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诲甘露明点讲记01
-
作者: 法王晋美彭措
-
文章来源:
-
点击数:
1895
-
教诲甘露明点讲记
法王晋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师 译讲
今天中秋佳节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教诲甘露明点》。首先讲讲造这篇教言的缘起、标题的涵义、教言的内涵以及受持这篇教言的要求。
撰写的缘起
1989年的时候,当时学院的人数增多, 桑管家祈请法王如意宝造一篇教言,从根本和支分的学处里面,选取最根本的学处来教诫弟子。法王知道后,自然从心中显现这篇教言,叫做“教诲甘露明点”。
标题的涵义
“教诲”,就是法王教导弟子们一生修行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能把这篇教言刻在自己心上,它就能像甘露明点一般滋养你的法身慧命直至成佛。
“甘露明点”是一个比喻,“甘露”指的是不死之药。意思是说,在受用了这篇教言之后,能够消除修行者心中存在的毒素,润泽他的法身慧命。“明点”是心要的意思。一切佛法都可以说是甘露,而这里是从如海的佛法里提取出三个要点,所以是甘露中的心要。我们受持的时候需要的是这种很简要的方式,而能把握住要点,逐步展开修行,最终就能达到极其远大的境地。
尤其是对末法时代的众生,由于无法受持很多的教法文句,这时候就需要上师赐给你一种心要。而你在得到这个心要之后,如果能够受持在心里,时时刻刻依照它来检验自心,那就会成为你一生修行的捷径。你能将这篇简要的教言从始至终贯彻在修行中,最后一定会修行圆满。
教言的内涵
那么这个教言的内涵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有三重架构:一、是人品贤善;二、是持戒清净;三、是智慧无垢。这就是我们修证无上菩提过程中的三大要点。
能够将这三大要点把握好,就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甘露的心要,最终决定会建成宏伟的菩提大厦。
我们先想想看,如果要建造非常宏伟的大乘佛法的大厦,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那就是三大因素:第一、要有很好的材料;第二、要有稳固的地基;第三、要按照正确的设计图纸,逐步地施工完成。这三个要点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前前就绝不会有后后。比如,首先如果连材料都没有,那拿什么来建立宏伟大厦呢?其次,如果基础不牢固,又怎么能一层层地建立起来呢?最后,如果不依照正确的图纸按次第来建立,又怎么能从平地上建起万丈高楼呢?
就像这个比喻所说,贤善的人品好比很好的材料。在这篇教言中,针对当前时代的众生,首先提出了基本人品的八个要点,再作归纳就是一个要点——心地善良,展开来有对人品的各方面的要求。这对于当代众生而言,是一个符合实际状况的根本要求。只有具足了这些品质或素质,你才能做到守持清净戒律;也才能建立三乘佛法一切道果的功德。
在具足了好的品质之后,就要依循次第走出世间的菩提道,那么怎么才能顺利成就菩提果呢?首先是要依靠清净戒律,所以说戒是万丈高楼的基础,如果失坏了它,那么任何善法都无法成就,后后的功德就更不必提了。
而有牢固的持戒基础,就不会出现修证大的障碍,也就能在这个所依上,一级一级地建立上去,你就有了这个机会、这种可能。但如果戒的基础塌掉了,那就会直接障碍究竟果,意思是菩提大厦是绝对建不成的。
通过以上的讲解,你就知道这篇教言有多重要了。刚开始,会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一篇教言,就像你听到的各种一般的语言一样。其实,当你把这篇教言真正地背熟,然后一一地去体会其甚深的涵义,之后就会发现,这确实是对自己一生的修行极重要的一个教诲。
你有了这种认识之后,更关键的是要以它作为明镜,时时返照自心;以它作为方针,时时指导航向。这样,你在轮回苦海趋向涅槃彼岸的行程中,就能够平安顺利,不会被业的风浪吹翻而堕落。
就像是一个要走远路的人,他时时都不能离开地图的指导,不然就会误入岐途。也就是这篇教言最后所说,通常有三种人会迷失道路:
第一种人,是没有获得善道的初业者。这种人才开始起步修行,虽然听了很多法,但是不懂得怎么来修道,实际上他并没有步入善道。什么是善道呢?就是刚才说的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必须逐渐地趋入,不能跨越、草率、或者忽略不修,否则终究无法成就。
第二种人,是空修暗证的人,假瑜伽士。由于脚跟没有落地,心没有按照这三大要点实修,口中说的都是些“无因无果、无善无恶”等听起来高深莫测的话,其实心里既不具足贤善的人品,也没有清净的戒律,依循次第的闻思修更是被抛在他脑后,因此在空修的黑暗里飘飘荡荡,漫无归宿。
第三种人,一味地耽著在言说、辩论当中,喜欢高谈阔论。这种人自以为是智者,实际上他的脚根本没有踏在实修的地上。以上这些都是修行中的毒素。
而如果你能够遵照这篇教言切切实实地来做,用一生的时间来奉行它,那就能彻底消除上面这三种毒素。所以,从今天听到了这篇教言开始,先是要发起终生奉持的心,接下来就是不折不扣地实行,每天都用这篇教言检点自己,这样就成了真正的甘露明点了。一方面是能消除你原先种种盲修、空修、耽著言说等的毒素;另一方面你的法身慧命会逐渐地成长。
受持的要求
学习这篇教言的要求,就是法王最后劝请时说到的话:一切想遵循教导实行的人,都应当在心里持文之后领取其义。意思是,首先要心里记住这篇教言,然后领会到它的精神,贯彻在日常的修行中。
我们记不住太多东西,但对这篇教言的八颂,容易记忆受持,因为天天都要用到它,如果能背出来,那很方便,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想这三个要点。比如这样想:对于第一个要点,我现在在切实地奉行吗?对于第二个要点,我现在有守护戒律吗?对于第三个要点,我现在是在寻求无垢智慧而闻思修吗?
如果你每天能这样按教言鞭策自己修行,那就成了你心中真正的导师。虽然法王的色身不在你面前,但法王的言教时时在你心里,不断地指导着在菩提路上前进。
受持教言则成为法王究竟的心友
法王在教言里明确讲到:凡是具备这样三种德相的人,那就是我最究竟的心友了。
我们平时理解的“朋友”,一种是经常待在一起的人就认为是朋友;或者是指世间的学业、事业上合作共事的人;还有就是亲属以外有交情的人。但这些只是世间的朋友、外在的朋友或暂时的朋友。
这里要先理解“朋友”这个词的涵义,然后会明白究竟的心友是指什么。“朋友”的“朋”字是两月相照的意思;“友”是两手相携的意思,表明了心与心之间的一种关系。佛法上的朋友,绝对不是为名利而相交,而是正法上的志同道合、同心同德。这样结下的是法的友谊,那是极其绵长、深远的,一直到尽未来际为止,心和心都不分开,就是因为彼此同心相印。如果心和心的气氛不相合,那是无法相应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和心之间感通,就是彼此同心同德,意乐和行为彼此随顺,自然就心心相应而成为朋友了。就像两月的互照,两手的提携,心和心之间相通、相应了,就是真正的心友。
如果自己经常违背法王的这三个教导,那即使供再大的法王的像,而心里没有法王,即使心里有一个法王的形象,而没有在法上跟法王的心相应,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应。所以是依教奉行。平时你能认认真真地修这三个要点,也就是,时时关键修好自己的品德,使自己的人品修养越来越贤善;而且在持戒上都注重时时谨慎、不放逸,有很坚固的清净戒的基础;并且每天都坚持缘着佛法的真实教授闻思修习,来求无垢的智慧。如果你心里有这些功德,那就成了法王究竟的心友,再没有比这更了义、更真实的朋友了,也没有比这更合心、更深、更密、更长久的朋友了。所以一定要懂得怎么来和圣者相应。
在座的道友中,有一些曾经直接得过上师的法恩,有一些是在传承法脉之中得到上师的法恩。既然我们已经得了法王这么大的法恩,那我们心里自然是希望生生世世能和法王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不分离,在尽未来际的弘法利生当中都不离开。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永远不离开呢?你不要到外面去找方法,其实心和心是没有距离的,法王的心遍在一切处,就遍在你的心里。如果你的心具足这三个条件,那是最随顺法王的心了,也就自然被法王摄受。但是,如果你与法王的心相背,就像说本来父亲是要摄受孩子的,要给他最好的教导,唯一希望他快速成佛,可是这个孩子背离了父亲的教导,叫做“离父逃走”,他要走到不好的路上去,那也没办法。所以凡是想生生世世和法王不分离的人,关键就是要按照这三个要点切实地去奉行。
这样就需要把这些教言刻在自己心版上,而且非常尊重它,就像孝子奉行慈母的嘱咐那样,有这种心的话,刻在你心版上的每一个字都会起很大的作用,而不这样铭刻在心上殷重地奉行,也就跟平常的语言一样了。要知道先是记住教言,不然就不可能用它来“每日三省吾身”,因为连文字都记不住,怎么可能时时处处以教言来和自己作对照呢?所以先把教言的文句深深刻在自己心版上,这是第一个要求。
其次,要做到对教言的意义融会贯通。只有融会贯通了,才能展开到各个方面去运用。也就是你要了解,做到这三个要点的原因何在?这三个要点之间的关系如何?然后落实在自己身上,怎么把握好原则灵活地运用?怎么想方设法把它做好?能这样在心上反复地思维,直到把教言的精神完全吃透,像这样才是一个真正能理解上师心意的弟子。自己能体会上师的话,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在方方面面,那就是可教之材了。
举例来说,对于第一个要点,比方说,当你听到“心地善良”这四个字时,心里会感觉这非常重要,其次就要开始思维:我怎么来奉行上师的这个教导?怎么把它贯彻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具体地修这一句“心地善良”?而且会开始每天拿这一条作自我反省。这就成了每天的修行项目,没有做到的地方怎么来修正、来弥补?已经做到的,又怎么来保持和提高?
又比如说,听到了“谄诳少”这三个字,就要作反省,要想:我自己身上有没有为了骗取名利,为了骗取信任和尊重,有做假表情、假姿态、假行为的心理?如果过去我有这些毛病,现在我该怎么改正?以后我怎么尽量做到心口如一?我该怎么在平时尽量地修真诚的心?像这样,就是依照“人品贤善”的这些教诲,不断地贯彻在日常的修行当中。总而言之,首先是掌握原则,其次举一反三地扩充为一切具体的修行。
教言就是一种指示修行心要的语言,而依教言实行,就是把简要的原则性的话扩展出来,在无边无际的范围里运用。对一个有根器的人来讲,不必要说很多话,只需要在根本上做一种指示,他自己内在的力量能发出来,能不断地扩大充实,最终达到极完善地境地。所以,上师自己也说了:“我这个教言,是你们终身修行的内容。”
其次,针对第二个要点——持戒清净,法王观照当代众生的根机,也做了根本性的要求。古时候的大修行人有一种为道的精诚,那确实是二六时中坚持正念,能做到一举一动都严密的防护,确实是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戒律的一切学处,而现在的人却很难做到。因为这个时代非常恶浊,修行者处在这种身心环境里,外在染污缘的干扰力量很大,使人很难守护支分戒的种种细节,再加上自己的身心也不堪能,没有一种强大的心力时时严密地把握好心,使心不违越戒律。
这时候,法王给我们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对于三乘戒里会直接障碍究竟果的那些根本堕罪,需要时时精勤地防护,不让心里沾染。
当你奉行了这一条教诲之后,确实这是甘露中的精要,能够消除你持戒上放逸、不在乎的毒。所以听过之后,就要反省自己:我以前很不注重持戒,特别危险,如果没有持戒的基础,再做什么也是空中楼阁,一事无成。今天我听到了法王这句教导,以后要用一生的努力来奉行这句教导。这样就成了你终生持戒的极切实的教导,因为如果要求过多、过高,暂时对你来说距离很远。你会因为没办法行持,而干脆放弃。但是这里教导的是对三乘的根本戒需要励力守护,这样就可以全力以赴在根本的要害处防护。
这个根本的戒律一旦守清净了,就等于把建立菩提大厦的基础打稳固了,之后就依靠在上面按次第来建立一切道果的功德。
具体怎么来建立呢?方法就是每天都不离开佛法的教授来做闻思修。这里“真实教授处”,指的就是佛菩萨教导、传授给你的佛法,你就要按照佛法先闻、后思、再修,以这样就能逐渐地成就道果功德,最终完成佛道。
总之,能够奉行这三大要点,今生的修行就一定会成功;而不奉行这三大要点,今生的修行也注定会失败。
下面我们开始逐字逐句地讲解教言:
全文分五:一、祈祷文殊本尊赐予加持;二、开示具足三种德相就成为上师究竟的心友;三、达成三种德相的标准和途径;四、显示教言的作用;五、说明造论的动机和回向善根。
一、祈祷文殊本尊赐予加持
法王在宣讲之前,首先敬礼文殊本尊,祈求加持。
怙主文殊是智慧的主尊,唯一是三世诸佛的无分别智慧身。他以菩萨的形象在尽虚空遍法界的范围中安住。在有些刹土,示现为一切功德完全圆满的佛身;在有些刹土,又示现为佛的长子大菩萨身;在有些刹土,还示现为功德尚未圆满的学道菩萨身;在有些刹土,又示现为普通的凡夫身。总之,以无边的化现行持种种利生事业。这里特别敬礼与文殊圣尊无二的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
在1987年去五台山之前,法王净相中显现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全是人中善知识的形象,而法王从没认为在全知麦彭仁波切之外还有什么文殊菩萨。到了1987年朝礼五台山现见文殊本尊之后,净相中所现的全知麦彭仁波切成了文殊菩萨相。因为这是法王生生世世不分离的本尊和上师,是一切加持和成就的根源,所以在为徒众宣讲这篇教言之前,首先祈求得到文殊圣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
谁之尊名一入耳,终破累劫心愚暗,
祈汝文殊勇猛尊,普降善妙瑞花雨。
有位圣者,只要他的尊贵的名号一入到众生的耳根,就能马上彻底灭除众生心中累劫以来长期潜藏的愚痴黑暗,这位不可思议的圣者就是诸佛智慧的总集——文殊勇士,祈求文殊勇士为一切众生降下善妙的吉祥花雨。
诸佛无分别智的总集——文殊圣尊,称为“勇士”。“勇猛”是因为他持着智慧剑,有从根斩断众生愚痴网的力量。传记里讲到,文殊圣尊能赐予众生智慧,最终能赐予究竟的佛智慧。所以祈求得到文殊圣尊的加被,破除众生内心的愚痴黑暗,之后种种善妙自然出现。
结合本教言来讲,以文殊智慧力量的加持,遣除了弟子们内心的黑暗后,就会认识到自己一生修行的重点,会明确修行的道路和方向。从此沿着这条康庄大道,一直走到菩提果地。
二、开示具足三种德相就成为上师究竟的心友
人品贤善戒清净,无垢智慧处善学,
具缘三世佛之子,乃吾究竟之心友。
这一颂先出示弟子要具足的三种德相,就是:在人品上达到贤善,在戒律上达到清净,在智慧上达到无垢。“处”,是众生学习的地方,从果上解释诸佛菩萨所成就的无垢智慧。“善学”,就是依着真实的教授,以闻思修的次第善始善终地修学。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即是三世诸佛的具足善缘的佛子,也是法王上师究竟的心中之友。具缘三世佛之子,乃吾究竟之心友:这说明这是法王上师最为重视的三点,也是现在的学佛者应该抓住的核心。
所以,要想生生世世跟诸佛、跟法王不分离,具备这三种功德,就是好的缘起。关键要懂得这是一种内在的依止,是一种弟子的心和上师的心的相应。要成为三世诸佛的弟子,成为法王究竟的、心中不离的、心心相应的弟子,就需要具备这三种德相。
《普贤行愿品》里说:“所有益我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让善知识常生欢喜心的因就是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就是按上师的教导殷重地奉行。这不是在外面寻求什么亲密,而是心里遵照上师的教导去做,这样三世诸佛都会对你生欢喜心,都愿意摄受你,所以生生世世都能不离佛,生生世世不离开三世诸佛的代表——大恩上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心和心相应了、感通了,就没有了距离。更彻底地说,自己已经成了上师心要的体现,心灵的内涵变成一样了。
所以,先是要有一种尊重上师教言的心,其次是要按照教言真正奉行,这就是亲近上师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能直接得到上师摄受和加持的途径;从此就成了三世诸佛所护念、摄受的好弟子,成了和上师心心相应、不分开的亲密法友。
所以,从初、中、后三个阶段,先是要求人品要达到贤善,然后是三乘戒律要持得清净,再就是每天都在无垢智慧处好好地修学。这样,人品达到了贤善,就具备了修道的素质;三乘戒律守得清净,就打牢了成道的地基;再缘着智慧无垢处,就是已经得到了建造无上菩提大厦的图纸——诸佛菩萨所指示的实修菩提道的教授;而“善学”是指按照这张图纸的指示,把一切道果的功德建立起来。“善”,就是把这个教授纳入并融会在自己心里,时时不离地按照这样来发起修行,最后学到跟佛菩萨一样。
揭示“学”的本义
所谓的“善学”,就是指按照那张菩提道前进的路线图,在自己的心上实行,来把它实际建立起来,这包括了一切闻思修的方面。
“学”是模仿的意思。平常说的学医、学儒、学仙、学禅、学密、学佛等等,都不能和现在世间中“学”字的涵义混为一谈。今天,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重点完全放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上。比如说“学数学”,就是把这一门课学完了,能够演算就算达到了目的。而这里所说的“学”,不是这种涵义。比方说,你有孝的品德,我就模仿你,也要做到孝,这叫做“学孝”。你有悌的品德,我还是模仿你,也要做到悌,这叫做“学悌”。你有布施的品德,我也学你那样,在自身上做出施舍来,这叫做“学布施”。或者你能事事替别人着想,我也跟你学,效仿你的心态和行为,这叫学“替别人着想”。你有这么稳重的心态和行为,我以你为榜样,学到了这样,这叫学“稳重”。
比如说“学菩萨的戒行”,也是首先去听讲戒,去了解戒学的内容,比如一条一条的开、遮、持、犯是如何的,它的原理、体性是什么等等,这样先消除掉心里的无知、疑惑和不正确了解;等到了解了之后,自己还要逐渐地消化,融会在心里,把每一个内容都在心上决定好;最后就是按照戒律的要求,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实际做出来,这就叫做“学戒”。
这样扩充开来,发展到大乘的“学菩萨行”,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们是怎样的一种行为,自己就努力地模仿、不断地修学,最终在自身上学到这些菩萨行。而所谓的常随佛学的普贤行愿,也是指学习本师毗卢遮那佛从因地到果地的一切行为,这是生生世世永无疲厌的广大行愿。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你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一条路,所以首先要有一个教法的指导,这就好比是一张地图,而你具体要做的,就是依循着教法由闻思修的途径,在自己心里实证到法的内涵。
“闻”,就是首先要听到这个教法的内涵,要知道学的是什么,学的方法是什么等等。之后,“思”,就是对于他的涵义作思维,要想透、想通了为止,然后会生起断定不疑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定解。而“修”,就是按照定解已经断定好了的法义,不断地在自心上去串习,直到最后现证了这个法的内涵。
所以,一切圣贤之道里的“学”,就是指效仿圣贤的行为,实际去做到它。
大家一定要分清学佛和佛学的差别。只是学佛学的话,最多成为佛学家。这是很多人身上已经出现的偏差,本教言里说的“耽著言说诩智者”就是一种情况,这就是末法时代特别流行的方式;而学佛的本义是学到佛那样的智慧和慈悲,这是正法时代流行的方式。所以不能搞佛学知识化,而要使佛法人格化。知识化的结果是使佛教的真精神日益丧失,是使佛法走向没落。
所以一定要懂“学”字的涵义,才知道圣贤之道的命脉所在,不然就都跑到边缘上去了。
以上解释了“无垢智慧处善学”这一句的涵义。最后是落在这个要点上,前面都是学前必备的素质和基础。没有那样的素质和基础,再怎么也建立不起来。所以,为了达成后面的功德,就必须打好前前的基础。有了好的人品,又有持戒的基础,再来依止实修菩提道的教授进行闻思修,慧命就会日益成长,终至成佛。所以具有这三种德相的人,就自然成为三世诸佛的法子,自然成为法王究竟的心友!
这个心的朋友,既不是因为某种利益需要,而暂时结成伙伴;也不是因为感情的需要,而成为朋友;又不是今生成了朋友,来世就不是朋友;也不会只在有限的范围里做朋友。这是在万法根源的心上达到了相应,所以成为了究竟的心友。
到了最终,当你成佛的时候,十方诸佛都融入你心中,你也融入十方诸佛的心中,这就是法界同体,同本一如来,心与心之间没有障碍。现在在因地遵循这三大要点实行,就是在跟一切佛相应融通,就是真正跟法王相应。
能懂这几句的涵义,就会知道:实在太关键了!就是要按这样来成为一切佛的法子,来亲近法王如意宝。
能够这样走,就会在心上和法王越来越亲近,最终和法王以及三世诸佛心心相应、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