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上士道 四摄法

  • 作者: 宗喀巴大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190
  • 分享到:

巳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分五:一、四摄自性 二、立四之理由 三、四摄之作业 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五、略为解说

第二,四摄成熟他相续分五:一、四摄自性;二、立四之理由;三、四摄之作业;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五、略为解说。

学习四摄法成熟他相续分五:一、四摄各自的体性;二、安立摄受众生的方便为四种的理由;三、四摄每一摄的作用;四、菩萨摄受眷属必须依靠四摄法;五、稍微展开来解说四摄。

午一、四摄自性

今初。

布施如前六度时说;爱语者,谓于所化机开示诸度;利行者,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同事者,谓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与他同学。

布施的自性:如前所说,是善舍思以及由此发起的种种身语之业。

爱语的自性:对所化开示六度,即为所化如实开示六度的内涵。

利行的自性:让所化按照所教法义如实发起修行,或者让他真实纳受。

同事的自性:教导所化所修之法,自己也应修习,和他一起修学。

如《庄严经论》云:“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如《庄严经论》说:布施摄的自性如前布施度所说;为有情如实开示六度;劝导有情学修六度,并将他安置在六度的修行中;教导有情修学六度时,自己也随顺他一起修持。以上“开示”、“劝学”、“随转”依次是爱语、利行、同事的自性。

此处,布施摄是指三种布施中的财布施,而且是意乐、实物两种财施中的实物施。为了让所化成为法器,对他布施所需财物,是布施摄。

爱语摄,即为所化讲解法义,帮助他断除疑惑、引生信解的发心及所说的语言。

利行摄,即见所化对法义已生信解,为了进一步引导他实修,而为他说法的动机和语言。换言之,菩萨为了让所化将闻思的法义落实于修行中,成就修行的精要,而进一步引导他实际趣入修行的发心和语言。

同事摄,即菩萨见所化已初步趣入修行,为了护持他的修行,令其不退、稳固乃至圆满,自己也同修此法。

总之,培养弟子令其相续逐渐成熟的方法,就是四摄。

我们既然已发心利他,就一定要学好四摄法。如果连摄受众生的方法和步骤都不清楚,又怎么能真正成熟众生的相续?一般人都认为四摄法很简单,而往往轻视。其实,这是从发菩提心开始,乃至尽未来际都要切实奉行的大法。

菩萨摄受弟子之后,要真正负起责任,将众生安立于佛果不是口中说说便罢,而须实地履行誓言。就像一名良医,要真正帮助瘫患的病人站起来,让他能一步步地行走。

午二、立四之理由

第二,立四之理由。

何故定为四摄耶?

摄受有情的方法,为何一定是四种呢?

答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先使欢喜,此必先须施以资财,饶益其身。

答:要摄受眷属让他修习善行,首先必须让他生起欢喜心,这又必须先布施财物饶益他的身体。

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令知云何应修。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无倒受持法义。

他生起欢喜心之后,要让他趣入修道时,首先必须让他了解应如何修学。这又需要由爱语宣说正法,遣除他的无知和疑惑,使他无颠倒地受持法义。

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

他明白如何修之后,再由利行让他实修善行。

若自不修而为他说应取应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难:且不自修,何为教他,汝今尚须为他所教。

如果自己不修,而对他说哪些应取、哪些应舍,他不仅不会信受,反而将驳斥说:你自己尚且不修,为什么教别人,你现在还需要别人教!

若自实行,他便信受,谓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利益安乐我等。先未修者能新修行,已修行者坚固不退,故须同事。

如果自己实行,他就会信受,而认为:教导我们所修的善法,他自己也在修,可见修习此善,一定能利益安乐我们。他被感动之后,先前没有修的善法能够开始修行,已经修的善法也能坚固不退。因此,最后必须以同事摄受他。

如云72:“能利他方便,令取令修行,如是令随转,四摄事应知。”

颂中三个“令”,是指菩萨修后三摄,分别能让所化成办“受取法义”、“实修六度”、“随法而转”等利益。

如《大乘庄严经论》说:布施是能利益所化的方法,即菩萨依靠布施为众生解除饥寒等苦,而利益其身;爱语是能让所化无倒受取法义的方便,即由爱语遣除他对波罗蜜多法相的无知、邪知和疑惑;利行是能让所化实修波罗蜜多的方便;同事是能让所化随法而转的方便,即菩萨以身作则,带动所化随法而转,如果菩萨亲自修行此法,所化也会随学效仿。应知摄受有情为眷属之后,成熟其相续的方法,唯一是四摄。

小结:

摄受有情的方便不必更多,少了也不够,四摄的数量决定。理由是:应对所化成办的利益决定是四种,能成办利益的方便也决定是四种。

首先,应使所化成为法器,可行的方法唯一是布施财物,利益他的身体,让他生起欢喜心。

其次,应使所化信解法义,可行的方法唯一是以爱语断除他的无知、邪知和疑惑,使其生起定解。

再次,应使所化趣入实修,可行的方法唯一是以利行让他的心转入实修。

最后,应使所化的修行不退、稳固乃至究竟,可行的方法唯一是同事。

因此,成熟他相续的方法,唯一是四种摄法。

午三、四摄之作业

第三,四摄之作业。

以此四摄于所化机何所作耶?

问:以这四种摄法能对所化起到哪些作用?

回答:

谓由布施故,令成闻法之器,以于法师生欢喜故;由爱语故,能令信解所说之法,以于法义令正了解、断疑惑故;由利行故,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长时修行。

由布施的缘故,能使有情成为闻法的法器,因为对法师生起欢喜心的缘故。

由爱语的缘故,能使有情信解自己所说之法,因为让他对法义正确了解、断除疑惑的缘故。

由利行的缘故,能使有情按照所教的内容修行。

由同事的缘故,能使有情趣入修行之后不退转,长期坚持修行。

如云:“由初为法器,第二令胜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净修。”

如《大乘庄严经论》说:以第一布施摄能使有情成为法器(有情接受菩萨布施恩惠之后,自然会对菩萨生欢喜心,而堪为闻法的法器);以第二爱语摄能使有情对波罗蜜多和其它正法生起胜解;以第三利行摄能使所化修持波罗蜜多;以第四同事摄能使所化反复修持波罗蜜多,从而清净一切垢染。

小结:

首先,对所化布施财物,以此缘起能使他生起欢喜心,而乐于听受你的教导,并且依言行持,由此成为堪能接受教化的法器。其次,以爱语能遣除他的障碍,断除他对法义的无知、邪知或疑惑,使其信解所说之法。再次,以利行能让他一心串习闻思所引生的定解,将他从不善业中拔出,而修持善法。最后,自己以身作则,安住修道,让他随学自己修持,因此以同事能促使所化修行不退转,直至究竟。

午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第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贤善方便,故摄徒众,应须依此。

佛在《宝积经》、《妙臂请问经》等经中,宣说四摄法是成办一切有情义利的善妙方便,因此摄受弟子务必要依靠四摄法。

即:要让所化堪为法器,应依财布施;要让所化对自己所讲之法生起信解,应依爱语;要让所化将闻思所生之定解转为实修的加行,真正对法义加工用行,应依利行;要让所化修行之后不退转并且达到究竟,应依同事。因此,摄受眷属必须依靠四摄。

末法时代有一些颠倒现象,比如,有些人摄受弟子,需要弟子供养、赞叹、做“利行”和“同事”。这是倒行逆施,将菩萨道变成了谋取名利、恭敬、承事的世间八法。虽然身为弟子理应这样做,但作为师长也应检查自己摄受弟子的动机和行为是否如法。

如云:“诸摄眷属者,当善依此理,能办一切义,赞为妙方便。”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想摄受眷属的菩萨们应当切实依止四摄法,由此能成办一切有情的义利,这是诸佛赞叹的善妙方便。

午五、略为解说分六:一、广说四摄中后三者体性 二、四摄事摄为二事 三、四摄是利他唯一之道 四、六度四摄是成就二利的总纲 五、根本后得位时如何行持 六、难行串习极重要故,教诫对此精勤

第五,略为解说。

未一、广说四摄中后三者体性分三:一、爱语 二、利行 三、同事

申一、爱语

爱语有二:一、随世仪轨73语,谓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慰问诸界为调适等,随世仪轨慰悦有情。

爱语有两方面。第一,随顺世间规范的语言,即远离皱眉等不悦的表情,舒展容颜,双目平视,首先含笑,慰问身体是否安康等,随顺世俗礼仪,和蔼可亲地慰问有情。

二、随正法教语,谓为利益安乐有情,依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宣说正法。

第二,随顺正法的教言,即为了利益安乐有情,依靠能引发信、戒、闻、施、慧等的功德而宣说正法。

以下再说三种难行的爱语。

又于能杀害怨敌之家,无秽浊心说利益语;于极钝根心无疑虑,誓受疲劳,为说法语,令摄善法;于其谄诈欺二师等,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恚恼心说利益语,于此难行爱语,亦当修学。

“疑虑”:比如,心想“对他说法有没有效果呢?有必要教这种愚人吗?”诸如此类疑虑的心理。

对杀害自己的怨敌之家,以无染污心对他宣说有利益的语言;对根机非常愚钝的众生,内心没有疑虑,决心承受劳累而为他说法,使他摄取善法;对谄诈欺诳堪布、阿阇黎等的邪行有情,没有嗔恚心对他宣说有利益的语言。对这些难行的爱语,也应修学。

又于相续未熟、欲断诸盖74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谓施及戒。

对于相续尚未成熟而想断除诸盖、趣向善趣的人,为他讲解最初所应行持的法——布施和持戒。

又于已离盖,相续成熟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法。

对于已离五盖、相续成熟、内心调柔贤善的人,为他讲解增进四圣谛的法。

又在家、出家多放逸者,为令安住不放逸行,无倒谏诲。

对于在家或出家多行放逸之人,为了让他安住不放逸行,而无颠倒地直言规劝与教诲。

又疑惑者,为断疑故,为说正法论议抉择。

对于有疑惑的人,为了断除他的疑惑,而为其宣说正法论议抉择。

是为一切门爱语。

以上是所有种类的爱语。

申二、利行

利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脱。

利行略说有两种:一、未成熟的人,能让他成熟;二、已成熟的人,能让他解脱。

又分三种。

又可分为三种:于现法利劝导利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

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谓劝令如法招集守护增长财位。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获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在家出家,趣向世间出世离欲,由此现法能令获得身心轻安,于后法中或生净天或般涅槃。

一、于现法利(今生利益)劝导利行,即劝导有情让他如法地积累、守护、增长财富。

二、于后法利(来世利益)劝导利行,即劝导有情舍弃财位清净出家,依靠乞讨存活,由此决定获得后世的安乐,不必求取今生的安乐。

三、于现法、后法利(今生和来世的利益)劝导利行,即劝导在家和出家人趣向世间和出世间的离欲,由此能让他今生获得身心轻安,来世受生清净天趣或者证得涅槃。

又应修行难行利行:一、于往昔未种善根者,难令行善;二、现有广大圆满财位者,难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处故;三、诸已串习外道见者,难行利行,由憎圣教,愚痴邪执不解理故。

菩萨又应修行三种难行的利行:

一、往昔未曾种下善根的人,很难让他行善。

二、现在财富、权位广大圆满的人,很难对他作利行,因为他安住大放逸处的缘故。

三、已串习外道见的人,很难对他行持利行,因为他憎恨圣教、愚痴邪执而不能理解正理的缘故。

又应修行渐次利行,谓于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浅教授;若成中慧,转中教授;成广大慧,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

又应修行渐次性的利行,即:对于智慧低劣者,先让他修行粗浅的教授;若智慧已转为中等,则进一步转入中等的教授;若智慧已成广大,就为他宣说甚深法要,转入幽微的教授教诫。

申三、同事

同事者,谓于何义劝他安住,即于此义自当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随作何事,先应缘于有情义利,定不应离利他意乐,然其加行,则先自调伏。

所谓同事,即菩萨劝导他人安住何种所修,自己就应对此所修平等或增上地安住。像这样,不论做什么事,虽然首先都要缘有情的利益,内心不能远离利他的意乐,但在实际行持时,必须首先调伏自己。

如《无边功德赞》云:“有未自调伏,虽说正理教,违自语而行,不能调伏他。尊知此义故,心念诸众生,自未调伏时,暂勤自调伏。”

如《无边功德赞》说:没有调伏自己的人,虽然宣说真实的正理和圣教,但由于自己的行为与所说相违,故而不能调伏他人。世尊深知此理,所以内心忆念利益众生,在自心尚未调伏的阶段,暂时先精勤地调伏自心。

《广大游戏经》中说:自己尚未解脱,不能令他人解脱,如同盲人不能为他人指示道路。自己若已解脱,则能救度他人,如具眼者能引导他人上路。

未二、四摄事摄为二事

又四摄事可摄为二,谓以财摄及以法摄。财施为初,余三属法,法为所缘、正行、清净之法,

四摄事可以归摄为二摄,即以财摄和以法摄。财布施是以财物摄受,爱语、利行、同事则属于以法摄受,法是所缘之法、正行之法和清净之法。

爱语配所缘之法,利行配正行之法,同事配清净之法。能让所化缘三藏十二部,通过闻思断除疑惑、产生信解,是爱语。能让所化一心串习闻思所引的定解,是利行。能让所化修行辗转增长,清净一切垢染,是同事。

如云:“由财及以法,谓所缘法等,由此二摄门,说为四摄事。”

如《大乘庄严经论》说:四摄法归纳为以财摄受和以法摄受两种,以法摄受又有所缘之法、正行之法、清净之法三种(所缘之法是六波罗蜜多等法,以爱语宣说;正行之法是以利行修持;清净之法,即以同事方式能净除六度的违品——悭吝等垢染)。由此财摄和法摄两方面,承许为四摄事。

未三、四摄是利他唯一之道

菩萨利他的方便除了四摄之外,再没有其它道可行。

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萨利他方便,故是共道。

此四摄法是三世一切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所以是一切菩萨所共行的大道。

如云:“已摄及当摄,现摄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诸佛菩萨往昔已作、未来将作、现在正作的摄受,都是以四摄法而摄受有情,因此,四摄法是成熟有情唯一的妙道。

未四、六度四摄是成就二利的总纲

又菩萨行总有无边,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摄,以诸菩萨惟二所作:一、自内成熟成佛资粮,二、为成熟他有情相续,六度四摄即能成办此二事故。

菩萨行总的来说,有无量无边,然而其总纲即是六度四摄,因为菩萨只有两种所作,一是在自相续中成熟成佛的资粮,二是成熟其他有情的相续,而六度四摄正是能成办此二事的方便。

如《菩萨地》云:“由诸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如《菩萨地》所说:由诸波罗蜜多能成熟自相续的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一切有情。当知以六度和四摄概略宣说了菩萨的一切善法作业。

故于此中略说彼二。若欲广知,应于《菩萨地》中寻求。

因此,在此处上士道的道次第中,大略宣说了这二者。如果想要广泛地了解,应当在《菩萨地》中寻求。

在《菩萨地》中,对六度四摄讲解得非常全面细致,若能深入学习一定会得到具体深刻的认识。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广大道的此宗极为善妙应理,应知在唯识名言理论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广大道轨。因此,圣者无著所创立的广大道,为一切大乘所需之关要。”

未五、根本后得位时如何行持

又此根本、后得时,应如何行者,如尊者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

在入定和出定时,应如何行持呢?如阿底峡尊者所说:六波罗蜜多等菩萨的广大行,由入定和出定的瑜伽,坚持修习资粮道。

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

这是说,初发业菩萨受取菩萨戒、安住资粮道时,不论根本位或后得位,都不外乎修习六度。因此,六度中有些是根本定时所修,有些是后得时所修。

具体是:

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精进俱通根本、后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时修。

静虑自性的奢摩他和般若度自性的毗钵舍那这两者中的一部分,是在根本定时所修。前三度和静虑、般若中的一部分,是在后得时所修。精进则通于根本定和后得位。安忍中的一分“定思深法”,是在入定时修。

入定位修法:缘空性止观安住(无生法忍)。

出定位修法:缘世俗法的事相而修习。比如,思惟业果或无常之相,或者心缘欲施舍之相、护持戒律之相、安然忍受怨害之相、四摄之相等而修习。

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时,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

前五句是说出定位的修行,后三句是说入定位的修行。

如阿底峡尊者所说:从根本定中起定时,遍观一切法,观修幻化等八喻,能净除出定时的分别念,应当着重修学方便(出定时应修两方面:一、着重学习方便,二、净除杂念);安住根本定时,应当恒时修习止观平等。

未六、难行串习极重要故,教诫对此精勤

若由未习如是希有难行诸行,闻时忧恼,应念菩萨于最初时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愿境渐次修习,久习之后,不待功用能任运转,故其串习极为切要。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即便弃舍全不修心,是极稽留75清净之道。

如果由于未曾串习上述稀有难行的广大行,而在听闻时内心忧恼,这时应想:菩萨最初也未能行持,但他知道先将它作为发愿目标而渐次地修习,经过长久串习之后,就能不需勤作任运而转,因此对难行串习极为切要。如果见到目前不能实行,就放弃而完全不修心,则会严重拖延清净道的进程。

如《无边功德赞》76云:“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然尊习其行,时至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

如《无边功德赞》说:何种难行之法让有情听闻之后,心生惊怖,世尊您于此法,也曾久久未能实行,但世尊您并未因此而放弃,仍然锲而不舍地串习,一旦串习到量,就能无勤任运地随转。因此,只要坚持串习,就能令先前没有的功德产生,已有的功德增长;若不串习,则功德难以生起和增长。

故受菩萨律仪者,定无方便不学诸行。未如仪轨受行心者,亦当励力修欲学心。若于诸行勇乐修学,次受律仪极为坚固,故应勤学。

因此,受了菩萨戒的人,决定没有任何方便可以不必修学菩萨行。还未按仪轨受取行心律仪的人,也应努力修欲学之心,培养自己修学菩萨行的欲乐。若能对菩萨行勇悍欢喜修学,再受律仪就极为坚固,因此应当勤修欲学之心。

上士道次第中,已说净修愿心及学菩萨总行道之次第。

以上宣说了上士道净修愿心和修学总的菩萨行的道次第。

以下引《摄颂》总结,并祈祷加持自己能一一修学。

一、净修愿心

为令发心长不退,念其胜利日六修,

断四黑法依白法,如理勤行求加持。

祈求加持我,为使发心增长不退,而能忆念发菩提心的利益、每日六次修习发心,断除四黑法、行持四白法,如是如理精进行持。

修学“今生不退发心之因”,是忆念发心的利益及每日六次修习发心。修学“来世不离发心之因”,是断除四黑法、行持四白法。

成就利他发弘誓,为速圆满此誓愿,

进受大戒起大行,勤勇修学求加持。

祈求加持我,发起成就利他的弘大誓愿,为了速疾圆满这一誓愿,在受愿心之后,进而受取菩萨大戒,发起菩萨大行,勇猛精进地修学。

二、修学菩萨总行道——六度四摄

身命资具三世善,各随所愿施有情,

从心变现以布施,舍心增广求加持。

祈求加持我,能将身命、资具和三世善根,随其所愿无余奉献给有情,从内心变现而布施,让自己的舍心增长广大。

布施的根本是舍心,舍心修至究竟即是布施度圆满,因此祈求加持自己的舍心增长广大。

别解脱等诸律仪,舍命不犯众恶行,

若遮若性微细罪,羞耻防护求加持。

祈求加持我,对所受别解脱、摄善法或饶益有情等律仪,纵然失去生命也不造犯戒的恶行,不论遮罪或性罪,连微细的罪业也以羞耻心谨慎防护。

人及非人四大种,所作损恼多相逼,

断除嗔恚不与较,观业忍受求加持。

祈求加持我,当人类、非人以及四大种所作的损恼逼迫我的身心时,能够断除嗔恚而不与之计较,观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恶业的果报,而安然忍受。

既为利他求菩提,无量艰辛经劫海,

于诸难行无怯倦,著精进铠求加持。

祈求加持我,既然已立誓为利有情而求证菩提,即使要备受无量艰辛、历经如海劫数,也能对一切难行没有丝毫怯弱、疲厌,而勇披精进铠甲。

念知坚固除沉掉,心缘一境生轻安,

身心于善有堪能,随意得止求加持。

祈求加持我,正念、正知坚固,遣除沉没和掉举,心专注一境而引生轻安,身心堪能行持善法,随意成就寂止。

以分别智观法性,即由观力引轻安,

复从轻安发深观,愿生此慧求加持。

祈求加持我,以分别妙慧观察法性,由观力引发轻安,又从轻安发起深观,愿我生起深观的智慧。

由施摄众成眷属,说如法语示利行,

以身作则现同事,四摄利他求加持。

祈求加持我,由布施摄受众生成为眷属,然后为他宣说开示六度的法语,开示能将他安置于实修中的利行,并且以身作则示现同事,愿我能以四摄法利益众生。

以上对于三世诸佛智慧总集、文殊菩萨的化身——宗喀巴大师的旷世巨典——《菩提道次第广论》止观之前的内容,稍作浅释。由于本人(益西彭措)对道次第未能真修实证,学识浅陋,故此次讲解多是参考、引述多种藏汉经论及本论的注解、讲记等,各种书名恕不一一列举。

正如本论最初所说,这部源于阿底峡尊者的教授,总摄了一切佛语扼要,遍摄了龙猛和无著二大车轨,是去往一切种智佛地胜士夫的修持法则,圆具三种士夫的修持次第,依照菩提道次第之门,引导善缘者趣向佛地。

对于如此完整、珍贵的道次第,期望学人由闻而思,由思而修。此次讲解只是抛砖引玉,更重要的是深入原典,依道次第实修,这才不辜负宗大师造论垂教的一番慈悲。

最后,讲闻的善根回向一切显密佛法永久住世、法界众生离苦得乐,特别回向道次第的教法弘扬兴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