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道次引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谓应念云:我身无实,如蕉如沫,众病巢穴,老等众苦所出生处,应以上士所有现行度诸昼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即应思惟:我这个有漏身毫无实义,犹如芭蕉泡沫一般,对这个众病的巢穴、老等众苦的出生处,唯一应以上士的修行度过日日夜夜,让此身不空耗而趣入大乘道。
癸三、答辩
若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下中耶?
有人反问:既然要以暇满人身日夜修习上士道,那么理应首先从上士道开始引导,为何却让学人修习共下与共中二道呢?
以下破斥:
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此中道理后当宣说。
因为修习这二种共道,正是发起上士道的前行。也就是说,为了尽快趣入上士道的修行,所以首先必须励力修持能引发上士道的前行——共下、共中二道,其中的道理后文将会具体宣说。
以上显示了由三士道引导的涵义,即以下士道和中士道作为发起上士道的前行,由此趣入上士道,因此唯一是以上士道作为归趣。
以下解释必须按三士道依次引导的根据。
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 二、所为义
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二、所为义。
今初
首先说明以三士道依次引导的根据,然后再讲如此引导的必要性。
癸一、正明因相分三:一、入波罗蜜多道次第引导之因相 二、入密乘次第引导之因相 三、建立菩提道体系的依据
子一、入波罗蜜多道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三:一、为入大乘而需共下、共中二道之理 二、上士道之正行 三、三士道可摄于三学、二种资粮之中
丑一、为入大乘而需共下、共中二道之理分二:一、入大乘之门乃菩提心 二、真实发心需要共下、共中二道
由三士道依次引导的根据:能趣入大乘之门乃菩提心,而要发起菩提心又需要以三士道次第引导的缘故。
寅一、入大乘之门乃菩提心
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谓即发心于胜菩提。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论》云:“若发大心刹那顷,系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谓即获得佛子之名或菩萨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数;若退此心,亦从大乘还退出故。
能够趣入大乘的门,就是对殊胜菩提果发心求证。因为,如果在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那就像《入行论》中所说:“如果相续中发起了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则在刹那之间,系缚于生死牢狱中的苦恼众生,也应称为佛子菩萨。”这是说,一旦发心之后,获得佛子或菩萨的名称,此身便已入大乘的行列。相反,若退失菩提心,也就是从大乘道中退出。
因此,相续中生起无伪世俗菩提心的当下,就已属于大乘菩萨,已经进入大乘资粮道,称为世俗菩萨。如果退失菩提心,则是退出大乘之门。论中由正、反两个方面,成立“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寅二、真实发心需要共下、共中二道分六:一、发心之方便 二、发心的胜利 三、对胜利发起欲得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四、真实修习发心时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五、菩提心仪轨的集净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六、教诫须爱惜下、中士法类为发心支分之理
卯一、发心之方便
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然发此心,须先修习发心胜利,令于胜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广,及须归依、七支愿行,是能开示菩萨道次最胜教典《集学论》及《入行论》中所说。
由于菩提心是能入大乘之门,所以,想要趣入大乘的人,必须依靠很多方便努力让菩提心真实生起。但是要发起菩提心,首先必须修习发心的利益,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对菩提心的利益增长勇悍心,而且还要修皈依和七支供。这些都是出自能开示菩萨道次第的最殊胜教典——《集学论》和《入行论》中所说的内容。
譬如,《入行论》前三品宣说发心的方便。其中,第一品宣说发心的利益,先以利勾牵,使学人对菩提心发起欲乐;第二、三品宣说皈依和七支供,引导学人积资净障,成办发心的顺缘,遣除违缘。
以上已明确发心的方便,就是修习发心的胜利、皈依和七支供。下文进一步说明发心的利益。
卯二、发心的胜利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诸现前及毕竟胜利。
如是《入行论》等教典中所说的发心胜利,略分有二种,即各种暂时的胜利和究竟的胜利。
初中复二,谓不堕恶趣及生善趣。若发此心能净宿造众多恶趣之因,能断当来相续积集。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长广大,诸新作者,亦由此心为等起故,无穷尽际。
暂时的胜利当中又分两个方面,即不堕恶趣以及转生善趣。
不堕恶趣方面:如果发起菩提心,便能清净过去造下的许多恶趣之因,并且能够断除未来罪业的相续和积集。就像《入行论》所说:“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转生善趣方面:以前已作的各种善趣因,由菩提心摄持的缘故,善根将会增长广大;新作的各种善趣因,也由菩提心作为等起的缘故,而变成无穷无尽。《入行论》说:“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毕竟利义者,谓诸解脱及一切种智,亦依此心易于成办。
发心的究竟利义,就是依靠菩提心容易成就三乘解脱和一切种智。
以上发心的利益,归纳起来就是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这两种利义。
卯三、对胜利发起欲得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若于现时、毕竟胜利,先无真实欲得乐故,虽作是言“此诸胜利从发心生,故应励力发起此心”,亦唯空言。观自相续,极明易了。
如果对暂时和究竟的胜利,首先并没有真正想要获得的意乐,即便口中说“这些胜利都是从发菩提心产生,所以应当努力发起此心”,也只是空话而已,如果反观自己的相续,就很容易明白。
此段是从反面说明,若对发心的利益并没有真实的欲乐,所谓“应当努力发心”也只是空话罢了。因此,若要趣入修习发心,首先必须对发心的利益生起真实欲乐。然而这种欲乐,如何才能生起呢?论中进一步说明。
若于增上生及决定胜二种胜利发欲得者,故须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乐。
因此,若要对增上生和决定胜这二种胜利发起希求心,首先必须修习共中士和共下士的所有意乐,即:必须观察恶趣的过患和善趣的安乐,从而发起对增上生的欲乐;又必须观察轮回的过患和解脱的利益,从而发起对决定胜的欲求。此二者分别为共下士与共中士的意乐,而能够引生这两种意乐的因,就是共下士与共中士二道的观察修。
综合上面这两段,我们便能理解修习发心的胜利必须依靠共中、共下二道的根据。如果首先好好修习共下士和共中士的意乐,由此发起对增上生与决定胜的真实欲求,然后再修习发心的胜利,即可引发趣入菩提心的强烈意乐,从而趣入菩提心的修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