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义(接讲记1)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二》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三、摄义分二:一、三乘善知识之法相 二、如何依止善知识
如何才能趋入解脱正道,而证得涅槃正果?须知,解脱道的根本,即是依止善知识,故应如《功德藏》所说:“首先善巧观察师,中间善巧依止师,最后善巧学意行,此人必将趋正道。”以此次第才能趋入解脱道。
辛一、三乘善知识之法相分三:一、小乘善知识法相 二、大乘显密共同善知识法相 三、密宗金刚上师之法相
释迦光尊者在《戒律三百颂》中,这样认定小乘善知识的法相:“具足戒律并通达仪轨,慈爱病人眷属戒清净,赐予教法并资助财物,适时教诲此即为上师。”
小乘善知识必须具备清净的戒体,并且通达戒律遮持的学处;具有慈悲心,能善加照顾病人;其眷属戒律清净;能以布施财物和正法而精勤饶益弟子,并在适当的时机教诫弟子。这些是小乘善知识应具的法相。
《华严经》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不同;所作所为具义,故饶益无量有情。”
《大乘庄严经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调伏”:善知识自己相续必须调柔,否则无法调伏他人的相续,调伏的内容属于戒学。众生的心烈如野马,常随境转,故应如驯马师以马辔头调伏野马般,以戒律调伏自心。当心随逐趋入非法行时,应以戒律调伏,精勤对治,使心趋向如法行。
由于对善行和恶行具有正知正念,而能使内心发起定学,住于“寂静”。又由于心堪能安住奢摩他故,观察抉择真实义从而发起慧学,为“近寂静”。
以上是三学中证法的功德。
虽然具备了相续调伏等三学证德,但仍未圆满善知识的法相,还须具有成就圣教的功德——“教富饶”,即对三藏经续论典具足多闻。如此,虽然具足多闻等功德,若仍不如求学者或与之相等,则仍不圆满,所以还需功德增上——“德增”。“善达实性”是殊胜的慧学,指对法无我空性,或者现证或由教理通达。
以上六法:调伏、静、近静、德增、教富饶、善达实性,是善知识自己应具之功德。其它四德:具巧说、悲体、具勤、离厌,是摄受他人时应具的功德。
时值五浊恶世,众生障深慧浅,很难值遇具足一切德相的善知识。故应如宗大师所说,善知识至少须具圆满法相的八分之一。
在上述法相的基础之上,密宗金刚上师尚须具有不共的法相。
《大圆满心性休息》云:“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大阿阇黎布玛莫扎于《幻化网如镜疏》中云:“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灌顶,戒律誓言清净,精通续部各自之义,念修仪轨诸事业(息增怀诛)皆运用自如,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已获修行之体验,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联,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具足此八种法相。”
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我上师(大持明革玛燃匝尊者)说:在此八种法相的基础上,尚须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的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即金刚上师与弟子的三昧耶戒未曾毁坏,故说是无垢传承与加持,此与上述八种法相合为九种。
如《功德藏》云:“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修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尤其是宣讲密宗大圆满金刚果乘甚深窍诀的金刚上师,应具如下条件:
获得未曾间断、能成熟之灌顶——成熟自相续;
未曾违犯灌顶时所受持的誓言和其它戒律——净持律仪;
烦恼与分别念薄弱——相续寂静调柔;
精通一切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续部以及显宗经论的意义——精通显密;
面见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圆满——念修圆满;
现量证悟实相之义——解脱相续;
心相续遍满大悲心——唯求利他;
已断除对今生的贪执——琐事鲜少;
为了来世而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
因现见轮回痛苦而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并且劝勉他人趋入正法——厌世劝他;
以种种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善巧摄受弟子;
依照上师言教行持并且具足传承的加持——传承具有加持。
辛二、如何依止善知识分五: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 二、不如理依止之过患 三、以意乐依止之轨理 四、以加行依止之轨理 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
壬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分二:一、思惟胜利之必要 二、如何思惟胜利
问:为何最初应思惟依止的利益?其中隐含了何种修行的道理?
答:譬如,人参虽有滋补身体的功效,但能否达到养身之效,则取决于是否服用;是否服用,又依赖有没有服用的欲求;是否有欲求,又依赖是否有见人参利益的信心。
同样,我们都希求安乐,而能否获得安乐,则依赖对安乐之因——善法的精进,而精进又依赖于善法欲,欲又依赖见果功德的信心。佛经中处处赞叹信心为一切白法的根本,其究竟根据即此。总之,“信、欲、勤、果”四者,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其中,信为欲、勤、果的根本,而思惟利益又是信心的来源,因此思惟利益是首要的方便。
所以,如果希求获得某种果,首先应再三思惟它的功德,以此坚固信心。《入行论》说:佛陀如是宣说一切白法的根本为信解,而其根本即是恒时观修异熟。
就依止善知识来说,前提是思惟依止的利益,见到多少依止的利益,就会生起多少信心;产生多少信心,就会生起多少依止的欲求;有多少欲求,就有多少依止的行为。相反,若未认识依止的利益,就不会生起依止的信心,因此便无依止的欲求,也就不会有依止的动力和行为。
癸二、如何思惟胜利分四:一、思惟供养与承事之利益 二、虔信而恭敬之胜利 三、思惟忆念与祈祷之利益 四、思惟顶礼与观师为佛之利益
子一、思惟供养与承事之利益分二:一、供养之利益 二、承事之利益
供养一位上师,将产生等同供养一切诸佛的广大福德。如《事师五十颂》云:“供养上师即等同,恒时供养一切佛。”原因是:唯有上师是诸佛的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