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往生论注讲记05

  • 作者: 婆薮槃头菩萨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020
  • 分享到: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

这两句名为“庄严性功德成就”。所成就的是国土体性方面的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爱欲故,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故,则有色无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是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出于三界。】

这是说佛兴起国土性功德庄严的因缘。佛在因地为什么发起这一庄严呢?是见到有的国土,众生以爱欲的缘故,就有欲界;以攀上厌下的心修习禅定的缘故,就有色界和无色界。由于见到三界都是有漏邪道所生,众生就像在做长夜大梦,不知道寻求出离,因此发起广大的悲心,发愿说:愿我成佛,以无上正见之道,起清净刹土,超出三界。

注意“见有国土”以下到“莫知悕出”是讲以智慧见到集谛和苦谛。“是故兴大悲心”是由智慧见苦集为因缘,发起大悲,也就是“由智起悲”。“愿我”一句是由悲心而发愿。

什么叫五欲?就是五种欲求的尘境,也就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尘。按“以爱欲故,则有欲界”这一句细致观察,就知道欲界的真相以及它的由来。现代人追求物质享受,实际就是追求外在五种欲尘,比如,屋子里要有好的灯光、家具、地板,贴上好看的壁纸,再摆上几盆花,这就是贪求色尘;房间里常常喷一些香水,这是追求香尘;放放音乐,欣赏一下,就是贪求声尘;喜欢坐沙发、睡在柔软、舒适的床铺上,就是贪求触尘;还要吃一点水果、糕点,品尝美味,就是贪求味尘。

这样贪著求取外在的五种欲尘,以这种爱欲的缘故,就出现了欲界。当然欲界贪染最重的是异性,这是一大根本,所贪的也是这五样欲尘。异性身体的形象、肤色、容貌,是色尘;发出的声音,是声尘;身上喷的香水,是香尘;身体的接触,是触尘。所谓的贪著异性,就是贪这几样东西。没有这五尘,贪什么呢?欲界中其它任何东西,也无非是这几样。如果追求现世的物质享受,造各种恶业,就堕在欲界中的恶趣;不贪求现世,求来世享受外在的五欲乐,做布施等善行,就生在欲界人天。所以说由贪爱外在五种欲尘引生的乐受,心向外求取欲尘,造种种业,就出现了欲界。

再讲上界的色界和无色界。“攀厌禅定”是说色界、无色界的由来。“攀厌”就是观察到五欲享受的利益微小、过患极大,享受一下很快就消失,而且重新落入苦受中,这样就厌舍外在五欲所生的乐受而攀求内在禅定引生的喜乐,为此精进修持世间的禅定,以不动业转生于上界。其中,又有厌舍初禅、攀求二禅,修定生在二禅天;或者厌舍三禅乐受,攀求四禅舍受,生在四禅天等等。

“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这一句是说由因而明见果的体性。由于因是有漏的邪道,所生的三界就是苦的体性。“有漏邪道”这四字点明了三界的起因不正,也一语道破了三界的体性鄙劣。为什么说是有漏邪道呢?总的说一句,就是随我见和贪爱而转。具体分成三类来说:第一类、为“我”求取现世外在五欲的乐受而造作非福业,由此感召三恶趣果;第二类、为“我”求取来世外在五欲的乐受而造作福业,由此感召欲界人天的果;第三类、为“我”求取内在禅定的乐受或舍受而造作不动业,由此感召色界和无色界的果。像这些道都是受我执和贪爱的驱使,起烦恼造有漏业,因此都是有漏的邪道。说它邪,关键就是两点:一、不明无我,妄执有我;二、不明三界是苦的自性,对欲、色、无色具有贪爱。以这我执和对三界的贪爱不能舍离,因此就“长寝大梦,莫知悕出”。也就是由厚重的无明而长劫做轮回的大梦,不知道寻求出离。“长”,是指在不见边际的劫数里。“大梦”,是指三界唯一由虚妄分别变现,虚妄不实。众生在迷而不知迷,在苦而不知苦,因此都不寻求出离。以上是法藏菩萨以大智慧明见三界因果的体性,彻见到三界唯一是苦的自性,是杂染的自性。

“是故兴大悲心”:“是故”就是由于见到众生常行有漏邪道,旷劫沦落于三界。“兴大悲”就是油然生起誓欲把无量众生救出三界的大悲心。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就是誓愿成就佛果,以无上正见之道现起净土,使众生一生到这样的净土中,就顿时超出三界。

“无上正见”就是真正见到真如平等法性。“道”就是由此发起的无缘大悲。“果”是现起他受用净土(“他受用净土”就是一切众生能托生其中、得到殊胜受用的清净国土。区别于“自受用”。)。众生只要生到这样的净土中,就必定远离杂染,超出三界,这就是法藏立愿的所求。

由此也就看出弥陀因地建立净土的大慈悲心,看出弥陀本愿他力救苦的特性。芸芸众生单凭自力解脱生死有很大的难度,比如很少有人了达苦谛和空性,由于不了达苦谛,就生不起出离心;不了达空性,就生不起无我观慧,因此就只有长劫转生死轮。法藏菩萨见到众生有长劫生死的大苦,因此兴起广大悲愿,立誓以福慧庄严净土,使无量众生都能仗佛力往生净土,顿超三界。以上就是佛因地庄严国土性功德的因缘。

以下解释“庄严性功德”中的“性”字。依次从体、因、用三方面解释。

第一、从体的方面解释性。

【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事同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义。】

“性”就是本性、法性或本源。对它可以说如来藏、法界、真如、圆觉、心地等种种异名。从体上解释,“性功德成就”是说极乐净土随顺法性,不背离法性本源,和《华严经》的宝王如来性起义相同。

比较秽土和净土,在未转依时,背离法性,以虚妄分别为所依,就现起器世界的山河大地等种种不净的相,所以秽土以虚妄分别为体性,所谓“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就是这个意思。而转依时,依真如法性,现起净土妙相。也就是以圆证二无我的无分别智的妙力,获得究竟转依时,所有一切都现为圆觉或涅槃的自性,所以成就周遍虚空般的庄严净土。本论说的“依法性入清净相”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极乐净土的无量庄严,唯是一法句——清净智慧无为法身。《密严经》:“密严刹土是如来藏心所现”是说它。《金刚顶经》:“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也是说它。善导大师《法事赞》:“极乐无为涅槃界”也是说它。《辨法法性论》:“涅槃法由法性安立”也是说它。都是同一鼻孔出气的微妙章句。

第二、从因的方面解释性。

【又言积习成性,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

“性”又是说“积习成性”(习是修习)。指安乐净土是由法藏菩萨修集无量波罗蜜多的积习所成。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有从道上说,从果上说,道上说,是指能到涅槃彼岸的正因,果上说,是指已到涅槃彼岸的果德,这里是从“能到彼岸”上说,“诸”是指布施等六度所摄的万行。“集”是修集。“积习”就是在心中积集善业习气。

总之,这是指法藏菩萨在无数劫中恒时修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等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以圆满积集善根习气,随所发誓愿而成就庄严国土。

【亦言性者,是圣种性。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

也可以把“性”说成是“圣种性”。初地以上的地位是“圣种性”。由于现见真如法性,已经生起决定趣入佛地的道,不再轮转生死,因此是入于圣者种性。结合极乐净土的起因来说,这要回溯到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如来处,悟得无生法忍,当时的地位称为“圣种性”。在圣种性中,发四十八大愿,由修习而现起的净土,就称为“安乐净土”。

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悟无生法忍是在什么地位”有很多种说法,这里应当是指初地以上。

注解里“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这一句十分重要。是安住在照见实相的圣种性中发四十八愿,也是安住这样的圣种性中修起庄严净土。一切都以悟无生法忍为根本。上面说的“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无量寿经》说的“住真实慧,庄严佛刹”,以及弥陀开示成就净土的关键:“通达诸法门,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都是同一意味。通达一切空无我,就是住真实慧,也就是无上正见道,也就是悟无生法忍。是在这样的圣种性中发大愿,而且发愿之后庄严净土。这就点出了修起净土的根本因就是无分别智,大愿是助缘。所谓以愿力和智慧庄严净土,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弥陀因地证得无分别智,安住在无生无灭的实相中,在后得位发起四十八愿,先以妙慧抉择观察作为先导,如是如是加行誓愿庄严佛土,由先前学道加行誓愿的势力,果位中没有往昔的戏论分别,而从佛心中如是变现。这样修起的净土就是具足无量庄严的极乐刹土。

【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

由于极乐净土是由这样的因所成就,对这个果从它的根本因——圣种性来赞叹它的庄严,就称为“性功德成就”。

也就是极乐净土是安住圣种性中发愿修起,是依现证实相的无分别智修习成就,因相极为殊胜圆满,因此说“性功德成就”。

第三、从作用的方面解释性。

【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性”又是必然的意思,不改的意思。(这个必然是指加持上的必然,转染成净的必然,像铁放入磁场就被磁化那样的必然。)注解讲道:就像大海的水性同一咸味,凡是水流入大海,就必定成为一味,大海不会随淡水流入而改变咸味。又像人的身体是不净的体性,种种妙好的色香美味入到体内都变成不净(身体是由血、肉、屎、尿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积聚而成,任何色香美味进入体内,就变得污秽腥臭)。像这样,由于安乐国土成就了清净性,只要往生在里面,身心就无不清净,毕竟证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

“海性一味”,比喻安乐净土一味清净。“入海众流”,比喻往入净土的凡圣万流。“入海必为一味”,比喻入于净土,色、心就必然清净,最终必然证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任何众生进入极乐净土,身、心都转染成净。也就是,以往在娑婆等秽土,色、声等境不清净,眼等六根不清净,六识不清净,而一经往生,不清净的根、境、识顿时转为清净。初步是六根缘境,无不是缘清净相、起清净心。究竟是“都证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所以弥陀净土具有“一切皆成佛”的无上神力,赞叹弥陀愿海为一乘悲愿也是这个原因。

再逆序解释“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由于是过恒河沙数佛功德法的所依,因此称为“法身”。本来具足,不由造作而成,是“无为”。不偏在有、无等的任何戏论边,是“平等”。自性无染,以及远离虚妄分别垢染,是“清净”。消尽二取客尘,显出本具法身,是“得”。一切成佛,是“皆”。再解释“必然”:“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是现前必然义,“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是究竟必然义。“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是化染为净这一必然的原因。

总之,极乐净土能使往生者身心清净,这种加持是必然的。以安乐国土的清净性,必定使往生者身心转为清净,毕竟同证清净平等无为法身,同成佛道。

以上讲了极乐净土的性功德成就,就体来说,是如来藏心所现;就因来说是修习无量波罗蜜多所成,又是依于无分别智发愿修起。就作用说,能化染为净,毕竟清净,证得法身。这不同于秽土以虚妄分别为体,由杂业所感、依虚妄分别变现,以及辗转现起惑、业、苦三种杂染,因此具足性功德成就。

以下正释论文。先解“正道大慈悲”,再解“出世善根生”。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指的是平等大道。“正道”就是平等道。平等道称为正道的原因是:平等是诸法远离有无、高下、染净等差别相的实相。《入佛境界经》说:“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门。”所以平等指的就是法性。平是不偏,等是不异(就是没有前后的不同,以及此者彼者的差别相。)。法性不偏在有、无、染、净等的戏论边上,而且常恒如是,所以是平等。

以诸法本来平等的缘故,照见实相之后,对一切事物没有偏执,就是发平等心。由发起平等心,就没有爱憎取舍,语默动静、顺境逆境,无不平等,这就是行正直平等的道。由于行道平等,慈悲心就平等,不分亲疏、高下,平等地对一切众生施与安乐、拔除苦难。这样的大慈悲就是佛道的正因,因此说“正道大慈悲”。

【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慈悲有三种缘:一、众生缘,比如缘父母、妻子等的人我相,生起拔除其苦的悲心,是小悲;二、法缘,就是不见人我,只见因缘生的五蕴在惑业苦中循环,这样生起拔除其苦的心,就是中悲;三、无缘,就是有情和法都无缘,但众生无而显现种种苦相,无缘而拔除其苦的心,就是大悲。这样的大悲是出世的善。安乐净土是从这样的无缘悲出生,因此说大悲是净土的根,所以说“出世善根生”。

再讲一下三种悲的差别。比如见到穷苦的人饥寒交迫,发心解除他的饥寒之苦,这样缘实有的众生起悲心,就是众生缘悲。见到实际没有“人我”,只是念念不断地由惑业生苦的蕴,见到这个在惑、业、苦中辗转循环的苦蕴而生悲心,就是法缘悲。再进一步,虽然万法本性空寂,但众生像梦幻一样在自相的迷乱中受苦,证得万法体性空寂之后,无缘的同时而能利益众生,这就是无缘的悲心。

所谓的出世,就是指无缘,凡是有所缘,都是世间。安乐净土是由出世的无缘悲所生,也就是建立极乐净土是源于悲心立愿普度众生超出苦海,速疾成佛。由此发起大愿并随愿力而现起,没有悲心,根本不可能以一切功德庄严净土,也不会最终现前极为胜妙的普度众生速成佛道的净土,因此说“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