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道次引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
如同《道炬论》所说,世亲阿阇黎在《俱舍论自释》中也宣说了三士的体相。
对于《俱舍论·分别业品》所说的“上中下随心”,世亲阿阇黎在《俱舍论自释》中这样解释:皆随受行,有下中上品。
不仅新旧嘎当派,藏地其余各派也有这样使用三士名称的,比如:宁玛派的智悲光尊者在《成就谛实语贤法入遍智大城愿文》中也说:“修学三士之正道。”嘎举派第八世噶玛巴在《窍诀引导次第·无死甘露妙树》中,也有三士道次第引导的略修法等。
壬四、断除疑惑
有人疑问:既然下士可分为以现法为重和以后世为重二者,那么本论所说的下士是指何者呢?
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下士当中,虽然有希求现法和追求后世二种,但此处是指后者,即希求后世的下士,而且必须是已经趣入增上生之无错谬方便的下士。
上文已经阐明“三士道中总摄一切佛语之理”。以下讲述“由三士道依次引导的根据”,首先说明“由三士道引导的意义”,其次再解释“之所以要这样次第引导的根据”。
辛二、显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今初
壬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分三:一、下、中士道为上士道支分之理 二、修习下、中士道之后,理应趣入上士道 三、答辩
癸一、下、中士道为上士道支分之理
有人疑问:本论是宣说成佛之道,所以唯应宣说上士道,为何还要宣说下士道和中士道呢?
答:提问者是将三士道看成别别无关的三者,所以才会有这种疑问。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如是虽然分别宣说了三士,但是在上士道的次第中,也能含摄其余二士道,没有缺少(但除彼自利下劣的发心),因此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大乘道的支分。
此处三士的“三”,并不是别别无关的“三”,而是次第观待、关系密切的“三”。如果三士道是毫不相关的三者(比如三个苹果),固然没有必要宣说下士道和中士道,然而这里的“三”是指三级次第的“三”,即第二级中含摄了第一级,第三级中含摄前二级,所以要进入第三级,必须先经过前二级,这样才能进入第三级。因此在讲上士道之前,首先应当宣说其支分——下士道和中士道。
以下再引教证成立:
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 [1] 。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 [2] ,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 [3] ,是出离道 [4] 支。”
马鸣菩萨所造的《修胜义菩提心论》和《修世俗菩提心论》,都是宣说修菩提心的论典,而在《修世俗菩提心论》当中,说到了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关系。
《修世俗菩提心论》中说:断除杀生之无害,断除妄语之谛实,断除偷盗之与取,断除行淫之梵行,以及在此四根本的基础上,舍弃一切所执的布施,这些是成办善趣身和受用圆满的正因。周遍观察一切生死轮回的总苦和别苦,为了断除诸苦故而修习真实之道,以此断除生死之因——业和烦恼,这就是成办寂静涅槃的修行。上士道也应摄取下士的善趣行和中士的寂静行,因为此二者是上士殊胜的大乘出离道之支分或助伴的缘故。
下面四句是显示,以下士道和中士道作为道支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上士道修行。
“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修世俗菩提心论》说:依靠通达诸法性空,而对有情生起相续不断的大悲心,以大悲为根本因而发起菩提心之后,行持无边善巧方便的菩萨行,此即上士殊胜的出离行。
此颂前二句是阐明空性慧与大悲的关系,第三句是讲菩萨行,第四句明确此乃上士殊胜的出离行,以简别中士的出离行。
以下根据马鸣菩萨所说“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而下结论。
是故此中非导令趣,唯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因此,在这个道次第的引导当中,不是引导学人趣入仅仅以三有安乐作为所求的下士道,也不是要让他趣入为了自利而唯以自己解脱生死作为所求的中士道,而是将少许共下、共中二道作为上士道引导的前行,成为修习上士道的支分。
譬如:从上海坐火车到南京,虽然中间必须经过苏州和无锡,但是这两地并非终点站,而是要抵达南京必经的前行或共道。应当按这个比喻来理解三士道相互之间的关系。
癸二、修习下、中士道后,理应趣入上士道
是故若发如前所说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观心论》云:“谁不将无坚,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具正法炬时,断八无暇暇,应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因此,如果发起了如前面暇满当中所说的取心要欲,这时摄取心要的方法,就是像《中观心论》所说:有智慧的人谁不将这如芭蕉、泡沫般毫无坚实的身体,藉由行持利他的因缘,而修证如须弥山一般不可动摇的金刚身自性呢?由于上士具有大悲的缘故,每一个刹那都能将老病死等衰损所依的肉身,转为一切众生安乐的根本。也就是在具有正法明灯时,这个远离八种无暇的暇满人身,应当依靠发菩提心、行持六度四摄等上士的修行,成办无上菩提的果利。
“无坚之身”:由业和烦恼所招感、没有精华与实义的肉身;“须弥坚实”:清辨论师在《中观心论自释》中说:“须弥坚实”就是像须弥山王一般毫不动摇,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严饰的金刚身自性。
“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如何依靠无坚之身修证须弥坚实呢?将此肉身作为利乐众生的依处,由此因缘,便能修成须弥坚实。
“具悲”是原因,它的结果是每一刹那都不空耗,能将衰损的根本转为利乐众生的根本。
下面归纳《中观心论》的颂义。
[1] 善趣行:成办善趣的修行或其因。
[2] 二种罪:业与烦恼。
[3] 此等:下士的善趣行和中士的寂静行。
[4] 出离道:殊胜的大乘出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