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二、大乘道上师的十种德相

  • 作者: 兰仁巴著多识仁波且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84
  • 分享到:
二、大乘道上师的十种德相
弥勒在《经庄严论》中对大乘师的德相做了如下的界定:
「善师须具戒定慧,德胜勤奋学问广,具有正见善解说,富有慈悲有耐性。」在菩提道次中讲的《经庄严论》中的这十条。现简介如下:
1、具足戒性——戒的本意是「调伏」,即调优粗野的身心,使之变得和顺、使一切行为符合弃恶扬善,自利利众的三乘道德标准;
2、具足定性——定是心离外境五欲,守持心地清净,是消除散乱混浊,心神凝聚沉静,显现正见的内心境界相;
3、具足慧性—一慧指智能,有分别思维活动的称智,无分别思维活动的称意,后者是定中智慧,是见道以上的智能,常人无法得对。所以,这里提出的作为上师条件的意德,是指一般的分辨是非善恶的智能、知识、理论素质等等;
4、具有广深的学问—一做为一个大乘教法合格的上师,「五明」、「十学」都应掌握,但最主要的是要精通三藏教义。如讲菩提道次的上师而论,《菩提道次》是三藏教义的总纲。如果在整体上不掌握三藏教义,很难讲深讲透这部大法。佛教中的每一部经典都是佛教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掌握佛教总体精神和教理大原则,就经说经,从文字表面上理解就会犯误解曲解的错误,从此可知讲经上师具备广深学问的重要性;
5、具有正见——正见就指缘起性空正见,二无我正见。正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经中说:「戒行比生命重要,正见比戒行更重要。」没有正见就不可能有正信,正思维、正修持。一个没有正见,甚至充满邪见的人怎能做上师?怎么会指引弟子入正道?所以,为人师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正见。正见分概念性和直觉性两种。后一种是见性真智的观察境界,见道位以下无此种正见。上师条件中的正见是指概念性的理论性的正见,无此正见不但讲不好「止观」一类的高深佛法,就连轮回报应之类的基础法也无法讲深讲透。
6、德才优胜—一上师的德性、学问、才能一定要高于所教弟子。《亲友集经》中说:「拜低劣者自堕落,拜相同者无进步,拜胜己者有长进,应拜优胜者为师。」元朝皇帝曾问八思巴;「你与你的叔叔班智达相比,谁的学问高?」八思巴答道;「我叔叔学如大海,我从大海中只舀一瓶。」像大海一样学问不是人人可以学到的,但学问见识必须高于所教对象是做上师的起码条件。
7、勤奋—一上师德相勤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做上师的人必须首先自己要戒骄戒燥,谦虚对待学问,经常努力学习,勤奋修练,不断地提高自己,一是指上师要勤于教导,勤于事业,以勤奋精进的精神教育弟子。
8、善于解说—一即是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规则,能够把所讲的理论知识,全面、准确、有条不紊地解说清楚。
9、具有慈悲心——一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学佛的人,人人都不可缺少。尤其是传法的上师若无慈悲心,就会贪心滋长,做出贪财卖法,败坏佛门清名的种种丑事。若无慈悲心,那些社会上的穷苦信众就没有学法的机会。佛门讲「法施」,戒禁卖法,卖法的罪过比杀人抢劫还重,没有慈悲心,就会把「法施」变成「法市」。本来是抑制贪欲的佛法,就会被搞成助长贪欲的魔法。如此看来,为上师者清除贪心,发扬真正的慈悲心多么重要。
10、具有耐性—一众弟子智力根器、思想素质、爱好习性各不相同,不但要善于因材施教,而且还应该具备那种百问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教育低劣质弟子的耐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