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二》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丑二、正念

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

第二种睡眠意乐——正念,即通过闻思修法义所成就的正念,乃至尚未进入熟睡时,应让正念一直在心中随逐。

所应随逐的,是平时闻思修所成就的正念;随逐的阶段,是从开始睡一直进入熟睡这一段时间。譬如:我们经由闻思暇满难得之理,而生起了珍惜人身的正念,睡眠时内心就要一直安住在珍惜人身的正念当中,直到熟睡为止。

这样行持的作用。

由此能令已睡沉时等同未睡,于彼诸法心多随转,总之,睡时亦能修诸善行。

通过睡眠时让正念随逐,就能使沉睡时和未睡时一样,心能常常随顺彼法而转,总之,在睡眠时也能修习善行。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正念巧便而卧,谓若诸法已闻已思已熟修习,体性是善,能引义利,由正念故,乃至睡梦亦常随转。由正念故,于睡梦中亦常记忆,令彼法相分明现前,即于彼法心多随观。由正念故,随其所念,或善心眠,或无记心眠,是名正念巧便而卧。”

以下引两则公案说明。

明代憨山大师在其自叙年谱中说:“我十九岁时,专心参究一事,但不得要领,于是专心念佛,日夜不断。不久,在一天夜里,我梦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当日落处,而且很清楚地见到佛的面目光相,于是我上前接足敬礼,内心哀恋不已。心中又希望能见到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当时,二位菩萨便显现半身。从此,西方三圣时时炳然在目,于是自信修行可以成办。”这则公案证明了以正念巧便而卧,确如无著菩萨所言:“由正念故,于睡梦中亦常记忆,令彼法相分明现前。”

元朝高峰原妙禅师在其语录中说:我在次月十六日的夜梦中,忽然想起断桥和尚房内“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从此之后,疑情顿发,打成一片,直到东西不辨、寝食俱忘的境地。到了第六天,抬头时忽然看见五祖演和尚真赞的最后两句,而蓦然打破疑团。又经过五年,有一天在睡觉中,正疑此事,忽然听到同住道友推枕落地的响声,蓦然打破疑团,一念无为,十方坐断。

高峰禅师参禅,最初是在梦中发起疑情,最终也在梦里彻悟,可见心在梦中比醒时更具力量。

有人怀疑:白天人们的意识非常清醒,六根完全开放,对周遭的境界都能清楚了知,而梦中意识模糊,怎么可能比白天更有力量?

回答:白天由于六根开放,攀缘外境,所以心力涣散;而睡眠时前五根关闭,五识不再活跃,所以心相对比较安定。因此,睡眠时若能令正念随逐,在梦中修法则更易得力。大修行者往往会在梦中生起成就的证相,甚至大彻大悟。

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曾开示:“若入观及睡眠时,应发此愿: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弟子不识弥陀佛身相光明,愿佛慈悲示现弟子身相,观音势至诸菩萨等,及彼世界清净庄严光明等相。道此语已,一心正念,随意入观及睡。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有睡眠时得见,除不至心。”

可见,睡眠时的正念力对睡梦影响至深,我们应该把握这个修行的良机,不要空过。

丑三、正知

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受。

第三种睡眠意乐——正知,即睡眠时由这样依止正念,随任何烦恼生起,就能及时觉察了知,迅速舍弃而不染著。

此段是从“睡眠时正知烦恼而不受”的角度解释的。

何时正知呢?是在睡眠的过程当中正知。

为何能够正知呢?因为直到熟睡之前正念随逐的缘故。

正知所要觉察的是什么?梦中随起烦恼时,能正知烦恼。

正知有什么作用?知即不迷。了知它是烦恼,就不会随烦恼而转,这就是“断除不受”。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正知巧便而卧?谓由正念而寝卧时,若有随一烦恼现前,染污其心,于此烦恼现生起时,能正觉了令不坚著,速疾弃舍,既通达已,令心转还,是名正知巧便而卧。”

丑四、起想分三:一、不越起时之想 二、发起 悎寤瑜伽欲乐之想 三、不舍善法之想

起想有三。

所谓“起想”,就是在睡眠时,先要发起善想。关于“起想”,根据《瑜伽师地论》应当发起三种想:一、不越起时之想;二、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三、不舍善法之想。

寅一、不越起时之想

初者谓一切种,其心不应为睡所蔽,应以精进所摄之心,惊慑而眠,犹如伤鹿。

第一,“不越起时之想”,是指在任何情况下,自己的心不应当为睡眠所障蔽,而应以精进所摄之心,警觉摄心而眠,犹如受伤的野鹿。

“惊”是不安稳,时时警觉;“慑”即不放纵,注意力集中。这种惊慑而眠的状态,就像受伤的野鹿睡眠时的状态:林中野鹿恐惧被猎人捕杀,所以睡眠时总处在十分警觉的状态,而受伤的野鹿更是警觉,丝毫不敢放松。

发起不越起时之想的作用:

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时而能醒觉。

通过这样发起警觉的心入睡,能令睡眠不会太沉,不会超过起床的时间,而能及时醒觉。它的因就是以精进所摄之心。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名为思惟起想巧便而卧?谓以精进策励其心,然后寝卧。于寝卧时,时时觉寤,如林野鹿,不应一切纵放其心。……当知此中由第一思惟起想,无重睡眠,于应起时,速疾能起,终不过时方乃悎寤。”所以,睡眠时应当发起迅速起床之想,这样入睡之后就可以在应该起床时快速起床。

寅二、发起 悎寤瑜伽欲乐之想

二者谓作是念,我今应修佛所开许悎寤瑜伽,为修此故,应大励力引发欲乐。

第二种想,就是这样作意:我现在应当修持佛陀所开许的觉悟瑜伽,为了修持觉悟瑜伽,我应当努力引发欲乐,安住这种强烈的加行欲乐当中。

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的作用:

由是能依佛所开许狮子卧式眠无增减。

通过此想,便能依照佛陀所开许的狮子卧式睡卧,而没有增减,也就是会持守稳固的睡眠行为。相反,若未发起此想,睡眠行为就不稳固。比如:前三天还是狮子卧,第四天就成了天人卧;或上半夜是狮子卧,下半夜就成了猪狗的卧式。这样就是“眠有增减”,即睡眠行为不稳固。

《瑜伽师地论》说:“随顺趣向,临入睡眠,复作是念:我今应于诸佛所许悎寤瑜伽,一切皆当具足成办,为成办故,应住精勤最极浓厚加行欲乐。……由第二思惟起想,能于诸佛共所听许狮子王卧,如法而卧,无增无减。”

发起第二种想,必须安住在很强烈的加行欲乐当中,才能成办昼夜警醒的瑜伽。如果具有这样强烈的向道心,自然会在睡眠时,按狮子卧如法睡眠,这样才能让身心不懈怠懒惰,不失坏觉悟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