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讲记01
-
作者: 婆薮槃头菩萨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016
-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注解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首先介绍本论的造者和注者:
论主婆薮槃头菩萨译为天亲(新译世亲),北印度人,出生在佛灭度后900年左右。在家排行第二,兄长是无著菩萨。天亲菩萨一开始入小乘萨婆多部出家。他博学多闻,遍通经论,神才俊朗,无人能比。曾经为小乘法撰造了500部论。但他不信大乘,发表言论,毁谤大乘。
兄长无著菩萨怜悯他,就派使者对他说:“我现在病很重,你快来见一面。”天亲菩萨就动身来见兄长。无著菩萨对他说:“我有很重的心病,而且是为了你的缘故。你不信大乘,常常毁谤,以这个恶业一定堕入恶道。我现在为你愁苦不堪,恐怕不久人世了。”
天亲菩萨听后惊慌恐怖,就请兄长为他讲解大乘,跟随学习。他听后全部通达,深自忏悔以往毁谤大乘的罪业,想割下舌头来谢罪。无著菩萨说:“即使你割一千条舌头,也灭不了谤法的罪。能用舌头谤大乘,也就能用舌头宣扬大乘而灭罪业。”
以后天亲菩萨专门造大乘论,一共造了500部。天亲菩萨所造的论,文义精妙。凡是见闻的人都深深信服。印度和其他地方无论学大乘、学小乘,都以天亲菩萨的论作为法本。在佛教史上有“千部论主”的美誉。虽然天亲菩萨示现居于凡夫地,他的真实身份实际是不可思议的大菩萨。
接下来介绍注者昙鸾大师。他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山西雁门人。少年出家,童贞入道。后来读《大集论》发心为经作注解,写到一半得了气病,不得不停笔治疗。由这次生病经历,他感叹人命脆危,旦夕无常,想先求得长生不死的法门,再来弘扬佛法。
这样他就到江南拜访陶弘景,请求仙术。陶弘景传授他十卷仙经。他得了之后非常高兴,动身返回北方。途经洛阳时,遇到印度三藏菩提留支,他问留支三藏:“佛门中有没有长生法门可以超过仙经?”三藏说:“此方哪有长生不死的法?即使能长寿,不过暂时不死,终究要生死流转,不值一提。真正长生之法,佛家才有。”
三藏把《十六观经》授给他,说:“学此法门,就不再流转六道,不再有祸福成败、荣辱得失,寿命以恒沙劫数也无法计量,这是我金仙释迦佛的长生法门。”
昙鸾大师听了大喜,当即烧毁仙经。从此专修净土观。他自行化他,广弘净土法门,教化了无数众生。东魏皇帝对他极为推崇,敕予“神鸾”的称号。南朝梁武帝也对他推崇备至,天天向他所在的方向遥拜,尊为“北方肉身菩萨”。
一天晚上,昙鸾大师屋中出现一位梵僧,对他说:“我是龙树,久居净土,因为你勤修净业,特来相见。”大师知道自己往生的时日已到,就集合徒众,教诫说:“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弟子们高声唱佛。大师自己向西念佛,顶礼往生。当时,数百位弟子都见空中有幡花幢盖从西而来,天乐盈空,久久才息。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
按照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说,菩萨求不退转有两种道:一是难行道,二是易行道。难行道是说在五浊恶世无佛住世的时期,求不退转很难。这种难有很多方面,这里粗略说几个方面来显示难的意思。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第一、佛的正法中,小乘有无常、无我、寂灭法印,大乘有“一实相印”,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证得圣果。外道却不是这样,颠倒迷惑,具有邪见,所说的只是相似善法,不是真实。行者没有智慧辨别,一旦误入外道法中,就成为修道的大障。
第二、只求自了的声闻发心障碍大慈悲。“大慈悲”就是誓愿给予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安乐的大慈心,以及誓欲拔除一切众生粗细诸苦的大悲心,这是大乘道的根本。如果心里生起只求自己解脱的想法,就是从菩萨道中退堕。
第三、恶人见人修道,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诋毁,制造障碍。
第四、人天果报不是无漏善果,暂时享乐,又堕入苦中,因此是颠倒。梵行就是清净行,浅说是离欲之行,深说是涅槃之行。行者追求世间享乐等善果,就会失坏梵行。
第五、单凭自力修持,没有他力摄持。
前四种难是指容易落入凡夫、外道和小乘中,第五种是说进入大乘道修行,只凭自力,没有佛力摄持,因此是难。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像这一类的事处处可见。就像瘸了脚在陆地的路上步行,一天走不过几里,非常辛苦。比喻行大乘道时有很多内外障缘,让人难以进步。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易行道,是说只凭对佛生信的因缘,发愿往生净土,得佛愿力摄持,就决定往生净土。而一生到净土,以佛力住持,当即入在大乘正定聚中。正定就是不退转。这就像水路乘船,借船的力量,须臾就到达千里,所以安乐。
“信佛因缘”是说一个“信”字;“愿生净土”是说一个“愿”字;“但以”是说仅凭这信、愿二因。“乘佛愿力”是显示他力。“便得”到“入大乘正定之聚”之间,显示这是得不退转的易行道。也就是自身具足信愿,就能仗佛力往生,而一往生就入不退地。所以是凡夫易行的道。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这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正是要使行者对阿弥陀佛生信,发起往生的誓愿,之后实修五念门,登入不退地,所以是大乘法的极致,得不退转的顺风航船。上衍就是大乘法。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的特别名号。释迦佛在王舍城、舍卫国两地,为大众演说无量寿佛的庄严功德,因此就以彼佛无量寿的名号作为经体。
佛在王舍城演说《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在舍卫国演说《阿弥陀经》,合称净土三经。论名中的“无量寿经”四字,总的指净土三经。
【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
(“服膺”是牢记在心的意思。)
佛灭度后,有圣者婆薮槃头菩萨出世,服膺如来大悲教法,依据佛的净土经典造愿生偈,又造长行文,对偈颂再作解释。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
梵语优婆提舍,我国没有相应的名词可以翻译,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翻译,可称为论。没有名词对应翻译的原因是中国原本没有佛法,像此方的著作就孔子所述称为经,其他人的著作都称为子。国史、国纪等类都各有各自的体裁。
【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
在佛说的十二部经中,论议经这一类,称为优婆提舍。而且,佛弟子解释佛的经教和佛所说的义理相应,佛也开许称作优婆提舍,以所说入于佛法体相的缘故。
“入”指显明佛经教法的体相,或者显明佛语的密意,而能使学者的心无误趣入。又可以说,菩萨造论为能入,佛的教法体相为所入,以无误而入,称为“优婆提舍”。
【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此方所说的论,只有论议的意思,怎么能真正译出优婆提舍的涵义呢?比如女人,她的儿子称她为母亲,她的兄长叫她为妹妹。像这些都是随不同意义,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果只用“女人”的名字,来泛称母亲和妹妹,虽然不失女人这个大体,但哪里含有尊卑的涵义呢?这里所说的“论”也是如此(就是泛称论,只有论议的意思,而没有入佛法相、与佛经义相应等的涵义)。所以仍旧保存梵音,称作“优婆提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这部论总共有两部分: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就是前面所有的五言偈文;解义分,就是“论曰”以下所有的长行文。为什么分两部分?有两个意思:以偈文颂出净土经义,是为了总摄经文,就是以精简的文字概括净土诸经的要义;以长行论文解释偈颂,是为了解出偈文的涵义。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
无量寿,是说阿弥陀佛的寿命极为长远,无法用分别心思维衡量。经,是常的内涵。是说极乐净土正报阿弥陀佛和菩萨大众的清净庄严功德,以及依报国土的清净庄严功德,能给众生作大利益(比如有具缚凡夫一生横超生死、直登净土,往生就入不退位、成就大乘如海功德、圆满普贤行愿等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由于净土教法能给群生作大饶益,可以常时奉行于世间,因此称为经。优婆提舍,是佛说论议经的名字。
【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
愿,是欲乐的意思。生,是说天亲菩萨愿往生西方安乐净土,在如来清净莲花中生,因此说愿生。偈,是句数的意思(也就是以四句为一偈)。用五言的句子,把佛经要义概括地颂出来,因此称为偈。
【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
“婆薮”译为“天”,“槃头”译为“亲”,本论的作者名为天亲,具体事迹记载于《付法藏经》。“菩萨”,完整的梵音,应该叫菩提萨埵。“菩提”是佛道的名称,“萨埵”或者称众生,或者叫勇健。求佛道的众生有勇猛坚固的志愿,因此称为菩提萨埵。现在只说菩萨,是译师省略了。造,也就是作。因为说某部论是大菩萨所造,受持者就会尊重这部法,所以要说某某造。
【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解论名目竟。】
解释论的名义完毕。
【△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
本论的偈文总共二十四行,每一行四句。全篇分为五念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按照长行的解释来划分: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其中“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三句是礼拜、赞叹门,“愿生安乐国”一句是作愿门。
【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
第二行——“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这是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的教义相应”,这是表明自心依止世尊言教,宗奉佛语。为什么说这一偈?这是为成就优婆提舍名字的缘故,也是成就上三门、发起下二门,所以在其次宣说。
【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分偈章门竟。】
从第三行开始,到二十三行结束,是说五念门中核心的观察门。最后一行,是回向门。以上对全部偈文分章完毕。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注释次第:先解“世尊”,再解“我一心”,再解“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最后解“愿生安乐国”。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
佛有别名,有通号。释迦、药师等是别名,如来、应供等是通号。“世尊”是诸佛的通号。从智德上讲,一切义无不了达;从断德上讲,佛没有了任何习气。也就是佛对事、理、性、相无不了达,烦恼、所知二障的习气永断,以圆满智德和断德的缘故,能利益一切世间;以自他二利究竟的缘故,成为世间最为尊重,所以敬称为“世尊”。
【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
这句“世尊”,论主称呼的是释迦如来。怎么知道呢?下句说“我依修多罗”,表明天亲菩萨处在释迦如来像法期,奉行佛的经教,所以愿生安乐国土。他的愿生是遵奉释迦言教,由此知道“世尊”称呼的是释迦佛。如果说这是天亲菩萨遍告诸佛,也没有不可以。
以下说明造论先启白世尊的原因。
【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
菩萨归向佛,就像孝子归向父母,忠臣归向国君、太后,一举一动不是自作主张,出入行事必定遵从吩咐。知恩报德,理应首先向佛启白。法身慧命依佛而生,依佛而养,恒时念报佛恩,因此,造论首先禀白世尊。
【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而且所愿的是往生安乐国土,事关重大,如果如来不以威神加被,怎么能实现?乞求佛神力加持自心,所以仰告。
再者,所愿的是造论开显净土修行的门径,阐明净土的功德庄严,如果如来威神不加持自心,怎么能做到所说契合佛心呢?为求得佛力加持,所以仰告。
【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我一心”,是天亲菩萨督促自己说:我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土,心心相续,心中只有此念,没有其他想间杂。
“一心”,是不二的心。一心才能感通如来,所以天亲菩萨一心归命弥陀、求愿往生。一心的内涵有二:一、“相续”;二、“纯一”。“相续”是念念不断,“纯一”是不杂其他想。
【问曰,佛法中无我,此中何以称我。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
有人问:佛法中讲无我,天亲菩萨怎么还称“我”呢?
回答:说“我”有三个根本,就是有三大类:一是邪见语,本来无我,以邪见执我而说我;二是自大语,以我慢而说我;三是流布语,就是随顺世间名言,假称为我。天亲菩萨说“我”,是自指的话,用的是流布语,不是邪见和自大语。
众生实际只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真实观察时,只有多种不同体性的法,随缘念念生灭的法,全无常、一、自在的我,但凡夫恒时执“我”、说“我”,就是邪见语。不但执著有“我”,心还缘着“我”相貌好、财富多等生起高慢,口里说“我如何如何”,就是自大语。为引导世间趣向佛法,随顺世间而说“我”,是流布语。天亲菩萨用“我”代表“自己”,用的是流布语。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赞叹门。】
接着解释“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归命”是五念门中的第一门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第二门赞叹门。
【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言稽首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
怎么知道“归命”是礼拜呢?第一、在龙树菩萨造的《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者说“稽首礼”,或者说“我归命”,或者说“归命礼”,都是礼佛的意思。第二、在本论的长行文中也说修五念门,而礼拜就是五念门中的一门。天亲菩萨既然誓愿往生,怎么会不礼佛呢?由以上两个原因知道归命就是礼拜。
【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偈申己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泛谈礼拜。彼此相成,于义弥显。】
但礼拜只是恭敬,不一定是归命。(五体投地是恭敬,但不等于有归命的心。)而归命一定是礼拜。(既然命都托付了,当然是礼拜。)这样作衡量,归命要更殷重。偈颂是申明自己的发心,应当说“归命”。后面的论文解释偈义,也就宽泛地说为“礼拜”。两者彼此成立,法义就更为明显。
【何以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怎么知道“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呢?在后面的长行文中说:什么是赞叹门?就是口称阿弥陀如来的名号,如阿弥陀如来的光明智相,如阿弥陀名号的真实义,欲求如实修行而获得相应的缘故。
“光明智相”也就是弥陀名号的真实义,名号表诠的就是光明无碍的功德相。佛光既遍照十方,无所障碍,那一定照在我心上,只要我一心称念,就能与佛相应。因此说“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依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佛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依据释迦佛在舍卫国说的《阿弥陀经》,释迦佛解释弥陀名号时说: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佛名为阿弥陀?因为这尊佛的光明无有限量,遍照十方国土,没有任何障碍,所以号“阿弥陀”。而且这尊佛的寿命和极乐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因此名为“阿弥陀”。
【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岂非有碍耶。】
有人问:如果说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没有任何障碍,为什么这里的众生没有受到佛光照触呢?无碍光如来的光明既然有所不照,不是还有障碍吗?
【答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霔,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也。】
答:障碍属于众生,不是无碍光如来的光明有障碍。譬如日光遍照四天下,但盲人见不到日光,这并非是日光不周遍。又比如从满天乌云中普降大雨,顽石里却没有受到雨水的滋润,这并不是雨水没有周遍。所以,众生不蒙佛光照触,是自心有无明业障。
【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如果说“一佛主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小乘论中所说,而说“诸佛统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这是大乘论中所说。天亲菩萨现在说“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依安乐国土如来的名号,如安乐国土如来的光明智相赞叹,因此知道这一句是赞叹门。
以上“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两句解释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