪洋大海的海水味道;只要吃了一块糖,所有糖的甜味就都知道了一样。偈颂的后两句,是从境的方面来讲。从境来说,任何一个蕴、界、处的空性,即是一切蕴、界、处的空性。具体来说,五蕴中色蕴的空性,即是受、想、行、识四蕴的空性;十八界中眼根界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七界的空性;十二生处中眼处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一处的空性。如《入中论》云:“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知同一味。”意思是,瓶盘等器皿,虽有大小方圆等的差异,但是遍于一切器皿的虚空则毫无差别。如是从因缘中产生的色、声等诸法的现分,虽有千差万别,但是其本性则是一味无别的。

所以,山河大地等有法的数量再多,只要彻底证悟了其中一个法的空性,就已经彻底证悟了一切法的空性,而不再需要分头一个个去证悟了。这正如大乘的了义经论中所阐述的那样,以无现的根本慧定,已照见一切诸法离边大空性的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