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离贪著欲财品第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己二、思惟几类善因果法

设问:那么,通过修持佛法,来获得悦意境之果,是否应理呢?

答:

弃舍此境已,要求得境界,

如是颠倒法,何因许为正。

颂文直解

舍弃掉贪欲之境之后,却又想通过严谨持戒等方便,求得后世更大的贪欲之境,对于这样的颠倒做法,能以何因承许为是无颠倒而正的呢?

释义

对五欲六尘还有贪著,没有生起出离心的人,即使他在闻思修行,也只是为了求得轮回的圆满,这就与闻思修行的宗旨完全相反。

比如现在的学院里,天寒地冻,闻思修行要克服不少的困难。但是如果你还没有生起出离心,对解脱不向往,心里还是在盘算着名闻利养的话,那么即使表面上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即使是和僧众在一起在闻思修行,也不会有多少殊胜的功德。

怎么理解偈颂里说的颠倒的做法和正的做法呢?比如说东边有名闻利养,西边则有解脱,那么追求名闻利养的心,就是朝东边走的发心,这是凡夫俱生就有的;而追求解脱的心,就是朝西边走的决心,这是凡夫需要反复闻思修才能生起。这两条道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往东走,就是颠倒的,而往西走,才是正的。

闻思修行,则好比是走路。没有生起出离心,心里自然就有俱生的对名闻利养的贪欲。这时的闻思修行,有意无意地就是在为追求名闻利养而用功,所以闻思修行首先的目标是要培养出离心。就像本来是要向西边的解脱走,但是脸朝着东方,方向没改过来,那么不管走多久,都还是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所以修行首先就需要在心里转变观念,培养出离生死轮回的心。这是最重要的,是出世间修行必须要迈出的第一步。

设问:那么,又应该如何看待福德之果呢?圣天菩萨接下来进一步分析。

答:

福果为财富,常须防护他,

若常防他者,如何为我所。

颂文直解

布施等福德的果是财富,而财富需要防护怨敌、盗贼等的破坏。对于恒常需要防护的东西,如何可称为是我所的受用呢?

释义

对福德之果也不应该贪著。就像《增广贤文》中说的:“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这些有漏善果,除了日常使用需要之外,余下的财产,自己只是替别人、替社会暂时保管而已,实际并不为自己拥有。到了明天,这些财产有可能已经部分,甚至全部失去了。因为钱放在家里可能会被偷走;存到银行,遇到通货膨胀就会贬值;投入到股市呢,遇到股市下挫就会血本无归。房屋以及其他的财产也是一样,有可能被他人眼红算计,也可能遭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还有,一旦死主出现了,那么自己连这点保管的权力也没有了,会迅速被子女等等的人分走。

所以智者不会去积累钱财。就像《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作为修行人,就应该这样安贫乐道。这样就会没有障碍,没有违缘,很顺利、很快地进步,获得解脱道的种种功德。

设问:虽然如上所说,布施等有漏善法是颠倒的做法,但还是应当随世间共同承许的规律行持吧?

答:

世间诸规律,随彼行名法,

是故较于法,世间力尤强。

颂文直解

连有漏的善法都要舍弃,世间的做法就更不需要遵守了。所谓的世间规律,比如红白喜事的操办等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都各不相同。而世间的做法,就是根据这些规律而行持的。因此,相比于世间做法来说,形成世间规律的世间力量要更强大。所以对世间做法并不应该恭敬。

释义

有的人虽然在因果道理上已经获得了正见,知道了有漏善法并不值得追求。但是他们又觉得按照世间的做法,也是要行持布施等有漏善法,那么是否还是应该去做呢?

这个偈颂,说明世间的做法是源自于世间的规律。但是世间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地区的变化而变化的。二十年前与现在就不一样,各个地区也各不相同。它不像佛法中揭示的因果等的规律,佛法中的规律,在世间中才是确定不变的,必须遵循的。正因为世间规律没有一个标准,所以说世间的做法也并不值得遵循。

因此,虽然很多人都在行持有漏善法,但是你还是应该生起出离心,放弃有漏的善法,精进修持解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