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二》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又彼行者,是执闻法及观择等以为过失,诸恶轨派令成坚固。

第二种现象,即:彼等修行者因为不了达三慧的关要,而将闻法和观察修等执为过失,以致形成执持废弃闻法与观察修之坚固恶见的下劣宗派。

因此,若未通达闻思修三者的关要,则将产生上述两种不良现象。

丑三、不许观察修为修而唯许修成是修的 过失

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许是修,有何相违?若相违者,则诸异生 [1] 未得初禅未到定 [2] 时,应全无修。以欲地 [3] 中,除说已得入大地 [4] 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宣说故。

因此,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的法义,虽然不是修所成慧,但承许串习法义的观察修是修有什么相违呢?根本不相违。如果认为串习法义和所谓的“修”相违,而只承许修所成慧才是修,则凡夫没有获得初禅的未到定时,应成完全没有修行。因为在欲界中,除了已获第九住心时,依靠欲心一境的因缘可以产生修所成慧之外,其它在欲界中根本没有修所成慧,《对法论》(《俱舍论》)中对此再再宣说的缘故。

《俱舍论·分别贤圣品》中说:“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这是说,在欲界和无色界有顶,三十七菩提分中,除了七觉支和八圣道支外,其余二十二支都有。(因为欲界没有入定的修所成慧,而在有顶,心之现行不明显的缘故。)这已清楚地宣说了无漏道不依于此二者,所以欲界没有入定的修所成慧。《俱舍论自释》中说:“欲界有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无修所成慧。”又说:“欲界具三种作意,即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与生得慧。色界和无色界没有思所成慧,因彼二界众生内观时,无间即入禅定。”

由于《俱舍论》已经清楚宣说欲界没有修所成慧,所以若按他宗观点,唯一承许修所成慧是修,而不许修所成慧的前行——“观察修”是修,则应成欲界没有修的过失。因此,所谓的“修”并不仅仅是修成。

丑四、修的定义

故言修者,应当了知,如《波罗蜜多释论·明显文句》 [5] 中云:“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

所以,应当了知修的意义,就像《波罗蜜多释论·明显文句》所说:“所谓修,就是让自己的心转成所修的体性,或使自心成为所修之事。”例如,所谓修信心或修大悲,就是要让自心成为信心或大悲的自性,其余亦可类推。

如果以白布比喻自己的心,红色染料比喻所修的法义,那么将白布染成红色的体分,或使白色转成红色,就是比喻修的涵义。

丑五、修与串习同义

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如《现观庄严论》云:“见习诸道中。”盖修习二,同一义故。

因此,诸大译师有时译成“修道”,有时译为“串习”。例如《现观庄严论》说:“见习诸道中”,就是把“修”译为“习”,因为修道与串习是同一个涵义的缘故。

不仅是《现观庄严论》,清辨论师在《分别炽燃论自释》中也说:“所谓修慈悲等,即令于慈悲喜舍串习。”该论也将“修”和“串习”作同一个意义解释。

故应了知,依靠“修”能成就修所成慧,而“修”就是串习的意思,串习什么呢?就是串习思慧所决定的法义,所以“思”和“修”的关系极为密切。而思惟的前提又是听闻,即依靠他力了知法义后,为了断除疑惑、稳固定解,而以四种道理等再三思惟,由此才能成就思所成慧。这样以果推因,就能决定三慧次第相生的密切关系。这个次第对分别心炽盛的初学者来说,尤其不可缺少,否则很难生起无漏慧,所以宗大师在此层层抉择。

又如至尊慈氏云:“抉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思择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又如至尊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加行道抉择分、见道以及修道这三者中,都有再三思惟、称量、观察的修习道。”这是说大乘圣者在修道位时,尚且还有再三思惟、称量、观察的修习。仔细思择这句话,就会了知,如果主张“观察后护持”和“修”这两件事相违,则成了可笑之处。

因为圣者在修道时,尚且需要思惟观察,如果说“护持观察”不是修,就有圣者修道非修的极大过失。具体内容可以参阅《般若二万五千颂》、《十地经·第六品》以及《般若八千颂》等。

丑六、所谓修并不狭隘的根据

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极多无边。

如是修与串习同义,例如说,修习清净的信心、修习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修习世俗菩提心、修习无常苦等,这些都是再三思择护持而称为“修”。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无法计数。

《入行论》及《集学论》云:“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集学论》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说此一切皆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和《集学论》中说:“为修自心,我造此论。”就是把这两部论中所说的一切道次第,都说成“修”,可见修的范围很广。《集学论》说:“由于这个缘故,对于身体、受用和福德善根等,依照各自的情况,应当恒时修习舍护净长。”这是说,身体、受用和福德善根等三者,对每一者都应作施舍、守护、清净、增长四事,说这一切都叫做“修”。因此,对于所谓的修,不应把它的范围执取得过小。

“舍护净长”:以身体和受用为例,布施自己的身体和受用,就是“舍”;护持布施等善行,不让它失坏,就是“护”;清净布施的种种障分,即是“净”;布施之后随喜自己所作的善根,使功德增长,就是“长”。这些都属于修的范畴,因此所谓的修不是独指安住修,事实上,行持各种善法等也可以称为“修”,其范畴很大。

子二、略破第二能立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破除此执,于止观时兹当广说。

彼宗又说:一切分别都是有相执著的缘故,会障碍成佛。他们因此舍弃了一切观察修。这是最下劣的邪妄分别,是支那和尚堪布的恶轨。对于这个执著的破斥,后文宣讲止观时将会广说,此处暂不赘述。

[1] 异生:凡夫的异名,由于凡夫在六道轮回中,感受种种别异的果报,又因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称为异生。

[2] 初禅未到定:在上界的八地各有根本定和近分定,其中,初禅的近分定又称为“未到定”,即未到根本定之义。

[3] 欲地:三界之一的欲界,是具有淫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的范围。

[4] 入大地:九住心当中的最后第九住心,又称为“欲心一境”。如果恒时修习“欲心一境”,身心就会得到轻安,这时心很自在,犹如已被驯服的良马,能自在安住任何善所缘,此时才能产生修所成慧。

[5] 《波罗蜜多释论·明显文句》:印度法友论师所造《现观庄严论》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