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丙二、菩提道次引导分四: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二、令 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今初

由于《菩提道次第广论》是遵循印度戒香寺传讲佛法的方式,因此此处的“道次第引导”分四个步骤:

一、为显示法的根源清净,而开示造者功德殊胜。

二、为使学人对于本教授生起恭敬心、尊重心,而开示本法的殊胜。(开示造者和法的殊胜之处,能引发学者的信心及听受此法的意乐。)

三、交待如何讲闻具有这二种殊胜的正法。(“二种殊胜”,指造者殊胜和法殊胜。)

以上这三步是传讲最初阶段的关键,做到位了就有传法良好的开端,由此正式传讲,讲闻双方都能成就大利益。

四、此后是正式开演如何以教授引导学人的次第。

丁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分二:一、总说 二、分说造者殊胜

戊一、总说

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 [1] 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总体上说,这部道次第教授,即是至尊弥勒菩萨所造《现观庄严论》中的所有教授,特别说,开演道次第的教典是《菩提道炬论》。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 [2] 共称胜阿底峡。

因此,《道炬论》的撰造者,即是此处“显示造者殊胜”中的造者,他就是大阿阇黎胜燃灯智,特别共称为胜阿底峡。(这是格鲁派大成就者金刚持的解释,此句不能解释成《道炬论》的造者为本论造者。)

戊二、分说造者殊胜分四: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 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四、结文

其殊胜分三: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今初

首先解释受生殊胜。

己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如拏错大译师所造《八十赞》云:“东萨贺 [3] 胜境,其间有大城,谓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为有金幢。其宫极广博,受用位饶盛,等支那国王。”

拏错大译师为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在他撰造的《八十赞》中描述尊者受生的情形为:

在圣境印度东方的殊胜国境里,有一座名为“次第聚落”的大城。城中有一王宫,由无数金幢严饰,故称“金幢宫”。王宫极其高广,城中的受用极为富饶圆满,国势强盛,堪与汉地国王媲美。(仲敦巴尊者所著的传记中描述:这座大城中,有一亿人口,游乐的园林有七百二十处,洗浴处有二万五千处,多罗树有五万六千棵,从四面围绕全城。大城有七重城墙,城中有三百六十座桥梁,金幢有二万五千座,王宫中的金顶有十三个。)

“受用位饶盛”,即受用丰饶、国势强盛。

“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莲藏月藏,并其吉祥藏。太子莲花藏,有五妃九子,长子福吉祥,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比丘精进月,次子月藏者,即现至尊师。”

该国的国王名为善胜,王妃名为吉祥光,生有三子,名莲花藏、月藏和吉祥藏。太子莲花藏娶了五个妃子,育有九子,长子名叫福吉祥,是当时一位大智者,称为陀那喜。善胜王的小儿吉祥藏,即比丘精进月,善巧密法,证得生起次第三摩地,能化现坛城,传法灌顶;次子月藏王子,即现今的至尊上师阿底峡尊者。

己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今初

阿底峡尊者成就的殊胜功德,分为教、证两方面阐述。

庚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分三: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 二、修学密宗之情形 三、出家修学内明

辛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

如《赞》云:“二十一岁中,善巧六十四,技术 [4] 及一切,工处善构言 [5] ,及一切诸量 [6] 。”谓于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

如《八十赞》所说:“尊者从3岁至21岁间,善巧六十四种世间技艺及一切工巧明,也善巧声明和因明。”这是说,尊者在21岁之前,学习内外道共同的四种明处,均得彻底通达。不但是大五明中的共同四明,就连世间的小五明也通达无余。

特如大卓龙巴云:“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大卓龙巴所说,尊者在15岁时,只听过一次《正理滴论》 [7] 。当时和一位聪明戏论外道展开辩论,结果胜伏对方,美名遍扬。

问:此处应当专门叙述尊者佛法上的成就,为什么说世间方面的成就呢?

答:大乘佛教是真俗圆融、救世利他的大教,身为菩萨,不但要有通达胜义的智慧,还要有通达世俗的智慧及通达饶益有情的智慧。《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若不勤学五明处,圣亦难证一切智,故为调伏及摄他,并自悟故而勤学。”按照各方面的必要来说,为了调伏不归信佛教者,菩萨应当寻求声明和因明,具备了语言成就及以理辩论的能力,才能调伏外道和世间人,引归佛教;为了摄受已归信佛教者,菩萨应当寻求工巧明和医方明;为了令自身觉悟,菩萨应当寻求内明。总之,为了成就一切种智,菩萨应当遍学五明,若不勤学五明,圣者也难以证得一切种智。

[1] 《现观庄严论》:为弥勒五论之一,全名《般若波罗蜜多教言·现观庄严论》,全论以八事七十义阐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实修次第,对此,印度与西藏的诸智者、成就者们均异口同声地一致承许。

[2] 讳:在称呼已离世的尊长名称时,在其名字前加一“讳”字,表示尊敬。

[3] 东萨贺:印度东方。

[4] 六十四种技术:古印度流行的艺术性技能,包括属于文化、体育等技艺的三十种,属于演唱、器乐的十八种,属于声乐的七种,属于舞蹈的九种。

[5] 善构言:善于组织语言,指善巧声明。

[6] 一切诸量:因明。

[7] 《正理滴论》:印度法称论师因明七论之一,是部解释因明本体的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