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五)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有人问:在秽土修行既然这么殊胜,那在这里修就好了,何必发愿求生净土呢?

朝鲜大德憬兴法师有一段很好的解释:之所以在此世界行善一日,胜过西方修行百年,是因为此方修行难成。因为在这里修行困难,所以显得可贵。(譬如,清净山林里没有任何染污的声色,保持内心清净并不困难。但如果处在淫声美色中,还能保持内心清净,那就非常难了。因为难行,所以能行持一点,就有很大功德。)

至于要求生西方佛国,是因为在那里能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在西方无时不修,而在此方修善的时间很少,所以这并不相违。(从一时之间能起善行来讲,在此方修行功德大,但从起善心的次数来看,在这个世界,多少天里都很难发起一念善心,然而在极乐世界,刹那刹那都起善心。这样一比较,我们还是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

【思考题 】

1.学了五恶五痛五烧和五善的教法后,你有什么体会?请简单做个总结。

2.“从小微起,遂成大恶”,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该怎么做?

3.对于世尊的教诫,我们应如何勉励自心来奉行?

4.为什么在娑婆行善一日,胜过在极乐修善百年?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还要求生极乐,在这里修行不是更好吗?对此你怎么认为?

--------------------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

这一段是讲蒙佛教化的众生,都能信受奉行而如愿得道。

世尊说:我哀愍你们这些人天众生,苦口殷勤地教诲,以各种事例、譬喻、现相来晓喻,校量善恶因果,劝诫你们修持善业。随顺上中下各种机宜说法开导,分别授予大小、偏圆、顿渐等相应的法门,众生听后都能遵照经教而采用修行。这就使得众生,都能按照各自心中的所愿,获得安乐之道。正所谓“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在”,指合乎、契合。)

特别来说,“经法”,指本经下文所说的,应当越过三千世界火海,来听闻的这部《无量寿经》。众生听后,“莫不承用”,指都能够心开意解,看清这条往生成佛的光明大道。由于信受了弥陀愿海的威神力用,并且信愿念佛,修集净业资粮,所以都能得到真实之利。也就是一经往生,就能迅速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说“皆令得道”。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这是讲佛以慈心教化世间的威德。

(“游履”,是游历,指远处走访。“国邑丘聚”,指城市、乡镇及村落。)佛所到之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没有不得受佛教化的人。这是总的标出佛普化国土的力量。

佛所宣说的妙法甘霖,一旦注入众生心田,就使得他的善根逐渐萌发、成熟。这样,众生的心得到了极大转化,就能够改邪归正、弃恶从善、转染为净、去妄存真等等。由于心是万法的作者,心变得贤善,根身器界、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等方方面面,都会随之转向良善。可见,以佛法化导人心,就能净化整个世界,人心转恶向善,器情世间自然变得安乐、祥和,自然带来天下和顺、日月清明等的祥兆。

以下特别显示佛的教化给世间带来的利益。

“天下和顺”,世人得受佛的教导,彼此都和睦、相顺而不违背,整个国家、城乡,也变得和平安宁。人民普遍行持十善业道,自然遵守礼义,所以国治民安,天下太平。

对此,汉译里有非常详细的叙述。经中说:“奉行道禁,令言令止,臣事其君,忠直受令,不敢违负。父子言令,孝顺承受。兄弟夫妇,宗亲朋友,上下相令,顺言和理。尊卑大小,转相敬事,以礼如义,不相违负。”

这里讲的很清楚。经过佛的教化,世人终于看清了因果正道,知道每个人都有伦理上的位置、职责,只有遵循道德规范,尽到应尽的义务,才符合因果正道。所以,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礼义,不违自己的本分、责任。如此一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上下一片和睦,恢复了伦理上的和谐,就叫做“天下和顺”。可见,因果法理就是治世的根本。

“日月清明”等五句,是说由于人心向善,外在环境也得以净化,远离了各种灾难,处处显现太平景象。《药师经》里讲到七种难: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这就归纳了世间各种灾难的现象。

“日月清明”,指日月清澈明净,没有日月薄蚀的灾难,也兼代表明没有星象变怪的灾难。“风雨以时”,指风雨及时适宜,没有非时风雨和过时不雨的灾难。“灾厉不起”(“灾厉”,是病疫),指不会有传染病流行,没有人众疾疫的灾难。“国丰民安”,是说国家富足,人民安乐。“兵戈无用”(“兵戈”,是兵器),由于人人都仁慈礼义,不去侵略别人,所以没有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也不会在自己国界里出现盗贼叛乱的现象,没有他国侵逼和自界叛逆的灾难。

“崇德兴仁”,指帝王有德,因崇尚道德而正心诚意,以仁慈恩惠人民。“务修礼让”(“礼”是礼学,“让”是谦让。或者尊卑有序叫做“礼”,先人后己叫做“让”),人们都致力于修持礼让,尊敬长辈,互相谦让。耕田的让地,行走的让路,不发生利益之争。这样民风归于淳善,就会达到上古尧舜时期的“无为之治”。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礼义,不必帝王来管制。

这是讲佛在世时教化的效益,其实广义来说,这部经所在之处就是佛所游履之处。《无量寿经》能够普遍传播于世,传入人心,人们受到佛的教化,从此改过迁善,自然出现“天下和顺”等的太平景象。前清时期,万善殿里常诵《无量寿经》,那时宫廷整肃,政治清明,百官都了知因果,所以朝野相安。但后来到慈禧太后时废除了念诵,之后朝纲紊乱,国运也逐渐走向了衰亡。

或者说,本经所在之处,就是弥陀名号流布之处。人们信受经法,信愿持名,不再念贪嗔痴,远离各种恶行。这样一心修净业,执持弥陀名号,就能为释迦佛和十方诸佛所护念;观音、势至也会来到行者所在之处,如影随行般地守护,诸天善神也都拥戴护持。有了善神的护持,恶神远离,国家自然消除灾障,国泰民安。可见,弥陀名号传播世间,确实能够净化人心、净化国土,也因此,这部《无量寿经》是真正护国治世的宝典。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世尊说:我哀愍你们这些世间众生,想要度脱你们的心,比父母念孩子的心还要深重。现在我在这个世间作佛,宣说清净的正法,使得众生的心得以调伏,化除他心中五恶的习性,这样自然断绝了五痛、五烧的果报。也就是从根本上作转化,以佛法引发人们内在的善根,使得它加强、深化,这样串习坚固后,就能对治掉各种凶残、自私等的恶劣习性,这就是“以善攻恶”。通过不断地对治,恶习被彻底根除,那时就能够脱出生死苦海,获得五种善德,最终得到无为的大安。

“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这是说佛大悲深重,哀愍众生胜过父母念子。在世间,慈爱莫过于父母,而佛的悲心远远超过父母。父母只是一世的爱,佛的悲心是无量世的救护;父母的慈爱往往会让子女增加五恶,没办法灭除五痛、五烧,佛的大悲与智慧双融,能让众生灭除五恶、五痛、五烧,永拔生死之苦,得到无为大安。所以说“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