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净治弟子品第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经过前七品的修习,瑜伽者的根器逐渐成熟,接下来的第八品,就进一步来净治瑜伽者的根器,为后八品修习方便生的甚深般若法门打下扎实基础。

乙四、于方便生甚深义明净治闻器之理 分三:一、略明其体;二、广说自性;三、所说摄义。

丙一、略明其体

无始以来串习而成的根深蒂固的贪爱烦恼,把众生牢牢地系缚在轮回之中,那么如何才能断除贪爱呢?

如对不顺人,爱念不久住,

如是知众过,爱念不久存。

难词释义

爱念:指以贪心引发的爱他、念他的心。

颂文直解

犹如世人对于不顺从自己的人,对他的爱念就不会久住。同样地,以如上所说之理,了知了外、内诸境的众多过患后,瑜伽修行者对于诸境的爱念不会久住。

释义

在第一品“破常执品”中说过:“若时不随顺,则都无所爱,尔时起贪爱,唯同于贸易。”一切人际关系,都是这样的。具有我执的凡夫,最爱重的是自己,只要他人不顺从自己,无论是自己的父母、子女、配偶、兄弟、朋友等等,关系都会冷淡,甚至彻底破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人与一切的外境与内识的关系,也都是这样。如果了知了它们的过患,那么对它们的爱念就会减弱,了知的过患越多、越深刻,爱念就会越来越弱。

在前四品中,分别对世间人最爱念的常、乐、净、我作了破除。第五品中,通过了知大乘佛果的妙德与菩萨道的自性,间接地了知了仅仅为自己求出离的过患。第六及第七品,了知了烦恼集与有漏业集的过患。对以上的引导大家经过反复不断地闻思修习后,对世间的贪著就会越来越减少,乃至最终彻底断尽。

丙二、广说自性 分二:一、明所断净治之理;二、明对治净治之方便。

前七品已广说了总的断除烦恼的方便的次第,接下来从断、证两个方面,来宣说净治弟子之理。首先略说对所断烦恼的净治。

丁一、明所断净治之理

贪爱等烦恼一旦产生,力量会变得很强大,很难克制和消除。世间上的人,都吃过这些贪嗔痴烦恼的苦头,知道烦恼的厉害。那么,力量如此强大的烦恼,是否可以真的被对治掉呢?在这一科里,圣天菩萨就告诉我们烦恼可以被彻底对治掉的道理。

首先来观察烦恼的所缘境,可以发现所缘境的自性并不会引发烦恼。

有者于彼贪,有者对彼嗔,

有者于彼愚,故无可贪义。

颂文直解

对于同一个境,有的人会对其产生贪欲,有的人会对其产生嗔恚,也有的人会因其而产生愚痴。因此,并没有自在成立的贪、嗔、痴的所缘,贪欲等的烦恼在境中完全不成立。

释义

所缘境是烦恼生起的助缘,假如没有所缘境,即使有再多的烦恼种子和非理作意,也不可能产生出烦恼的现行。那么,那些所缘境是否必定会让人产生烦恼呢?事实并非这样。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个男人有两个妻子和一个女儿,女儿是大房生的。当大房见到女儿时,觉得很可爱,生起的是贪欲;当二房见到女儿时,觉得很讨厌,生起的是嗔恚;而他们家的佣人见到的时候,无动于衷,生起的是愚痴。

如果这位女儿确实很可爱的话,那么二房和佣人,也都应该觉得可爱;如果她确实很让人讨厌的话,那么大房和佣人也应该感到讨厌;如果这个女儿确实能引发佣人的愚痴的话,那么大房和二房都应生起愚痴。而实际上,其他人都没有产生那些感受。所以,这就说明,在女儿的身上,既没有自性成立的可贪义,也没有自性成立的可嗔义,更没有自性成立的可愚义。

世间人觉得烦恼强大,就是误认为所缘境犹如烦恼的靠山,能源源不断地引发烦恼。但是,当了知到这些仅仅是自己的颠倒假立,所缘境中并没有引发烦恼的自性时,烦恼外面的靠山就倒掉了,支撑烦恼的外部力量就没有了。所以修行者认识到这一点,对烦恼就不需要畏惧,不需要自卑,修行所缘境的空性,就能够断除烦恼。

设问:既然所缘境其实并不能以自性引发烦恼,那么这些烦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或者说,烦恼有因吗?这个因能被断除吗?

答:

若无有分别,则无有贪等,

智者谁执着,真义谓分别。

颂文直解

如果没有作为因的非理作意的分别,则在一切时、处,都不会有贪等的果。因的非理作意,仅仅是对于所缘境的颠倒增益的分别而已。假如真实义中确实有贪等烦恼,那么智者谁会将这个真实义之贪等烦恼,执持为非理分别呢?

释义

前面说所缘境并不能真实引发烦恼,那么烦恼的产生,就只能是众生的颠倒分别所导致的。这个偈颂,是对于烦恼的因,也就是非理作意的颠倒分别进行观察,同样也发现烦恼并不成立。

这种第六意识的颠倒分别,也就是众生对于所缘境经过非理作意后的增益。同样拿前面的例子来说,大房对于孩子经过非理作意,增益出了可爱;二房对于孩子经过非理作意,增益出了嗔心;而佣人,则没有作正确的作意,而增益出了愚痴。这就像有人在黄昏时对花绳增益为蛇,而且不同的人增益出了各种不同花纹、不同名称的蛇一样,大家都产生了恐惧,有的甚至吓得昏过去了。但实际上蛇是没有的,这增益出来的蛇,是完全颠倒的,不符合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