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引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次于续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随其一种善导修学。此坚固已,若是下部无相瑜伽,或是上部满次瑜伽,随于其一应善修学。
】
在得受灌顶并且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之后,对于续部,或者是下部的有相瑜伽,或者是上部的生起次第瑜伽,应当选择其中任何一种,善巧引导而修学。对此修学坚固之后,或者是下部的无相瑜伽,或者是上部的圆满次第瑜伽,应当选择其中一种,善巧地修学。
“下部有相瑜伽”,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的有相瑜伽;“下部无相瑜伽”,即直接体验安住空性的无相瑜伽。“上部生次瑜伽”,即无上瑜伽部有功用、造作的所有修法;“上部满次瑜伽”,即无上瑜伽部没有功用造作、任运修持大空性和方便道等的瑜伽。
以上从显教到密教建立了整个菩提道的体系。下面宣说如是建立的依据。
【
《道炬论》说如是建立道之正体,故道次第亦如是导。
】
因为在《道炬论》中宣说这样建立道的正体,所以此处的道次第也这样作引导。
【
大觉沃师于余论中,亦尝宣说,《摄修大乘道方便论》云:“欲得不思议,胜无上菩提,赖修菩提故,乐修为心要。已得极难得,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故,勤修令不空。”
】
这是说,修习暇满引发摄取心要的欲乐。
阿底峡尊者在其它论著当中,也曾经这样说过,即于《摄修大乘道方便论》中说:想要获得不可思议、殊胜的无上菩提,完全依赖修习菩提,所以爱乐修习就是心要。如今已获得极其难得的圆满暇身,以后也很难再得到,所以,理应精勤修习,不让暇满空耗。
【
又云:“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
这是说,以出离心摄持而修解脱道。
《摄修大乘道方便论》又说:就像囚犯若有从牢狱中逃脱的机会,其它任何事都无法与此事相提并论,应当把握时机迅速从牢狱中逃离。同样,若有能够度脱此生死大海的机会,其余名利等事都无法与此事相提并论,应当迅速出离这三有火宅。
【
又云:“归依增上戒,及住愿根本,应受菩萨律,渐随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萨一切行。”
】
这是讲波罗蜜多乘的修行。
该论又说:总的来说,大乘必须以大乘皈依作为基础,并且具有以出离心所摄持的增上戒;特别而言,就是要发愿菩提心,安住愿心的根本学处,而且应当受持菩萨行戒律仪,渐次随自己的心力,如理修行六度四摄等一切菩萨行。
“如理”就是在次第上不错乱,而且数量圆满;“渐随力修行”即随自己的心力渐次往上修习。
【
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观瑜伽。”
】
该论又说:在六度等的菩萨学处当中,方便的心要(静虑)与智慧的心要(胜观)——止观瑜伽。尤其应当修习。
【
《定资粮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报
[1]
乐,背弃诸摄持。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
】
《定资粮品》中也说:在修好了共下士和共中士道之后,应当巩固由悲心引生的菩提心,不耽著三有的异熟安乐,舍弃以悭吝所摄持的财物等,而修持布施等六度。圆满信心、多闻等圣者七财
[2]
,恭敬上师如同恭敬佛陀,具足亲近上师的意乐与加行,具有上师所传授的律仪,而且昼夜六时精进地修习。(这是宣说密乘弟子所应具备的条件。)
颂中“先”是指前面已经如理地修习了共下士道与共中士道。
以下宣说具相的密乘弟子如何趣入密乘的修行。
【
“瓶密诸灌顶,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语心,清净成就器。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速当得成就,是住密咒规。”
】
“定支”,是指修习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
《定资粮品》又说:宝瓶、秘密等灌顶是通过上师恩赐而获得,灌顶作用是清净修行者身语意的障碍,而成熟法器。由于圆满了以生圆次第所生的二种资粮,所以今生将快速成就金刚持的果位,这就是安住金刚密乘的正规。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已经了知“由三士道次第引导的根据”。对趣入三士道的方法,传承上师曾开示说:就像《般若八千颂·常啼菩萨品》所说那样,当毒箭射入心脏时,人们只会想到取出毒箭的方法,而不会去想其它的事。同样,在下士道中,对三恶趣产生强烈怖畏时,就只会思惟出离恶趣之因(断除十不善业),而不会去想其它事情;在这个基础上,修中士道时,因为怖畏三有的痛苦,一心寻求从三有中解脱,便不会去考虑其它事;在上士道中,以前者为基础,修习大悲之后,由于不忍众生受苦,一心只为拔除众生之苦,而求证无上菩提,此外不会考虑其它。也就是,要像毒箭射入心脏一样,无法忍受恶趣的痛苦、三有的痛苦乃至所有众生的痛苦,唯一思惟这三者的对治法,就像寻求拔箭的方法一样,迫不及待。
【
第二,所为义者。
】
“所为”,就是必要。这是说,须由三士道次第引导的必要。
【
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
如果中士和下士的法类都是上士的前行,则直接作为上士道的次第即可,何必另外安立共中士和共下士道次第的名称呢?再者,在中士道和下士道当中,宣说上士道前行所必须的共同法类就足够了,何必另外观待下士和中士宣说圆满的下、中二道呢?
这两个问题,一者是说不必安立共中士和共下士二种道次第的名称;另一者是说不必另外观待下、中士二类宣说圆满的下、中道支。
论中分两个方面回答。
【
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
】
别别分开三士而作引导,有二种极大的必要,即摧伏增上我慢的必要,以及对三种根机有广大利益之必要。下面分别解说这两种必要。
【
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
】
第一种必要,是为了摧伏增上我慢。“增上我慢”,即尚未生起共中、下士的意乐,便自认为我是大士的慢心。
譬如:有些人自认为是修习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大禅宗的上根利智者,口中也总是谈论高深的法门,但他的相续中不仅耽著轮回的安乐,而且非常执著世间八法,实际上连中士和下士的意乐、行为也不具足,这就是增上我慢。因此,别别分开三士而引导,明确三类士夫上中下的差别,这样从下往上引导,修行人便能明白自己目前修行的层次,而不至于产生增上我慢。
这是以具有摧伏增上我慢的必要,说明必须分开安立三士道次第名称的理由,解答了第一个疑问。
下面继续解答第二个疑问,即:宣说圆满的三士道次第,并非没有必要,因为所化众生的根机有上、中、下三种差别,为了广大饶益三种所化,所以需要宣说圆满的三士道次第,而且这对上根者也没有迂缓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