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离贪著欲财品第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戊二、断有漏善业之方便 分二:一、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二、思惟几类善因果法。
己一、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
听了上面的教导,有人就有下面的疑问。
设问:虽然如是,恶业应该断除,但是为了增上生的安乐,所以善业还是应该行持的吧?
答:
智者畏天趣,亦等同地狱,
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
颂文直解
欲求从三有轮回中出离的智者,对于增上生的天趣也产生了等同地狱一样的畏惧,对于其他的道就更加如此。因此,彼等智者对于三有难得不生畏惧。所以有漏的善业也应该断除。
释义
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想要从三有轮回中解脱的智者,观察到了下面三个原因,因此对增上生的天趣,也产生了如同地狱一样的畏惧。
第一个原因是,贪欲之火炽盛。欲界众生,特别贪求五欲六尘,遇到悦意境的时候,贪欲就像火烧起来了一样,难以遏制。在欲界天,天人都忙着在受用各种的美食、美景、歌舞伎乐等等,停都停不下来。第二个原因是,天趣的自性就是有漏苦,天趣是行苦所摄,并且受用的又是坏苦,因为在善业消尽之后,这些受用都将失去,所以并没有获得可以保障的、真正的安乐。第三个原因是,天人被愚痴控制,没有智慧。天人完全被悦意境迷住了,没有想到天福用尽后,就要堕入恶趣,也没有去为后世积累资粮,更不知道要出离这个有漏的生死轮回。
正因为这三个原因,所以天人没有能够增上智慧与福德,没有对后世或者解脱产生利益,没有能够减少后世恶趣的痛苦。所以对欲求出离生死轮回的智者来说,天人是完全处在一种愚痴、颠倒的状态,完全是在放逸、浪费时间。天趣尚且如此,而人间比天趣的福报要小很多,因此贪求人间的受用,那就更加愚痴、颠倒了。因此智者通过观察,就会发现三界都如火宅,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所以,仅仅为了能获得增上生的轮回安乐,而去造有漏善业,是自投罗网、自讨苦吃的行为,应该也像恶业一样断除。
这是欲求出离的智者对三有的观察,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揭示已经证悟的圣者所见到的三有真相。
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
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
颂文直解
如果凡夫也能如圣者所见到的那样,了知了一切生死轮回苦的真实相状,则在了知的那一刹那,身心将同时毁灭。
释义
圣者真实见到的轮回,是处处都被炽盛的火围绕着的苦难之地。如果我等凡夫也能像圣者一样如实了知的话,会害怕得不得了,马上就会被吓晕过去,苏醒过来后,就会发誓要拼尽全力,脱离这个险恶万分的轮回。这个时候,原先很难断除贪执的什么美女啊、爱情啊、名声啊、存款啊、汽车啊、别墅啊,这一切都不想再要了,也不敢再要了,而对佛法僧三宝的归依心,这时马上会变得很真实,很强烈。
《杂宝藏经》中生动地记录了导师佛陀当年让弟弟难陀见到地狱景象后的反应:佛又将难陀带到地狱,只见地狱中有许多烧开了的大锅,都在煮人,但是看到其中一口大锅,水烧开了,没有人在里面。难陀很奇怪,因此来问佛。佛对他说:“你自己去问吧。”难陀即去问狱卒:“其他的大锅都在煮罪人,这口锅为什么是空着呢?”狱卒回答说:“阎浮提内有如来的弟弟,名叫难陀,他以出家的功德,将生到天上,但是天寿命终后,就堕到这个地狱里,所以我们现在先把水烧开,等待他的到来。”难陀听了非常恐惧,害怕狱卒认出他后,当时就会把他留下来,于是马上喊道:“南无佛陀,唯愿佛陀马上把我带回阎浮提内。”佛对难陀说:“你是否还是好好持戒,修你的天福呢?”难陀回答说:“不用生天,唯愿我不堕此地狱。”佛于是为难陀说法,难陀七日之后,就获得了证悟,成为了阿罗汉。
难陀亲身体验了享乐的天趣与令人恐怖的地狱后,知道了天趣享乐的程度,根本比不上地狱悲惨的程度,所以他对轮回就彻底死了心,知道只有三宝才能拯救自己,所以心无旁骛,只修了七天就成就了。
难陀在没有发起出离心的时候,虽然严谨持戒,能得生天上,但是还是没能出离三界,还是不能避免今后堕入地狱。这对学佛人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诫。大家现在如果也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不管你是在严持戒律、在闻思修行、在弘法利生等等,得到的也只是人天福德,最终也还是要去地狱报到。
另外,也要知道,佛菩萨发誓不离轮回,并不是因为轮回有任何好处,恰恰是佛菩萨知道轮回完全就是一个火坑,而众生又不知道逃离这个火坑,所以佛菩萨才以大慈大悲,在这轮回中把众生一个个救度出去。这样,就更可以看到佛菩萨的伟大。
下面圣天菩萨专门指出,凡夫在善趣中容易堕落的原因。
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
从明至明者,故说极难得。
颂文直解
好不容易在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中出生了,然而因为受用安乐,不生慢心的有情就很少。而生了傲慢的人,就不会有悲心,没有悲心,就会行于罪恶。因此,经中说能够从明至明者,极为难得。
释义
我等众生在恶趣中受苦,极为可怜,但是一旦众生脱离了恶趣,在善趣得到少许的安乐。比如出生在上等的种姓里,或者经过努力后,积累了财富,获得了名声等等,就容易产生傲慢,并且因为傲慢,就会为富不仁。比如遇到比自己差的人,他会产生优越感,瞧不起他们;如果遇到与自己相等的人,就会与他较劲;遇上超过自己的人,就会生起羡慕或嫉妒。所以有傲慢的人,对谁都不会有悲心,因此就容易造下不善业。即使做布施,也是为了显示他的富有,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并不是真的是以慈悲心帮助别人。
为什么说“有情无慢少”呢?首先是因为心里有我执,对你、我、他分别得很清楚;其次就是心里缺乏出离心,反而把世间福报作为最清净美好的东西,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所以当他一旦拥有了福报,就觉得自己与他人相比,已经获得了成功,他的自我就会膨胀起来。
因此对于一个没有生起出离心的凡夫来说,没有福报的时候显得很可怜,但是有了福报后,又显得很可悲。众生就不断地重复着在善趣造业,然后堕入到恶趣,等业消得差不多了,就又回到善趣造业,然后就又堕入恶趣,这样的轮回。众生要能“从明至明”,就需要转变观念,去除傲慢。当然,真正的“明”是出离生死轮回,这就不但要去除傲慢,更需要断除我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