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道次引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
“中士夫”,就是发起厌患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为了追求自己的利义,而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由此趣入解脱方便之道——戒定慧三学,因此称为“中士夫”。
这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中士的体相。
动机:“发起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即从动机上简别下士和上士。“发起厌患一切诸有”,是简别耽著三有的下士;“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是简别以大悲利他而不舍三有的上士。
行持:“趣入解脱方便之道”,是简别趣入非解脱方便的非道。“解脱方便之道”是指戒定慧三学。
《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道炬论》说:以背弃三有的安乐、遮止恶业为自性,唯一寻求自己涅槃寂静的补特伽罗,称为中士夫。
下面以四谛来对应分析此颂:
“诸有乐”是指苦谛,三有轮回中的安乐其自性唯一是苦的缘故。
“恶业”是指集谛,一切三有的痛苦都是以有漏恶业所集起的,所以恶业是集。
“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是指道谛,因为舍弃三有的安乐、遮止恶业就是道的自性。
“自静”是指灭谛,一切三有的苦因、苦果全部寂灭,故称为自静。
就是否入道而言,中士可分成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刚刚通达细无常的中士,即未入道之中士;生起无伪出离心的中士,即已入道的中士。后者又有凡圣二种: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中士,为凡夫中士;已入圣流的二十种僧,是圣者中士。
中士又有唯中士和共中士二种。就本论来说,尤其需要分清唯中士和共中士的差别,即:前者是以中士道为究竟,也就是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故名“唯中士”;后者是以中士道为前行,也就是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故名“共中士”。
中士的界限,是从通达细无常开始,到产生增上意乐之前。
子二、成办一切种智的至言摄入上士道
如觉沃 [1] 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 [2] 说依,密咒度彼岸 [3] ,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 [4] 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
《摄行炬论》的这一颂是立誓句。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摄行炬论》中说:“因为上师佛宣说依靠密咒大乘和显教大乘能够成办大菩提,所以这里即将阐述这些法义。”依照阿底峡尊者所说,修习一切种智的方便有二种,就是密咒大乘和显教大乘。这两类佛语,都归摄在上士道的法类当中。
譬如:密教的《时轮金刚》、《大幻化网》等续部以及《明灯论》、《五次第论》等论典,显教的《华严经》、《般若经》等经典以及《大乘庄严经论》、《中论》、《入行论》等论典,这些至言全都归摄在上士道的法类当中。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上士夫”,即由大悲自在而转,为了遣除有情一切痛苦的缘故,希求得到佛果而修习六度和生圆次第等,因此称为“上士夫”。
这也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上士的体相。
动机:“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即最初由大悲心的推动,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发起希求成佛的菩提心。这个动机的根源就是大悲心。
行持:“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即修习显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
《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道炬论》说:由于了达自身的痛苦,而想要真正遣除其他众生的一切痛苦,这类人就是上士夫。
由于深刻体认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远离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对一切有情的苦难感同身受,而以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即为上士。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上士所修菩提道的方便,就是显教大乘和密咒大乘,下文将会具体宣说。
上士的分类和界限:
上士有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类:刚刚苏醒大乘种性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已生起无伪世俗菩提心的士夫,是已入道的上士。后者又有凡圣二类: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上士,为凡夫上士;见道与修道的上士,为圣者上士。
上士的界限,从“产生增上意乐”开始,直到成佛之间。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理解“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的道理”。三士道中无余含摄佛陀的一切教法,而此三士道也就是本论要依次引导学人趣入的菩提道。
以下说明三士名称出自《摄抉择分》与《俱舍论自释》等。
壬三、三士名称的出处
三士之名,《摄抉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侓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非律仪”即非内道以出离心所摄持的别解脱律仪;“非非律仪”即非不律仪。因此,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是一种防护十不善业的律仪,比如善愿戒和怖畏戒。《瑜伽师地论》说:“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者,谓除三种律仪业及不律仪类业,所余一切善不善业。”
“声闻相应净戒律仪”,即以了知轮回唯是苦性而欲求解脱之出离心所摄持的律仪。
“菩萨净戒律仪”,即以为利有情而欲求佛果之菩提心所摄持的律仪。
关于三士的名称,《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说:又有三种士夫,即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之士夫,也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之士夫,又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之士夫。其中初者为下士,第二为中士,第三为胜士。这与《道炬论》所说的意义相同。另外,《摄抉择分》中还宣说了很多种建立上、中、下三士的道理。
《摄抉择分》中分别以二十三种方式建立三士的差别,即从种种门建立三士的方式有九种,布施门有三种,持戒门有七种,修持门有四种。本论所引用的是第十九种,这是从总的持戒方面建立。
[1] 觉沃:对阿底峡尊者之敬称。
[2] 尊长佛:上师佛,实指上师。
[3] 度彼岸:指显教大乘。
[4] 波罗蜜多:显教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