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暇满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二》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戊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己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分四:一、正明暇满 二、思其义大 三、思惟难得 四、摄义

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满;二、思其义大;三、思惟难得。

有人疑惑:观修暇满本来可以归摄在下士道的法类中,为何宗大师要单独把它放在道前基础当中?

答:此处正明暇满人身,是在道前认定整个三士道修行的所依身,所以是三士道的共要,并且,以暇满义大、难得而对有暇身劝取心要,也是总的从三士道来说的。因此,作为三士道共同所摄的内容,有必要把观修暇满的内容单独放在道前基础当中。

此外,若把观修暇满的内容放在下士道当中,就很难有上述认识,而且容易产生“于有暇身劝取心要”等内容只属于下士道的误解,所以理应放在道前基础中。寂天菩萨在《集学论》和《入行论》中首先宣讲暇满,也是这个道理。

庚一、正明暇满分二:一、闲暇 二、圆满

初中分二:一、闲暇;二、圆满。 今初

一般而言,对于修道的所依身,《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等中讲到需有八种异熟功德,世亲菩萨在《宣说其功德论》等中宣说需有增上生的七种功德,《亲友书》、《大乘庄严经论》中宣说“四妙轮”等。本论则根据龙树菩萨的《集经论》和寂天菩萨的《入行论》、《集学论》等,宣说修道的所依必须具足八闲暇与十圆满。

辛一、闲暇分二:一、闲暇之义 二、八无

壬一、闲暇之义

如《摄功德宝》 [1] 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

如《般若摄颂》中说:“由持戒断除海居、散居等各种旁生的身体和八种无暇之身,而常常获得闲暇。”这是说,远离八种无暇就是闲暇。

壬二、八无暇

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生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懱戾车,性为騃 [2] 哑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所谓“八无暇”,就是像《亲友书》中所说:执持邪见,转生在旁生、饿鬼、地狱之中,生在没有佛教的暗劫中,生在边地成为懱戾车(边地未开化的野蛮人),生性呆哑,生在长寿天,在以上任何一种当中受生之后,就称为八无暇过患。远离这八种过患,就是获得闲暇,所以应当努力断除生死。

轮回是依靠业惑而出生的,所以所谓“应当策励断生死”,就是应当努力断除业惑,那么生死自然会息灭。

以下分别解释八种无暇,并说明属于无暇的原因。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 [3] ,是谓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邪见者。无佛出世,名无佛教。

没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游行的地方,称为“边地”。愚痴、聋哑、身体支节残缺不全等,称为“根不具足”。妄执没有前生后世、业因果和三宝等,是“执邪见者”。所处的时代没有佛陀出世,叫做“无佛教”。

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

这一段是说明,前面这四种之所以是无暇的原因。

上述四种当中,因为最初二者(生于边地和根不具足)和最后一者(无佛教),都不能够了解何者应取何者应舍,而第三执著邪见者是不能信解正法,所以都无缘修学正法。

边地与中土都有地域和佛法两种。“地域中土”,是指印度金刚座等,是贤劫千佛成道之处,此外其它地方都称为“地域边地”。此处是指佛法的中土与边地,即:有四众游行的地方,就是“佛法中土”;没有四众游行之处,就是“佛法边地”。如果转生边地则无缘听闻佛法,因此无法了知取舍之处。此外,诸根不具全,也没有能力了解佛法,例如:哑巴无法言说,聋子不能听闻,痴呆能听会说却不能解义,这些都是了解佛法的严重障碍。若生在无佛出世的时代,处在没有正法光明的暗劫中,则连三宝的名字也听不到,更无缘了知佛法。第三种执持邪见,是坚固执著与佛法相违的邪见,因此即便听到佛法也会由于邪见障碍而无法产生信解。由于上述原因,所以这四种都是无暇。

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旁生、饿鬼和地狱这三恶趣的众生业障极重,所以很难发起修法的善心,即使稍微生起,也会因为痛苦逼迫而不能趣入修行,因此三恶趣都属于无暇。

以下解释长寿天的范围,及其属于无暇的原因。

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

所谓“长寿天”,在印度大慧论师的《亲友书释》中说,长寿天是无想天和无色界天,而在马鸣菩萨的《八无暇论》中则说,经常为了妙欲散乱的欲界诸天,也属于长寿天。所以长寿天可以理解为无想天、无色界天和欲界天。

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 [4] 中,处于一分 [5] 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

这一段当中,分别说明了无想天、无色界天和欲界天都是无暇的原因。

所谓“无想天”,在小乘《俱舍论》中说:无想天位于色界第四静虑的广果天中,一个像聚落外面的阿兰若处。生于无想天的有情,除了刚出生和临死时会起念之外,其它时间心与心所的活动全都停止,这样安住很多个大劫。以无色界天来说,无色界的圣人不是无暇,所以无暇是指转生在无色界的凡夫。因为转生无想天和无色界的凡夫没有修习解脱道的善根,所以是无暇。另外,恒时在妙欲中散乱的欲界诸天,也是无法生起修法的善心,所以说诸欲界天也称为无暇。

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如《亲友书》广释中所说:“在这八处当中,因为没有闲暇修行善法,所以称为无暇。”

[1] 《摄功德宝》:又名《般若摄颂》,宋译名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2] 騃:同呆。

[3] 游行:遍历修行,巡行各地参禅闻法,或说法教化。

[4] 第四静虑广果天:色界第四禅天八天中第三天之名。此为凡夫在色界天中所能投生的最胜之天,故名广果天。

[5] 处于一分:《俱舍论》云:无想有情居在何处?居在广果。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名无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