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丁二、令 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分四: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 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
“显示正法殊胜”中的“法”,指道次第教授的根本论典——《菩提道炬论》。依怙阿底峡尊者造有许多论典,在印度时撰造了百部显密论典,译成藏文的有《集经论释》等近七十部论,然而,如根本般极为圆满的论典,却是此部《道炬论》。噶当派中流传一种说法:“在南赡部洲找不到一函超过《道炬论》的法教。”
此处说《道炬论》极为圆满,有三个原因:
一、圆满含摄显密经续所有关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
二、调心次第最为殊胜故,易于受持。
三、以善巧二大车轨的二位上师(金洲大师和小柔白克秀)之教授为庄严故,超胜其余法轨。
【 此论教授殊胜分四: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
【 今初 】
【 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 [1] 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 [2] ,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 [3] 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
圣教者,如《般若灯论广释》中所说:“所谓圣教,即是无倒显示希欲证得无死甘露胜位的人天众生所应遍知的苦谛、所应断除的集谛、所应现证的灭谛、所应修行的道谛,也即是薄伽梵所说的无上至言。”意思是说,尽世尊所宣一切善说,是为圣教。
希求三乘解脱者所取所舍的因果就是四谛。所舍是杂染法,果是苦,因是集;所取是清净法,果是灭,因是道。一切佛陀圣教,即是为无倒显示染净二重因果。
学人不能片面地认为四谛只是小乘教,深广解释,四谛即是大乘教。《入中论自释》中说:苦、集、道三者摄于世俗谛,灭摄于胜义谛。四谛略说,即是二谛。除二谛外,更无第三谛。如《父子相见经》云:“所谓世俗胜义谛,离此更无第三谛。”既然一切法都统摄在二谛中,而四谛又是二谛的广说,因此可认定圣教是无倒显示四谛的教法。
圣教主要是就教法方面而说,教法是三藏或属于三藏的清净能诠,证法则是三学或属于三学任何一者的善法。其中,主要诠说调伏内心的增上戒学的圣教,为律藏;主要诠说安住修的增上定学的圣教,为经藏;主要诠说观察修的增上慧学的圣教,为论藏。如此也可将圣教认定为无倒显示三学之教。
《宝性论》云:“何者具义相应法,能断三界烦恼语,显示寂静之利益,即是佛说余翻此 [4] 。”其中列出了佛语契经的四种特征:一、“具义”,此语真实具有甚深、广大之义;二、“相应法”,其能诠的无垢文句与法相应;三、“能断三界烦恼语”,即此语是能断三界一切烦恼的语言;四、“显示寂静之利益”,此语显示了涅槃寂静的利益。具足这四种特征,便是佛陀的真实善说。
该论又云:“何者唯依佛教法,无散乱心而宣说,与得解脱道相应,亦如佛语当顶受。”意思是说,无论何种论典,如果唯一以佛陀圣教义为所诠,造论者是由通达法义、远离希求利养等散乱心而宣说的,果是为了获得无上涅槃,方便是与能得涅槃果的正道相应,则应当一律视为佛语,顶戴受持。
己二、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 涵义
【 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 】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意思是说,在这部《道炬论》中,能了达一切圣教都是一个补特伽罗成就佛果的妙道,而且随其各自的体性,有些教是说道的正体,有些教是说道的支分。比如,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是道的正体,其余则是道的支分。
以下列举七例说明圣教在哪些方面看似相违:
经中说:“诸比丘,五蕴即重担,荷重担者,谓补特伽罗。”《饶益指鬘经》云:“于此世间,有二士夫,能坏正法。一者执毕竟空,二者妄执世间有实我。”前者说荷担五蕴重担者为补特伽罗,后者却说执著世间有我能损坏正法,看似相违。
《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相续中,具有常恒、坚固之如来藏。”《涅槃经》也说如来藏常乐我净。《楞伽经》则云:“如来是于三解脱门、涅槃、无生等句义,说名如来藏,为除愚夫于无我之恐怖,由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无相境界。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执我。”一者说我,另一者说无我;一者说如来藏常恒坚固,另一者说由如来藏门显示无相境界,看似相违。
《频婆娑罗王迎请经》云:“大王,色法有生有灭。”《楞伽经》云:“外境悉非有,心变种种相,似身受用处,故我说唯心。”前者说色有生灭,后者说心外无色,唯心变现,也看似相违。
又,《法华经》说究竟一乘,《解深密经》说究竟三乘;共同小乘、《解深密经》等宣说有实有法,《般若经》说无实有。也看似相违。
又,《三聚经》中说:“以互不相摄的方便与智慧,可以成佛。”《维摩诘经》则说:“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慧未摄方便为系缚,慧摄方便为解脱。”前者说由互不相摄的方便与智慧,能成佛,后者说方便与智慧脱离,即是系缚,也看似相违。
又《念住经》中详说耽著五欲有大过患,《幻化乐生经》则说行持五欲为成佛方便,也看似相违。
以上列举了经中看似相违的文句。然而,并不能以文句有相违,便断定意义也如宝瓶和柱子一样毫无关系,或者如水火般互不相容,原因为:针对同一所化,在其根器未成熟及已成熟等阶段,有方便说和真实说的差别;针对不同所化,随机施教,有对上根者说了义法,对中、下根者说不了义法的差别;又,针对于不同时期、地区,也有说法上的差别。但是有这些差别,并不等于所说的法义彼此相违。
佛教中,无论大、小、显、密何种教法,都是开示一补特伽罗成就菩提的道路,只不过有些说到道的主体,有些则旁说道的支分。这就如同布施中以法布施为主要、而以其他布施为次要,或者六度中以般若度为主要、而以前五度为次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