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皈敬颂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乙二、论义分二:一、造论支分 二、菩提道次引导

丙一、造论支分分四:一、顶礼 二、立誓造论 三、劝请法器谛听 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

丁一、顶礼分三:一、顶礼本尊 二、顶礼传承上师 三、顶礼之必要

戊一、顶礼本尊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汉文:

敬礼尊重妙音

宗大师在造论之始,首先敬礼文殊本尊。“南无”,义为敬礼。“姑如”,义为尊重或上师。“曼殊廓喀”,义为妙音。“耶”,义为向或对于。

文殊菩萨是宗大师生生世世形影不离的本尊。《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在显现中,是久远以来持续不断依止的本尊。”宗大师在累世中一直得到文殊菩萨的慈悲摄受。这一生,文殊菩萨同样显现欢颜,慈悲摄受。在一切显密佛法的关要方面,宗大师都是在文殊菩萨前谛听教授而断除增益的。因此,首先敬礼文殊菩萨。

“姑如”有无上和沉重二义,合译为尊重 [1] 。从功德方面说,成为一切众生中的无与伦比者,或成为众生的怙主,故称为“尊”;具有广大功德,贪嗔等烦恼不可动摇,故称为“重”。或者解释为如同巍然屹立的须弥山王,任何违缘不可动摇,成为众生堪能依止的极稳重所依境,故称为“重”。

“曼殊廓喀”,义为妙音。“妙”指断德自性身,由于除尽了二障习气粗涩,故称为“妙”;由于从智慧法身中流现妙音,故以“音”表示智慧法身。或者解释为,“妙”指断德自性身和智慧法身;“音”指听闻便能开启智慧的悦意之音。

戊二、顶礼传承上师分五:一、顶礼释迦牟尼佛 二、顶礼弥勒、文殊二菩萨 三、顶礼龙猛、无著二菩萨 四、顶礼阿底峡尊者 五、顶礼其他上师

己一、顶礼释迦牟尼佛

俱胝 [2] 圆满 [3] 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前三句分别顶礼释迦牟尼佛的身语意,主要从因方面赞叹佛身,从作用方面赞叹佛语,从体性方面赞叹佛意。

“妙善”,是指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菩提心是深广二道的正因,能从中出生大菩提,故称为“妙”;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初善、中善、后善。发起菩提心是初善,增长菩提心是中善,圆满菩提心是后善。或解释为,以菩提心摄持的身语意行,前行、正行、后行无不妙善,故称为“善”。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是赞叹成就佛身的因行圆满。佛身是由圆满集聚无量微妙善行而生,故极微妙。《无垢称经》中说:“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以无量善道生。”

“成满无边众生希愿”,是赞叹佛语作用圆满。“希愿”,指一切现前及究竟的愿求。《维摩诘经》中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以一音说法,众生普能获得与自己根机相应的领解,因此称佛音为“令一切根机满足音”。无边的众生依止佛陀圆音,能现前成就增上生,究竟获得决定胜,因此佛语是“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观见无余所知意”,是赞叹佛意体性圆满。“无余所知”,即一切如所有义和尽所有义。由于断尽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佛心无著无碍,普能照见一切所知。因此佛意是无余观见所知的体性。

“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意即,在身语意至极圆满的释迦尊主前,稽首恭敬而礼。佛陀是释迦种姓中的尊主,故称“释迦尊主”。“稽首礼”,是以自己最尊贵的头部礼拜对境卑下的双足,表示极虔敬的态度。

释迦牟尼佛从因地发菩提心开始,多生累劫修行佛道,离一切过,证一切德,由此成就了遍智佛果,照见一切所知。所以佛无余了达成就菩提的正道,并能照见一切众生的根机意乐,由此就成立佛具有能满足众生一切希愿的能力。而且佛初发菩提心,中间积资,最终成佛,都是为利众生,因此一定有满足众生希愿的意乐。由于佛具足满足众生希愿的意乐和能力,便成立一切佛语都是成满众生希愿的言教。

对于这一甚深意义,凡夫以自力无法通达。因此,宗大师以智慧力将一切佛语现为教授。其中,能成办增上生的佛语归纳在下士道的法类中,能成办决定胜的佛语归纳在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法类中。

佛之成就菩提,是由离一切过、证一切德。我们欲成就菩提,同样应当离一切过、证一切德。而这又需要依循道次第,渐次修心。首先修习下士道,在具足了下士功德的基础之后,再趣入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行。以前前为基础,趣入后后,渐次离过修德,最终修成身口意圆满的佛果。这是本颂给我们的启示。

己二、顶礼弥勒、文殊二菩萨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与妙音。

于无等大师的最胜心子、荷佛一切事业重担、于无量世界中化现游戏的阿逸多与妙音二位大士足前,我至诚恭敬地顶礼!

“无等师”,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世间一切成就的总和,比不上释迦佛的一分,因此是世间无等。释迦佛的悲心无比深广,发了如白莲花般的五百大愿,摄受浊世苦难众生,超胜其他诸佛,因此是发愿无等。释迦佛以自在力宣说缘起性空,世间无人能说,因此是说法无等。

由于佛陀能无误地宣说诸法实相,化导无数众生,使其直接或间接趣入涅槃,因此称佛为大师。《瑜伽师地论》云:“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

“最胜子”:文殊和弥勒两位大士,并非如声闻般的佛之语子,而是现前了世俗、胜义菩提心,居于有学道最高位十地的佛陀最胜意子。

为什么称两位大士为“法王子”呢?因为两位大士荷担了一切佛陀事业的重担。当年,在王舍城南方布玛萨瓦山,百万菩萨云集一处,由弥勒、文殊、金刚手三大菩萨结集大乘经律论三藏。甚深法藏是由文殊菩萨结集,广大法藏是由弥勒菩萨结集,而且弥勒菩萨撰造五部论典,开显了一切大乘法藏的密意。佛陀事业的根本,是转正法轮,接引、成熟、解脱众生。释迦佛一代时教的结集者、继承者和弘扬者,就是弥勒和文殊,因此说荷担了佛陀一切事业担。

两位大士在浩瀚如海的刹土中,或者化现佛身,或者化现菩萨身,或者化现比丘身,或者化现居士身,总之为普度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示现千百亿化身。比如汉地杜顺和尚是文殊化身,布袋和尚是弥勒化身,藏地无垢光尊者、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是文殊化身,印、藏、汉三地的祖师很多都是二大菩萨的化身。

“阿逸多”,即弥勒菩萨,义为无能胜。此菩萨修习慈心三昧,无人能比,故称无能胜。“妙音”,即“文殊师利”之义,又译为“妙吉祥”。

[1] 尊重:今译为上师。

[2] 俱胝:千万,此处泛指无量。

[3] 圆满:具足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