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心所有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讲记》 ︱ 智圆法师.讲授 ︱
十行舍者,亦即精进及三善根,能令其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而为体性。对治掉举,寂静而住,以为业用。
十、行舍:有了精进和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能让心达到平等、正直,乃至无功用而安住,这种心态就叫“行舍”。
“平等”是心远离了昏沉和掉举,安住不沉、不掉的境界,就像天平正好处于平衡的那个状态。(关于“平等”佛法里有很多深深浅浅的解释,这里按这样来解释)最初达到离沉掉的平等状态,之后需要进一步进入所谓心正直境界,就是不需要用力、任心相续,使得心成为了正直性,最后完全纯熟,得到心无功用境界,那时自自然然,无需功用就能保持这样的状态。
行舍的作用:能对治掉举,使心住在寂静状态。
此与五受中之舍受不同,故名行舍。
行舍不同于苦、乐、忧、喜、舍五受中的舍受。不苦不乐的舍受,是受蕴所摄,这里的舍属于行蕴所摄,为了区别,所以称为“行舍”。
十一不害者,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即以无瞋而为体性。能对治害,悲伤怜愍,以为业用。
十一、不害:对有情众生不侵犯、不损害、不做逼恼的事,不害的善心以无嗔为体性。它有两个作用:一能对治害人的心理和行为;二能发起慈悲怜愍有情的心态和行为。
不害反面就是害心,如果心里树敌,就会想给他一点难堪、希望他倒霉,甚至想惩罚他、伤害他……这些害心理是由嗔恚引发出来的。
修行人必须对治、消灭这样的恶心,如果修好了不害的善心,一旦坚固,就能有力地制止害人的心理和行为,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原则,绝不会做伤害他人的事,而且能生起慈悲怜悯其他众生的心理和行为。
无瞋名慈,不害名悲。与乐拔苦,度生胜用。故体虽一,约用分二。
不嗔恚他人的心,叫做“慈”;不伤害他人的心,叫做“悲”。救度众生时,慈心予乐、悲心拔苦,这两种善心有不同的殊胜作用。因此,无嗔和不害虽是同一个心,但从所起不同作用,可以分为无嗔和不害两种心所。
修行人平常要以这十一种善心为标准,对照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观察自己有哪些不足,想方设法弥补完善。如果观察自己大部分都具有,那可以说是很好的修行人。如果大多没有,那就很危险了,说明自己德行有较大缺陷,如果不能改过自新,就不可能生起修行的功德。如果圆满这十一种善心,则无论修什么法都决定有成就。
总而言之,善心是无量利益安乐的根源。修好了这十一种善心所,才是真正利益自己、爱护自己。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六位心所,第四位是烦恼心所。对于心烦动恼乱的状态,取名为烦恼。所谓十种根本烦恼是,贪、嗔、慢、无明、疑五种根本烦恼,以及从不正见细分出的五种邪见。
烦躁扰动,恼乱身心,故名烦恼。
烦恼的总相,就是四字——不寂静相。当某种心生起时,有一种不寂静相,这种心就是烦恼。“烦躁扰动,恼乱身心”是具体描写烦恼不寂静的相状,“烦”指心里烦躁扰动,“恼”是说它的作用——恼乱身心。
在娱乐颁奖晚会上,获奖者个个激动得欢欣鼓舞,显得非常兴奋。“太兴奋了”是不是烦恼呢?以佛法的眼光来看,心妄动而不寂静,就是烦恼状态。当获奖者高调炫耀,是慢烦恼现行了。紧紧捧着获奖证书热吻,又是贪烦恼现行。认 为“我”光芒四射,是我见烦恼现行。对着观众大献殷勤,不断抛出飞吻,做出各种迷人的表情、哗众取宠,又是谄烦恼现行。这样分析看来,并不是苦闷、生气、嫉妒、忧愁才是烦恼,一般人可能并没有真正认识烦恼,实际上凡是心中烦动恼乱,哪怕很轻微的状况,也都叫烦恼。
因为凡夫常常处于烦恼当中,所以一定要认清什么是烦恼。这可以通过观察各种烦动恼乱来认识,比如自己喜爱的人来了,开始有一点心动,这就叫贪烦恼;或者某个人来了,觉得有点讨厌他,不愿意接受,这就是起了嗔烦恼。在生气骂人的时候,心里安详寂静吗?是不是烦动恼乱?恨一个人的时候,心里平和寂静吗?是不是烦恼?爱一个人死去活来的时候,心里恬淡寂静吗?在看春晚、看世界杯兴奋狂热躁动的时候,心里淡泊寂静吗?无聊上网东看西看的时候,心里充实寂静吗?狼吞虎咽的时候,心里无欲寂静吗?昏沉迷糊的时候,心里清明寂静吗?虚伪谄媚的时候,心里坦然寂静吗?……这样就看得出,其实心里稍微有我执波动,就已经产生烦恼了,而且烦恼的心态无量无数。
烦恼使身心不适、家庭不和,人与人之间充满矛盾和冲突。任何一种纠纷、任何一种斗争、任何一场悲剧,都是以烦恼现行搞出来的。如果没有调伏对治这些烦恼,各种各样烦恼都会有真实不虚的负作用,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危机、国家动乱,乃至无量劫来生死相续不断,生生世世感受无量无数苦报,都是烦恼一手造就。这才知道,无始以来轮回的一切苦事,都来自内心的烦恼恶习。
烦恼也称为心病。只要所缘境、非理作意等因缘聚合,它就会从潜伏的心里现行出来,发起身口意各种行动。懂得这些,就能明白集谛是怎么回事。当烦恼占主导地位,就会集起轮回的各种业,酿成苦果。现在一一认识烦恼的相状和作用,才知道无始以来熏习的烦恼无量无数,整个人被烦恼充满了,而任何一种烦恼发动起来,就足以使人堕入恶趣深渊,这才意识到烦恼的严重危害性。由此知道,没有调伏烦恼是最大的隐患,只要烦恼还没有止息,我们就永远没有安宁。也就明白,仅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蜻蜓点水似的修行,不可能调伏狂象般的心。
如果精进闻思修,认准轮回的作者,能清晰辨别烦恼的二十六个法相,知道这些烦恼运行的方式和规律,然后调伏自心,一切烦恼都可以彻底止息。没有了兴风作浪的作者,就能停止造作有漏业,不再转生死轮。因此,学习“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目的是要认清集谛。
一贪者,于有有具染著为性。
一、贪:对三有及三有因,心识染著为体性。在面对内外诸法时,只要出现合乎心意的诱人境界,心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执著在上面不愿挪开,这就是贪烦恼。心耽著的状态,就像油渍已经黏著在布上很难分开。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对某个所缘境耽著得难舍难分,这就叫做“贪”。
贪的所缘境有内外两种。内指贪著自己方面的可意境,包括容貌、身份、见解、思想等。比如觉得自己很好看,喜欢照镜子,欣赏自己的容貌,这就是贪著自己的形象;有人觉得自己见解独特,喜欢高谈阔论,发表言论、演说,指点江山,这是贪著自己口才的表现;有的认为自己是时尚风云人物,面对狂热的粉丝、媒体的追捧,常常被掌声鲜花和赞美包围着,心耽著在上面,别人评论赞叹时,专注地吸收,然后有意识地回味,沾沾自喜……类似这些,都是缘内法的贪心状态。
贪爱自身之外的法是怎样的呢?当心前显现悦意的色声香味时,心紧跟着粘在上面,不愿舍离,这就是贪著外法。比如,有的人爱吃,对好的饮食,不用说吃到嘴里,一闻到就流口水,这就是贪心。碰到美食,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两眼目不斜视,筷子不停地夹,低头猛吃,这也是贪著。人爱搞吃的,就是因为贪吃,所以有了爱,就一定有行动,一天到晚乐此不疲地搞吃。
爱穿的人,一件体面的品牌衣服,穿在身上自觉气度不凡,在镜子面前照来照去,感觉自我形象很好,心著在这上面,出门的时候还算一下回头率,这也是贪心。
对于乐于欣赏的人,无论什么球赛、韩剧、小品、歌舞,只要有自己喜欢的节目、连续剧,马上就调频道,眼睛一直盯在荧屏上,全神贯注。不知不觉听不到其他声音了,如果这时候别人大声招呼,自己特别不情愿,这时是贪心粘著在好看的节目上了。
男女之间,见帅哥美女就被吸引,眼睛控制不住一直犯花痴。恋人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脑海,相爱情景缠缠绵绵,难舍难分。同样,母亲爱子心切,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感觉最幸福,期望孩子永远留在自己身边,这也是贪心。诸如此类,都是贪烦恼。
面对衣服饮食、受用资具、男女眷属、金钱名誉、地位事业等样样都贪,诸如此类贪心数量太多了!知道自己有多少贪心烦恼,才见到内心那一股强烈的迷乱力量,像无数条绳索把自己往三界轮回里拉,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来自己对五欲六尘有如此强烈的欲望!这个贪烦恼的习气实在太深、太多了!心完全不由自主,被贪烦恼拉向轮回。了知集谛就会清晰明白,我们还会有无数次的轮回生死之苦。轮回“万有引力”有多强大,解脱的阻力就有多大。如果没有殷重精勤地修出离心,绝不可能解脱。
能障无贪善根,生苦为业。
贪烦恼的作用:能障碍无贪善根,以生苦为业用。
贪心障碍无贪的善根。对比古今就会发现,过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物质,生活虽然清苦,人却有一种无贪的善心。祖祖辈辈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是纯天然的青菜、豆腐;穿着简单朴素,布衣一生,不讲究品牌,也不挑剔;住房也是茅屋瓦房,随缘而过。人生怎么样都能过,古人并不怎么贪求生活享受,所谓华服豪宅、高档家具、名牌跑车不是生活必需品。贪欲少,反而淡泊悠远,逍遥自在。
贪图财利已经把人折磨透了,贪名誉更是恼人。有的人渴望声名远播,得不到名声,心里就会翻腾起来,那种渴望得到、又得不到的滋味有多么难受!有的人权柄在握,始终都想抓住权力,高高在上,一旦花落别家,内心就无法接受,曾经一度的耀眼风光,现在属于别人,有多少的不甘心!
现在年轻一代,贪心增长使得无贪善心被埋没。对物质贪求越大,内心的忧苦、烦躁和空虚就越重。贪欲使得人们忙于追求打拼、汲汲经营、攀比竞争、患得患失、恐惧忧郁、无所适从……无数痛苦免不了接踵而至。那么沉重的贪念积压在心头,就难得“开心一笑”了!很多人被贪烦恼紧紧控制,已经沦为贪欲的奴隶还浑然不知,非常可怜。放纵贪心的结果是,样样需求,标准又高,稍微不如人意就“抑郁”了。贪越重,苦就越深,这样贪婪习性串习加深,就会成熟饿鬼饥渴焦灼相,将来要堕落饿鬼等恶趣了。
贪欲深重的时候,也就是坏苦势力增强的时候。现在坏苦加重的症状十分明显,一方面人欲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见到更好的五欲,无法抑制强烈求取享乐的冲动,而求不到的那一刻,心一下悬空,无法面对,无法正视,身心陷落在沮丧失望之中,饱受难言的痛苦。坏苦的可怕就像吸毒一样。在欢乐、兴奋、狂热、陶醉等假相中置人于死地。这种迷人的自杀方式,让无数人深陷在苦海中难以自拔。
经上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一切苦的来源就是贪欲。世人不明真相,认贼作子,纵容贪心这个贼子为所欲为,以至于酿成大患。所以要记得:有一分贪,就有一分苦;有什么样的贪,就有什么样的苦。少欲自然心安,心安才是幸福。无贪无求,怡情养性,无论在哪里,心都可以安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