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节课
-
作者: 索达吉堪布译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777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意现量,颂词是这样说的;
轮番以及相续际,二者悉皆有能害。
对于意现量,有些论师认为是轮番产生的,有些论师认为是以相续际的方式产生的。相续际就是先不断地产生根识,在末尾的时候才产生一种意识。有这两种说法。
关于这个问题,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讲义里面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进行阐述的,这样也可以。这两句颂文,把它作为对方的提问或者对方的观点都可以。
慧源论师认为,意现量是轮番产生的。轮番产生的意思;比如说有十个刹那,第一刹那产生根识,第二刹那产生意识,第三刹那产生根识,第四个刹那产生意识……根识和意识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产生。也就是说,开始是根识,然后是意识,这两者一直轮番产生。据说这是慧源论师的观点。
但有些人说,与慧源论师相关的藏文法本中没有这个观点,这不一定是慧源论师的观点。而有些论师说,虽然现在藏文中没有发现,但是依据传承上师们的说法,这就是慧源论师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以前也有很多诤论,在这里这个问题不太重要,我们不分析。据说这是慧源论师的观点,我们这样承许。
还有胜法论师的观点,他认为;先不断产生根识,最后根识要接近末尾的时候产生一种意现量。比如说我们相续中产生了十个刹那的根识,十个刹那的根识全部产生完了以后,最后产生一个意现量,然后就结束。有这种说法。
但是,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按照萨迦班智达的观点,这两种说法都有正理的妨害。怎么有正理的妨害呢这里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两者是轮番产生,那么意识就应该能决定。我们昨天也讲了,取蓝色柱子,红色柱子等的眼识,它们不依靠任何其他外缘,只依靠自己根的能力,所以现量能引出决定;而意现量并非这样,所以绝对不能引出决定。意思就是说,如果他们两者真的是轮番产生,那就没有理由一者能产生决定,一者不能产生决定,这种理由绝对是没有的,因为这两者都是交替产生的。其中的意现量绝对不能产生定解,而另外的根识能产生定解,这种道理绝对说不出来。所以说,刚才交替而产生的说法不合理。萨迦班智达在《自释》中也是这样遮破的。
然后是相续际。先相续产生根现量,末尾的时候产生一个意现量,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怎么不合理呢如果说最后的根识能产生意现量,那么中间的这些根识为什么不能产生意现量比如说十个刹那,末尾的十刹那可以产生意现量的话,那么前面的第一刹那,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等为什么不能产生意现量因为意现量的因就是前面的根识。这个根识不仅在九刹那的时候具足,而且从第一刹那开始都具足。既然因已经具足了,那么果为什么不能产生呢这样一来,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这说明,刚才胜法论师的观点也不成立。
那么,我们自宗怎么承认呢
是故根者乃根识,不共之因成意缘。
即自证故非他续,
所以我们自己的观点可以这样说;所谓根,比如说我们的眼根,它是根识的不共因,这就像前面鼓声的比喻一样。根识是依靠根而产生的识,因此叫做根识。它是直接的因,依靠自己的根而了知外面的色法,声音等,这是不共因的原因,所以叫做根识。那么,根对意现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间接的作用或者说缘的作用。根是根识的因,是意识的间接的缘。根对它(意现量)起的作用,我们前面分析的时候大家也知道,第一刹那的时候是根,第二刹那的时候是根识,依靠根识产生意现量,这样一来,根起了一个间接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作用。因此说我们自宗,刚开始的时候意识没办法产生,也就是说第一刹那的时候根识也产生,意识也产生,这是没办法的。最开始的时候必须先经过根识,没有经过根识的话,意现量的因就不存在;第二刹那以后,它们两个可以同步进行,可以平行产生,是这个意思。自宗应该这样承认,这样的承认也是非常合理的。
以前有些论师认为,意现量只是依靠教证而成立的,好像也是胜法论师的观点。胜法论师这样认为;意现量依靠教证可以成立,因为佛陀在佛经中说了;诸比丘,照见色法是意识和眼识,可见在佛陀的圣教里面确实明显说明了意识和眼识,根识和意识都已经说了;但是依靠理证却很难成立,有这种说法。但是,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对这种说法已经遮破了,说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不仅依靠教证可以成立,而且依靠理证也可以成立。其实,这种理证以我们自己的体会也可以感受。原来我们讲《中观庄严论》的时候,这方面也稍微阐述过。比如说一个人到花园里面去,他眼睛看见鲜花,耳朵听到蜜蜂的声音,口里面含着糖(舌尝到甜味),鼻子嗅到外面鲜花的香气,身体接触外面吹来的微风。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同一个时间中这些全部都是用意识来了知的。如果意识没有了知,仅仅依靠根识,那么每一个根识就不能了知每一个对境。关于意识和根识之间的关系,我们前面也讲了,大家一定要清楚。
进一步讲,如果仅仅是一个根识,那一个众生就根本不能了知所有的对境,因为每一个根识完全都是不相同的。比如说眼根能照见色法,但它对声音却绝对不能了知,耳根也只能听到声音,等等。这就像一座佛塔上镶嵌着很多玛瑙,珊瑚等,实际上点缀的物质都是不相同的,它们互不相干。如果在事物的本体上,耳根在耳朵里面,眼根在眼睛里面等等,互相都没有关系,没有什么瓜葛;这样以后,一个众生就根本不能了知所有的对境。所以说,我们前面用的水晶玻璃的比喻最好不过。
有些人可能这么想,这样的话,那五根识跟意识的本体是一实体还是它体我们可以承许是一个实体。这样的话,那眼识的实体和耳识的实体会不会变成一个实体如果是一个实体,那眼识也应该能听到声音,因为它跟耳识一个实体的缘故。会不会有这种过失呢不会有这种过失。虽然它们在本体上是一实体,但它们各自都能照见与其他根识所见不同的部分,我们学中观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承许。如眼识,虽然有不同所见,但在眼识的本体上应该是一实体。比如看见一个花色的画面,那眼识当中照见白色的一部分也有,红色的一部分也有,蓝色的一部分也有,等等。有人想,如果说这所有的识跟眼识是一实体,那么白色,红色就变成一实体了。有没有这个过失呢没有,因为它们在本体上是分开的。比如说马车,马车的零件跟马车的本体是一体的,可以这样说。马车以外的轮子,马车以外的车厢等,这有没有呢绝对没有。所以说,在马车的本体上它们可以说是一实体。一实体的话,里面的分支全部会不会;车轮变成车厢,车厢变成其他的零件,等等有没有这种过失呢这也是没有的。同样的道理,从无分别现量识的本体的角度来讲,根识也好,意现量也好,从一个人的相续的角度来讲它们是一本体。一本体当中有无分别的部分,也就是五种根现量。而从与五种根现量反体不同的角度来讲,可以分五种意现量,也可以分自证的部分,还有分别的部分。
从分别念的部分来讲,同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分别念,不能有两个分别念。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也再三讲了;所谓众生的相续不同,这是从分别念的层面来分析的。同一个时间中,两种分别念绝对不允许。去年《中观庄严论释》中也已经讲了,两种分别念不允许。不是分别念的话,不同类的根识,如眼识,耳识,鼻识等,也可以同时存在。眼识当中,也有取白色,红色,蓝色等多种眼识,不同的眼识如微尘数目那样多,许许多多的眼识可以同时产生。有这么多的识的话,那这个众生会不会变成具有许多相续的补特伽罗呢不会有这个过失,我们前面也再三解释了。如果我们真正知道这一点,那很多问题就容易理解。
我有时候这样想,因明里面对心和心所的分析,现在所谓终生研究心理学的这些人懂得一点多么好啊!他们有时候分五官,思维,思索等,虽然分了很多,但最后自己都模模糊糊,分不清楚。以前我在读师范的时候,也学过一两年心理学,当时一册,二册都学了。学的时候无论自己怎么认真,怎么精进,也始终搞不懂。后来学了因明和中观有关心理方面的分析以后,再看他们的论典;"噢!原来他们在分析这些,但是说不清楚。"到底众生的相续中哪些具足,在本质上根本没有分清楚。本质上没有分清楚的话,恐怕也没办法了知。我想我们在座的有些道友,以前在这方面可能也下过功夫,但是也得不出什么结论。而因明的分析方法完全不是这样的,按照法称论师的观点来进行分析的时候,取外境也好,能取的心识方面也好,只要想分析就能分析得非常清楚。
在这里,我们应该把根现量和意现量分清楚。当然,意识现量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但这次我想我们就简单地分析,因为我这边的时间也有限。现在也有很多专门分析意现量的专题文章,如果在这些上面再次分析,你们也会很容易明白,在方便的时候,我专门翻译一下也可以。总的来讲,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意现量不好认识,但现在大多数的人应该没有很大的问题。
前面也讲了,取外面事物的意现量和根现量叫做两种境证,而内观的明清识叫做自证。为什么叫境证呢根识大家都知道,对五境完全能明白,所以它叫做境证。意现量也依靠根境,没有根境的话,意现量不可能产生。比如说一个盲人,看色法的根现量对盲人来说没办法产生,那取色法的意现量会不会有呢不会有。因为取色法的根现量的基础没有的话,那么意现量也绝对不可能产生。从外面的境证来讲,境证有这么多。内观的时候,也就是刚才所说那样,与自证的本体没有什么两样。根识也好,意识(意现量)也好,还有分别念,在内观的层面上,它们全部都与自证的本体无二无别。所以,我们所用的水晶的比喻非常恰当。
因此,它们并不是;意现量一个相续,根现量一个相续,自证一个相续,或者说分别念一个相续。如果各自都有一个相续,那一个众生的相续就有许许多多了。那这样,他的生命也有很多了,杀一个人也就变成杀害无量的人,有这种过失。但是绝对不会这样,众生都是一个相续,这在佛经中也说得比较清楚。
由此现量三步同。
所以说萨迦班智达自宗,第二刹那以后,除了瑜伽现量以外,自证现量,根现量和意识现量,这三者同步进行。我们画一张表的话,第一刹那的时候根识出现,第二刹那的时候意现量出现。因为从内观的角度来讲,根识也有自证现量;所以第一刹那的时候,内观的自证现量也存在,外观的根识现量也存在。第二刹那的时候意识现量也存在,所以从第二刹那到多少个刹那之间,这三个现量(外观的意现量,根现量和内观的自证现量)同步进行。从此之后(第二刹那以后),这三者一直都并驾齐驱,这叫做三种现量同时平行,同时进行。
麦彭仁波切说,自证现量不单独安立也可以,其实这是意现量和根现量两者同步进行;因为每一个识都有内观的部分,所以自证现量没有单独安立也可以。克主杰说,如果你要承认三种现量同步进行,那么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比较合理。克主杰也认可《量理宝藏论》的观点,说;这样进行也是可以的。萨迦班智达说,我这样的三种现量同步产生的窍诀,是克什米尔班智达释迦西绕——扎蒙热•香嘎纳塔(香嘎纳塔是婆罗门的意思)的窍诀,教言;后来的大德们也这样解释,有这种说法。
不管怎么样,只不过是理解的方式不同而已,实际上大家也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刹那有对境,作意和根三者。第二刹那的时候根识产生,你如果承认有内观的自证,就有两种现量。第三刹那的时候,如果从对境的时间开始算,第三刹那的时候就开始同步出现意现量;如果以根现量开始出现作为一刹那,那么第二刹那的时候意识现量就同步出现。从此之后,一直是三个现量同时进行,应该这样来理解。这就是三种现量同步产生,这一点必须要搞清楚。
辛三,遣彼诤论;
缘取他境观待根,是故此中无二过。
有个外道叫做那瓦玛破。有些论师认为,从藏文的字义上看,那瓦玛破就是不穿耳朵。外道里面穿耳朵的也比较多,是不是也不好说,这里(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讲义中)加的括号可能只能作参考。因为从藏文字面上讲,好像是不穿耳朵的外道,是有这么一个宗派,还是什么不太清楚。这些外道是这样说的;作为意识到底缘不缘取根识的所取境也就是说,它对根识的所取境是否缘取如果它缘取,其实根识早就已经了解完了,后面再用意识来了解它的话,那就成了已决识。因为前面根识已经享受过了,意识再去享受它的话,那就已经成了已决识。如果说它不缘取根识所见的对境,那盲人也可以见色法了。为什么呢因为,盲人见不到色法主要是没有根识,眼根没有;如果不需要经过眼根就能缘取对境,那么意识见色法就可以成立。大家都知道,没有意识的盲人是没有的,盲人也有意识;这样一来,盲人也应该见色法了。对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萨迦班智达对他们这样回答;这两种过失都是没有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是"缘取他境"。虽然两者都是缘取根识所见到的对境,但是两者的对境不相同。根识是依靠它的对境,比如说第一刹那对境产生,缘取它之故第二刹那根识产生;而意识缘取的对境并不是第一刹那的对境,而是第二刹那的对境。这说明,根识所了解的对境跟意识所了解的对境不相同,它们是他体,可以这样说。这是缘取的对境不相同。然后也并不是不观待根,所以第二种过失也没有。怎么没有第二种过失呢因为,所有的意现量全部要观待根识,根识灭完的时候才产生意现量;所以说盲人见到色法的过失也是没有的。"是故此中无二过。"所以此中二种过失也没有。
这以上意现量已经讲完了,下面讲自证现量;
庚三(自证现量)分二;一,法相;二,遣诤。
辛一,法相;
证知自之本体识,即是现量智者许。
所谓自证,就是自己的本体自己了知的一种不错乱识,这也是自证的法相。《中观庄严论》中也是这样的,所谓自明自知就是遮无情法的,遮非明的一种心识,这也叫做自证。关于这一点,印藏高僧大德们,比如印度的静命论师,藏地相当一部分高僧大德,他们都异口同声这样认为。所以,所谓自证现量就是遣除了非意识的部分而建立了自明自知的本体,这就是不错乱的识,因此叫做自证现量,自证现量的法相就是这样的。
辛二,遣诤;
辩论的时候,有些人是这样说的;如果这样,那自证就不依靠其他的对境了,就不依靠其他的因缘了,应该成了自然产生。这样的话,自证和自生就是一个意思了。对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说,自生和自证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只不过你们自己没有分清楚而已。
自生前所未有生,自证唯遮无情法,
所谓自生,就是前所未有的一个事物重新产生。但是这里,我们所承认的自证的法相绝对不可能是这样的。这里的自证,它没有分开能证所证。在自证方面不能这样分开,因为它是自明自知的本体,就像水晶球,虽然没有能亮所亮的本体,但自己的本体就是照亮性的,明亮性的。像眼根现量那样,有所了解的对境色法和能了知的眼识,境和有境两者分开;自证没有这样的情况,只不过自己的本体自明自知而已。所以自证唯一遮除无情法。
是故自证及自生,无有相同之时机。
因此,自证和自生两者没有相同的时机。所谓自生,前所未有的东西自然而然产生都可以叫自生。但我们这里的自证并不是这样的,完全都是安立在心识上,这也是内观的一种心识,并不是从外观了知对境方面来安立的,因此没有这种过失。
庚四(瑜伽现量)分三;一,认识自性;二,成量之理;三,能立之量。
辛一(认识自性)分三;一,法相;二,分类;三,内容。
壬一,法相;
法相当中也分破对方的观点和建立自己的宗派两种。当然分也可以,不分也可以。
分开安立法相妄。
因明前派的观点也跟前面的现量一样,他们将瑜伽现量分为瑜伽现量和瑜伽现量之量,但这完全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原因,我们前面根现量的时候已经遮破了。他们安立法相的时候也说,前所未了知的意义以断除增益的方式来了知等,他们是这样来安立的。但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现量不可能断除增益,再加上这样的分析方法在阿阇黎的论典中没有提出过,等等,以这种理证来进行遮破。
那么真正的瑜伽现量的法相是什么呢是这样的;
修生无误真现量,所有迷乱似现量。
所谓瑜伽现量的法相,是依靠不共的等持和修行所产生的无误了知对境的一种现量,这叫做瑜伽现量。根现量和意识现量并不是依靠修行和等持而产生的,而瑜伽现量完全是依靠修行的力量而产生的,它能无误地了解对境,是这样一种真正的现量。
瑜伽师为了断除自相续的贪心而修白骨观,最后看见白骨的城市,白骨的大山等,有人认为这也是一种瑜伽现量。但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学习《入中论》的时候也说了,不净观是颠倒的有境,颠倒的心识。在这里,从自己相续生起明分的角度来讲,虽然它能起到对治贪心的作用,但是外境中并不存在真实的白骨,所以它只能属于相似现量,并不是真正的现量。不净观的显现(白骨等)不符合对境,以此原因,它不是真正的现量,可以这样来理解。
壬二,分类;
三种圣者三现量,有学无学分为五,
彼等有现及无现,各有二类共十种。
瑜伽现量的分类有多少种呢一般来讲,瑜伽现量只有圣者的果位才可以安立。但在印度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比如律天法师,他认为从加行道世间第一胜法位开始安立瑜伽现量,也有这样的说法。但一般来讲,大乘一地菩萨以上的见解全部属于瑜伽现量;按照小乘,见道以上的见解全部属于瑜伽现量。见道以上可以说是瑜伽现理的界限。《现观庄严论》里面,每一个现观都分一些地的界限。凡夫人有没有瑜伽现量呢不能说存在,因为瑜伽现量是真正无误了知对境的一种不共现量。
从人的身份来分,瑜伽现量有声闻,缘觉,大乘菩萨三种圣者的三种现量;声闻的瑜伽现量,缘觉的瑜伽现量,菩萨的瑜伽现量。大乘里面,佛和菩萨的瑜伽现量都包括在菩萨的瑜伽现量中。
瑜伽现量也可以分有学和无学,总共有五种。他这里,缘觉没有分有学无学,缘觉全部是无学果。大多数论师认为,缘觉没有有学道;而荣素班智达等个别论师认为,缘觉有有学道,我们在这里不分析。所以,声闻有有学的瑜伽现量和无学的瑜伽现量,大乘菩萨也有有学一到十地的瑜伽现量和无学佛地的瑜伽现量,缘觉没有有学瑜伽现量,只有无学瑜伽现量,总共有五种。
"彼等有现及无现,"刚才有五种瑜伽现量,其实它们也可分为;入定时候的无现瑜伽现量和出定时候的有现瑜伽现量两种。入定的时候,他们安住在空性和无我的境界中,那个时候任何显现和执著都没有,这种现象叫做无现瑜伽现量,每一位圣者都具有。出定的时候,通过他们的神通力,能照见一千世界,三千世界等,也能照见整个万物的实相(微尘等),我们在《俱舍论》等相关论典里面也学过,这些是有现瑜伽现量。"各有二类共十种。"对三种圣者的三种现量从有学无学来分,有五种瑜伽现量;每一瑜伽现量再分入定和出定,总共有十种瑜伽现量。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