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净心引导讲记

《净心法要》 ︱ 益西彭措法师.译讲 ︱

丙三、苦观分二:一、旁述三苦 二、引导文中修苦之法

丁一、旁述三苦分四:一、苦苦 二、变苦 三、行苦 四、遣疑

戊一、苦苦

以受而言,在相续中刚产生时,就对身心生起逼恼的感受,称为苦苦。例如,肾脏疼痛。经云:“何为苦苦?产生时苦,安住时苦。”

苦苦包含的内容

苦苦包括:苦受,与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引生苦受的有漏所缘境。

六道中的三恶趣几乎都是苦苦。例如,复活地狱众生被刀剑砍截时,身心不悦意的苦受,和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引生苦受的所缘境——铁地、刀剑等,都属于苦苦。

以人间来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所产生的痛苦,属于苦苦。

对苦苦的感知

对于苦苦,即便是未入道的凡夫甚至旁生,不必他人教导自己也能了知是苦,从而生起舍离之心。

戊二、变苦

在凡夫各自的相续中,享受五欲时的快乐感受,即是变苦。一般凡夫不明了乐受是苦性,反而执为安乐,实际它是无常迁变的,是增上痛苦之因。例如,亲友相聚看似快乐,但到了分离的时刻,就会引起粗重的爱别离苦。

变苦包含的内容

变苦包括:乐受,与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引生乐受的有漏所缘境。

例如,欲界天人享受五欲时的乐受,与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引起乐受的所缘境——瑶池、甘露、天乐等,都是变苦。同样,所有善趣中的乐受都属于变苦。

对变苦的感知

一般凡夫对苦苦都有厌离心,而且如果能把苦苦转为道用,就会引发许多善心功德。如《入行论》所说,由苦苦能引生厌离心、悲悯心,能遣除傲慢,也能发起羞耻恶行、欢喜行善的善心。

但是对于变苦,凡夫却往往浑然不知,不了知五欲的享乐原是苦性,反而执苦为乐,结果追求得越多,造成的过患也越严重。比如:一个朋友外表看似贤善,其实内心却很邪恶,如果一开始能看清他的本质,就不会被他欺骗,如果自己不能觉察,将来甚至会被他伤害而断送性命。所以,应当观察有漏乐受的变苦自性,而数数如理作意。

戊三、行苦

凡夫自从取受了有漏五取蕴之后,不论蕴上发生苦乐舍何种感受,其间所有的刹那都能成为取受后有五蕴之因,因此成了未来一切痛苦的源泉。这种情形,就像走向刑场的死囚,每走一步都是接近死亡之因。佛陀安住“蕴是痛苦之因”的密意后,说:所谓的行苦,出生、安住、坏灭时,苦相不明显,然而成为苦因。

行苦包含的内容

有漏五取蕴中,苦、乐、舍三受,与三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引生受的所缘境,都属于行苦。

因为行苦遍于一切因缘所作的有漏法上,故称遍行苦。正是由于此“遍行苦”,所以经论中说“有漏皆苦”,把三界比喻为火宅、不净泥、罗刹洲、针尖等。如《宝性论》云:“犹如粪秽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如是,轮回中的一切,犹如火坑、罗刹洲,成了内心厌离之处。

《四百论》云:“无常之故,决定有害,不是安乐。”即:有漏的所作性是无常,所以是有害的。由于它迁变、不坚固、不可信,能对心产生不悦意的作用,故说“凡是无常,都是痛苦”。

对行苦的感知

经中曾以比喻说明:“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

譬如:一根睫毛放在手上时,不会有任何感觉,如果放于眼中,则会造成伤害,让人不安稳。同样,愚夫如同手掌,不会觉察行苦睫毛的存在,而智者如眼,缘行苦生起极大的厌离怖畏。《俱舍论自释》中说,愚人对无间地狱中感受剧苦的五蕴的怖畏,比不上圣者对有顶五蕴的怖畏。

戊四、遣疑

以下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遣除有关对苦的疑惑。

取蕴身是众苦生处,如同水是从地下涌出,风是从空中产生,火是因木而有,同样,内外无量诸苦都是从有漏五取蕴出生的。其中内苦包括老、病、死等,外苦有寒、热、饥、渴,以及受到各种刀剑、木棍损害等苦,既是有漏身,就有这些痛苦。

有人问:身并非唯一是苦,身体也会产生安乐。比如,受用美食、睡个好觉都是一种享受,踢球、游泳、弹琴也是乐在其中,怎么能说是苦?如果不是以身体随意享受快乐,那么谁又是受者呢?

回答:四圣谛中的苦,以圣者的智慧来看实际是苦,然而凡夫愚痴,误认为是安乐。圣人所见真实不虚,可以信赖;愚人迷惑颠倒,其认识并不可信。有漏身实际是苦性,只是因为暂时遮止了大苦,而误将小苦当成安乐。譬如,死囚被改判有期徒刑时,便欣喜若狂,其实刑罚的本质是苦,但因为取代了死,他就认为是安乐。

另外,众生只是以新苦为安乐。譬如:刚坐下时身体放松,认为是安乐,但坐久了则又生起苦受。同样,最初行走、站立、睡卧时觉得安乐,但持续久了,又生起苦受。

骑马疲极,就要找个地方站立;站立疲极,又要找个地方安坐;久坐疲极,又要找个地方睡卧。依此观察,身体观看、呼吸、屈伸、坐卧、行走、站立等,都是最初看似安乐,时间一久便转成痛苦,所以无一不是苦性。由此可见,苦恒时伴随着身体,从入胎、出生直至死亡,没有一时真正安乐。

以上讲了两点:

一、凡夫把痛苦程度的减轻看成安乐,实际是小苦。

二、凡夫把痛苦形态的转变看成安乐,实际是新苦。

性爱并无真实安乐

如果以性爱为乐追求女色,结果得到越多,苦患也越严重。譬如:生了疥疮火时,虽有一点小乐,但后面的痛苦会更加深重。这样的小乐受实际是由于疥疮的因缘才有的,如果没有疥疮又何必烤火呢?所以不是真实的安乐。健康的人看了只会深深地怜悯,同样,离欲的人看淫欲者,也怜悯他为欲火焚烧,反复感受痛苦。

世间乐不真

凡夫妄执此身,是因为有乐受,为了追求乐受,内心不得片刻安宁。这样的乐受果真是安乐吗?若连产生感受的五蕴身都要坏灭,何况暂时妄现的快乐,哪有真实可言?这个乐受没有住处,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也刹那不住,念念坏灭。凡夫只是把痛苦的缓解当作安乐,譬如:五取蕴饥饿是苦,吃饭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又如疲倦是苦,睡眠是减轻倦苦。这些都只是苦的减轻,而不是现前真实的安乐,实际都不离苦性。

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由苦的因缘所生,也能出生苦果,虽然片刻间能让人迷惑,误以为乐,但以这片刻欢乐,却导致未来无量的痛苦,就如同美食中放入毒药,吃起来香美,却会致人死地,世间安乐无不如此。

有人问:五取蕴是一切皆苦,还是仅以苦想把它观为苦?如果一切皆苦,为何佛要说苦乐舍三种受?如果只是以苦想把它看成苦,为何说苦谛是真实之苦?

答:五取蕴一切皆苦。凡夫由四种颠倒因缘,为贪欲所逼,以五欲为安乐,就像把药涂在疥疮上,误将大苦的止息当成安乐,然而疥疮的自性哪里会是安乐呢?虽然佛为了接引世人而宣说苦乐舍三种受,事实上乐受并非安乐;否则,如果有漏法有真实的安乐,为何佛又说灭除五取蕴为安乐呢?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乐受观待分别心,心里贪执就产生乐受,心不贪执,乐受便消失。如果乐受实有自性,则不应观待自心,就像火是热性,不论贪不贪执它,火总是热的。譬如,同样的粪便,因为狗喜欢,就成了美食,而人不贪执,就成了秽物。所以,由于乐不定的缘故,称之为苦。

再从苦、乐受的比例来看:

譬如,在一条大河中投入少许毒药,并不能让河水有什么大的变化。与此相同,世间少许的快乐放在轮回大苦海中,根本无法改变轮回整体的大苦性。例如,一位母亲正在花园中欣赏美景时,突然听到儿子死亡的噩耗,顿时便陷入悲痛之中,前一刻的乐受瞬间烟消云散。又比如,一位即将从天界堕入地狱的天子,眼见地狱中烈火焚身的惨状,惊怖难言,这时虽见天界园林、浴池、天女等妙乐,也只是徒增感伤而已,毫无安乐可言。

遣除有关“一切有为法无常故苦”的疑惑

问:如果有为法以无常故苦,那么圣者的有为无漏法也应是苦!

答:诸法虽是无常,但执著才生苦,不执著就没有苦。

问:圣者虽然没有执著,但也有苦。比如,舍利子有风热病苦,其他圣者也有眼痛、痔疮等苦恼,为什么说无苦呢?

答:苦有两种,一是身苦,二是心苦。这些圣者由于智慧力,而没有忧愁、嫉妒、嗔恚等心苦,但是因为具有由宿业所感的四大所造之身,也就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虽然如此,但圣者的身苦少而轻,就像一个人明白自己欠了债,理当偿还,还债时就不觉得是苦,如果记不起是自己负债,当别人逼债时,就会生起嗔心而受苦。

问:苦受是心法,身体如草木一般,离开了心,身体不会有感觉,为什么说圣者只受身苦呢?

答:凡夫受苦时心里忧愁苦恼,心中只想求得五欲,除了五欲之外不知还有离苦之法;而且,在乐受中,就被贪欲驱使,在不苦不乐受中,就被无明驱使。所以,凡夫受苦时,内引生贪嗔痴,外感受寒热、劳作、损害等苦,如同被内热外火夹逼而倍受煎熬的人一样。经中说:凡夫失去了所爱之物,身心都受苦,如被双箭射中一样。

相比之下,圣者没有忧愁的心苦,只有身苦。有为无漏法,由于不执著的缘故,而没有心苦。圣者的身体属于有漏法,可以说“有漏为苦”,但这是最后身所受的苦受,所以程度极其轻微。

问:如果无常是苦,则道也是苦,如何能以苦离苦呢?

答:“无常为苦”是针对五取蕴而说的。虽然道是所作法,所以是无常,但并不是苦。因为道能除苦,不但不会让人产生执著,而且能使人相应空、无我等智慧,所以虽是无常却不是苦。

当年,佛示现涅槃时,阿难等未离欲的弟子,因为没有善修八圣道而流泪忧愁,离欲的三果阿那含露出惊愕的神情,而那些漏尽阿罗汉则心不变动,未生任何心苦。由此亦可了知:道虽是无常,但不是苦的因缘,故不是苦;而五取蕴是苦,为什么呢?因为爱著之故,无常坏灭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