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思维行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下)(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四、不论依赖什么,都以苦为体性

很多人都想找一个依赖,觉得有依赖就很安全、有保障,这便是生苦的因。不论对名誉、地位、财富还是对人,只要有依赖就一定是苦的体性,而且最终都会造成苦苦。

道理很明白,因为依赖是把安乐的希望寄托在心外的某一法上,而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无常、靠不住的。在暂且能依赖时心里满足,是坏苦;因缘散了抓不到时生起忧苦、逼恼,又是苦苦;正当心依赖、依靠时,又是苦因,因此是行苦。所以除了出生三苦之外,不会出生一微尘许的安乐。

又比如依赖权势,权势在时,得到很大的乐。要房有房,要车有车,地位、名声、恭敬,什么都有,这时心里满足。一旦失去权势,被罢黜、流放,就像堕入万丈深渊,困苦不堪地感受大苦;

又如孩子从小依赖父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知道一味地享受。这种依赖父母的温暖和幸福感其实也是坏苦;在此期间,一直在积集苦因,是行苦;后来长大,饭不会做、衣不会洗,没办法生存,是苦苦。这都是由依赖造成的苦。没有原先的依赖,就没有后来的苦;

师徒也是如此,要是成了彼此依赖就逃不出苦,毕竟执著是苦的自性。原先什么事都靠师父解决,呆在师父旁边安全、温暖、快乐,这是坏苦;愿意呆在师父身边,有贪著、依赖,已经在埋下苦因,这是行苦;如果师父重视别的弟子,立即就生嫉妒心,心里计较:为什么对她好、不对我好?内心失落、焦虑,这是苦苦。可怜看不到自己的相续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不舍,内心有“我贪”(就是对“自我”的贪著),希望师父多关照“我”、重视“我”、给“我”名誉、给“我”位置,这都是苦因。要师父重视她这个“我”,一旦“我”没得到满足,就觉得师父对“我”不关心,伤心苦恼。其实都是我执在做怪;

君依赖臣,让臣去为他办事,一旦臣逃跑或背叛,君失去依赖、陷入困境,苦又出来了;

又比如世间女人依赖丈夫,觉得安全、温暖,抱有种种幻想。一味要求丈夫体贴她、照顾她,给她安全、安乐。认为找到一个终身依靠,把一生都交付给他,就能一生幸福。这是大错。她不知道应当在自心上去解决苦乐,不去止息自心的烦恼,不在自心上修行,哪一天有什么变故,必定大苦临头。比如后来丈夫经济破产,或亡故,或有外遇、被丈夫抛弃,就立即觉得大树倒了,天崩地裂般深深陷入痛苦、绝望的泥潭。

由以上观察,可以得出结论:在世间不论依赖什么,都是苦的自性。妄想依赖某一人、某一事,把安乐的希望寄托于对方,希望对方能除苦予乐,最终必然落空。事实上,各人的苦乐只有从各自心上去解决。

安乐不能够依赖自心以外的法来获得。佛示现无常也是为了这个道理。不然,单靠外法就能得安乐,佛也不必示现涅槃。因为既然众生依佛能得永恒真实安乐,大慈大悲的佛为什么要涅槃?佛住世让众生依赖,众生不就由此得到安乐了吗?实际不是这样,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自性,什么也不可依靠,佛示现的色身也是如此。佛来世上是开示修心之道,让众生修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如果自己不作任何修行,只想靠依赖获得安乐,必然行不通。自修自行菩提道,依法息灭自心烦恼、证得寂静涅槃,才是安乐之道。此外不必异想天开有人能赐予解脱、赐予安乐。

通过以上四相观察,可以看出世间法不外是苦。不论到哪里、接触什么、与什么人建立关系或者依赖什么,都是苦的自性。因为五取蕴是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的体性,只要还未得以息灭,就会不断地起作用,令众生天天有贪嗔等烦恼上演,有写不完的悲剧、流不完的血泪、演不完的生死。

智愚不同的作为

一、两点一线原理

(一)“我”→“乐”

所谓“两点”,一点是“我”,另一点是“乐”。“一线”就是“我”向着“乐”追逐而去。这样的“两点一线”使得众生在三界里驰走不已,停不下来是因为有我、有乐;学习四谛之后,见到没有乐、没有我,妄动自然息歇。所以这个原理非常关键,它切中轮回要害。

由这两点一线,众生在轮回里到处奔波。错觉当中认为有我,对面还有乐可寻,每天一睁眼就是为了求乐,天天都在这条线上忙。

说到底,每个人都认为有“我”,而且最爱的就是“我”,因此要让“我”得到“乐”。这就是轮回众生的行为逻辑。此外没有更复杂的道理。

(二)增长业

上面这条原理展开来,就有很多差别情形。把这些差别情形观察清楚,就知道众生怎样以求乐的妄想造业感果,从而在三界上下处轮转不已。

总的都是随我见而转,然后以求取乐受和舍受而增长有漏业。增长有漏业分两类:一、为乐受义而增长,二、为舍受义而增长。前者又分两类:一、为了受用外在五种欲尘所生的欲乐而造作;二、对于外在的五欲乐厌舍,为了求得内在禅定所生的喜乐而增长业。前者又有两种:一、缘着此生的五欲乐,为求取它而造非福业,果是三恶趣;二、为了来世享受五欲乐,造作、增长福业,果是来世生欲界人天善趣。

如果舍离外在五欲,求取内在的禅定乐受,修集不动业,果是生色界一禅到三禅。以上是为乐受义而增长。如果连内在的定生乐受也厌患、舍离,为了得舍受,修不动业,果是生色界四禅乃至无色界,这是为舍受义而增长。

由此看出,如果没有通达有漏皆苦,就会把乐定义为外在的五欲乐,或者内在的定生乐受和舍受。这样以我执驱使,为了求得自己所认定的安乐而造种种业,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生死当中驰走。即使口口声声说“求解脱”,事实上,所作所为都是在做生死此岸的事。只有通达有漏的苦、乐、舍三受都是苦性,寻求从中出离,才能步入解脱道。所以,以理抉择三苦就成为关键,抉择认定三界一切都纯苦无乐,才能止息逐乐的意乐和行为。

凡夫的心就是轮回里的火车站,有一条条通往三界六道各种生处的轨道。驱使无量众生纷纷投入三界苦海的理就是“两点一线原理”。

世人都认为有“我”,一念一言一行随我见而转,而且又认为世间有乐。这“乐”五花八门,光是欲界人间就有无数逐乐的领域和分支,几十亿人都在求自己的乐。这种乐得不到,就求那种乐;上等程度的乐求不到,就求中等或下等的。认为禅定的乐味是真乐,就不要外在五欲的乐而一心求定;认为定生乐受会变坏,就舍掉乐,住在不苦不乐中,以舍受为安乐。这便是整个世间逐乐的情形,落在这个范畴里,就全都是世间行、有漏业、生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