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学习坏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上)》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观察6:亲情怎样和常执、实执结合
世间人以无明的力量,根本不体会眼前的亲人只是缘生缘灭的假相,如芭蕉树般空无实质。人们受着实执的蒙骗,就缘着假相哭哭笑笑,贪著不已。而且,妄想这样的“美好”能永远维持。以慧眼观察,殊为可悲可怜,就像疯人追逐泡影一样。
佛法上有成就的人,没有这些儿女情长。他们安住在智慧中,摆脱了虚妄情执,自在洒脱。例如,唐朝庞居士一家都是开悟的人。庞居士开悟后,用船装了几万珍橐的家产,沉入湘江。他的女儿灵照平时卖竹漉篱供应一家的生活。
庞居士快圆寂时,对灵照说:“你出去看看天色早晚。”
灵照很快回来报告:“太阳已升到中天,有日食。”
庞居士出门看时,灵照登上父亲的座位,合掌潇洒而化。
庞居士笑言:“我女儿好快!”
他因此延迟了七日。州牧于公来问病。居士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好去,世间如影如响。”说完,头枕在于公膝上,泊然圆寂。
不久消息传到了庞婆耳中。庞婆说:“这愚痴女儿和无知老汉,临行也不说一声,怎么忍心。”
庞婆又去告诉儿子:“庞公和灵照都走了。”
儿子放下锄头,应了一声:“嗄!”许久,也立亡了。
庞婆说:“傻孩子,太痴了!”
庞婆火化了儿子的遗体,就告别同乡,归隐山林。后不知所踪。(《指月录》)
像这些成就者超越了生死,得到了大自在。一般人修行,情感波动时时泛起;成就者得力于般若,随起随照,执著的力量越来越弱,波动的片段也越来越短。比如,以前用一整天,后来变成一小时,再后来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化掉了。
对于应断除的轮回之因——情执,不是无知地滋长它、放任它,整天“想啊!想啊!”“哭啊!哭啊!”“喜欢啊!喜欢啊!”。其实这很危险,是往生死里面沉溺。以彼此的缠绕招得深陷轮回、无数次受生死,岂不是自讨苦吃?!
修行人在一起,不应像世人一样堕在世俗情感中,往轮回的方面发展,应当互相在道业上提醒、策励。不然,彼此作生死的增上缘,相牵入于火海则很可怕。
这位父亲的爱,并不是真正的慈悲。他没意识到女儿正身处危险的轮回,也不能为女儿开示解脱道。当女儿因业力死亡时,甚至不能为女儿下一世得一个好去处做最起码的修福、超度。他没做到任何对女儿的来世、解脱有实际利益的事,只是可怜地哀哭。
类似的哭哭啼啼、朝思暮想,在轮回里发生过无数次了。无数次地彼此做父子、母女、兄弟,爱著欢笑,情意绵绵,又无数次地分离、痛苦、悲伤、嚎哭。人们就在这苦乐交替的虚妄中,不断地轮回。
这位父亲世俗的爱是如此无力、苍白。面对女儿的死,只有哀苦、无奈。哀苦是由自身堕入虚妄情执而感召,无奈是由自性佛的功德宝藏被无明障蔽、不通达万法真相而造成。
观察7:如何相应佛法来帮助亲人获得安乐
第一个例子:
憨山大师在《年谱》里说:“我八岁时读书,寄宿在河对岸的亲戚家里,母亲告诫不许回家,只允许一月回家一次。
一次回家后,依恋母亲不肯回去。母亲生气地用鞭子打我,把我赶到河边。我不肯上船,母亲抓住我的头发把我扔到河里,头也不回就往家走。
当时祖母见到,急忙叫人把我救出来,送到家里。母亲说:‘这个没出息的,不淹死他,留下有什么用?’又把我一顿打,撵出去,没有一点留念的意思。我心里认为母亲心太狠,从此就不想家。
母亲常隔着河流泪。祖母骂她,母亲说:‘一定要断绝他的爱,才能好好读书。’
十岁时,有一次母亲说:‘僧是佛弟子,行遍天下,自由自在,随处有供养。’
我说:‘做这个很好。’
母亲说:‘怕你没这个福。’
我说:‘为什么要福?’
母亲说:‘世上做状元常有,出家做佛祖,岂能常有?’
我说:‘我有这个福,恐怕母亲不能舍。’
母亲说:‘你有这个福,我就能舍。’
十二岁时,我听说报恩寺西林和尚有大德,就想去拜见。跟父亲说,父亲不同意。告诉母亲,母亲说:‘培养孩子要顺从他的志向,听任他自己成就。’就把我送过去。”(《憨山大师年谱》)
第二个例子:
来果禅师说:“我13岁时劝妻吃斋念佛,告诉她人生苦短,转眼就改头换面。妻秉性善良,深明大义,也就被我劝服了。我们立誓永远做兄弟,世间事决不贪染。彼此商议以修道为目标,终身不懈。
我们平日以礼相待,我叫她小弟,她称我二哥。见面时合掌相对,说完拱手作揖,谦让而退。我们按这样做,行为必恭必敬,其它世俗习惯毫无沾染。可见礼能制欲,功效甚大。
妻学经、修行,都是我教她。我们曾以结婚一关难过,互相商量:我们俩学佛、学祖师,恐怕父母不同意,所以要事先商量解决办法。到结婚时,我坐蒲团,你坐方凳。过三日后,各行其道,万不可随尘缘所转。而且在佛前发誓,永不改变。因此到结婚时,没有被尘缘干扰,因为我们各有决烈的志愿。”(《来果禅师异行录》)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应当怎样深明大义,往佛法上引导亲人。这都是往解脱、成佛的方向上作增上缘,不是世俗的小情小义可比的。
佛法并不是让人修成无情,而是要发展大慈大悲,把一切有情都安置在究竟的安乐果位。像《普贤行愿品》所说:“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才是对众生的慈悲,才是佛法上的情义。
观察8:观察自身情感乐的坏苦性
以做父母的人为例。他们对子女牵肠挂肚、操心忧虑,子女稍有意外,就担心不已。对这一类的苦相,观察是以什么缘起造成的。
众生往往对自己身上时常发生的现象习焉不察,从没有做过认真的思维。像这类的父母现象,应当往前回忆,在记忆里查找一个个前因。追溯起来,从孩子降生开始,父母的心就时时挂在孩子身上。养育孩子期间,不知有过多少次的情感执著。见到孩子可爱的模样,欢喜地抱起来;孩子叫“妈妈、爸爸”时,内心无比幸福、满足;孩子稚嫩的脸蛋、清脆的童音,在床上滚爬、拍手嬉笑,都让做父母的非常快乐。但是,也正因为内心有爱执,这一切都成了坏苦。
孩子上学读书了。放学时,父母没见孩子回来,心里就紧张不安。(这就是苦相,是由前面对孩子爱执造成的。)而且,时间拖得越长,父母的担忧越加剧,天黑没见回来,恐惧得生怕出了什么事,再也坐不住,会四处去找。这时的逼恼苦相,非常明显。其实,那天孩子只是在路上贪玩,没有按时回家。类似的担心,伴随着父母的一生。
再往后,孩子上大学或出外工作,要长期离开父母。这时候,别离之苦强烈地现行。父母习惯了孩子在身边,孩子在时,家庭充满阳光、充满生气。孩子离开,家里一下子冷清下来。父母的心非常空虚,没有寄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慢慢平静下来。在此期间,如果缺乏对治,情感的烦恼时时现起,就会时时受苦的逼恼。
孩子离开之后,需要常常保持电话联系,心里才稍微满足。实际上,这仍是情感上的贪著。虽然不能亲眼见到孩子,但能听到他的声音,也觉得很高兴。(这是当贪烦恼取到了部分境时所产生的乐受。当然,可意境的孩子呆在身边,取境更丰富,快乐也大一些。现在没办法在一起,能听到声音也算取到了一分可意境,还是让父母生起乐受。但这种乐又是坏苦。)如果一段时间没接到电话,担忧、恐慌就又开始逼恼可怜的父母。这时候,提心吊胆、胡思乱想、夜不成眠的苦剧又开始上演。直到哪一天接到电话,听到电话那边孩子的声音,才重新激动起来。在电话里知道了孩子的近况,会成为这段时间最爱谈的话题。然而这仍是坏苦,仍然预示着下次无常显现时,更深地陷落。
像这样,从年轻时生儿育女直到年老体衰,一辈子都在乐苦的循环中,被情感的苦绳缚绑。
儿女在长大,父母的爱也在长大,坏苦也就在长大。耽著得越深,坏苦也越深。钻在情感的牛角尖里出不来,这只是苦自己而已。
一见孩子就高兴,一听孩子的声音就激动,这种坏苦或感情用事(贪著和孩子接触的乐),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观察,是有杂染、有后患的。看看内心那么耽著、贪恋,就知道这是大苦的根源。
见到了就笑,离别时就哭,因此哭是由笑产生。相反,如果相聚时心不执著,离别时也就不会忧伤。
观察到最后乐消失了,只留下伤感,就要警觉这其中大有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为自他制造痛苦呢?这是正常的吗?还是我们以无明陷入一种苦的模式中呢?应当深思:我是继续以这种方式过,还是要摆脱这种方式?我是只能套在悲欢离合中呢,还是可以超出苦的模式,远离颠倒梦想?
实际上,轮回中不论有什么乐,都只是假法,是根、境、识和合时的幻觉幻受。父母也好,子女也好,都只是微尘与刹那的聚合,进而可以抉择到空。他们就像梦中的影像,身体、语言、心念都虚妄无实。所以,由感情贪著得到的乐都是苦,而不是安乐。如果习惯于贪著亲情,缘聚时快乐,缘散时又陷入忧苦,一辈子都被系缚在迷乱、反复的有漏苦乐中,何时能解脱呢?
所以,要看淡、看破,要放下感情的贪著,随缘旷达地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