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五)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再来讲彭居士的解释:“所以者何?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不知有是无的因由之故)。”一般人会想:有还不是乐?有就是乐嘛!无就是苦嘛!他不知道有是无的因,今天以有为乐,就意味着明天有失去的苦。比如有个人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挥舞着双手,非常陶醉幸福。但下次失败了,只得亚军,你再看他,满眼噙着泪水,但还要在观众面前强装笑容,听到观众的掌声都觉得是对自己的讽刺,内心这样的悲苦,不正是过去的乐变出来的吗?

“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世人不知道“有是出现无的因,所以有时的乐就是导致无时苦的因”。换句话说,后面坏灭时的苦,就是由前面拥有的乐制造出来的。像是高官下台时的苦,就是他过去当官的乐给制造出来的;成绩好的学生没拿到高分的苦,就是他曾经考出来的高分制造出来的。其他像明星失去名誉的苦、富豪破产的苦、失恋的苦等等,都是这样来的。别人先前没那种乐,也就没有失去时的苦。

总的来说,认为有就是乐的话,没有的时候就一定忧苦。像世人追求的爱情、名誉、地位、享受等,任何一种善趣乐都是如此。就像有功德天的同时必然伴随黑暗女那样,乐和苦是孪生姐妹,完全能认定乐是坏苦,因为它和苦相连,最后绝对逃不出苦。真正有智慧的人见到这个缘起的定律后,就不再求取三界的荣华享受,而唯一希求超出有漏苦乐的无为之乐。像这样,人一旦了解了这一点,看清了世上没什么可求,确实全是苦,没有可乐之处,之后就会一心求生净土。

“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人们都以得到为乐,把失去看成苦,他不知道得是出现失的前因,所以得就是苦。

有智慧的人识透了这里的圈套,有得就有失,没有得就没有失。享受了获得的乐,就一定要感受失去的苦,要想不受这个苦,就两边都不要。但世人看不透这点,他只能看到一边,当然认为:苦,我是不要的;乐,当然多多益善。他不知道由乐就会召来苦,他说:我不要离别的苦。所以想各种办法跟家人团聚,他不知道团圆过后就带来离别的苦。他说:我不要贫乏的苦,一定要富足。之后拼命地求取,他不知道有拥有的乐,就造成了缺乏时的苦。这才知道,得、失都有苦。

“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世人以聚会为乐、离散为苦,不知道今天的聚会正是明天离散的因,所以聚会的乐只会引出苦来。这么明显的事实很多人都不懂,刻意要营造团圆的乐。没来的时候,心里念念盼望,来了以后,一心沉浸在团聚的快乐中,不知道这时的乐正是引出后来离别苦的根源。现前耽著乐的心越浓、越重,离别时的苦就会越大、越深,心里就越是忧苦失落,而且会倍感冷清。团聚之乐就只会这样造出后来的悲苦,有什么可乐之处呢?

所以,智者通达了世间的事以后,对于世间的快乐心态淡然,他知道乐是苦因,就自然由浓转淡了,这是自然的道理。他很明白做人的修养很重要,享乐不能过度,一过度就会出很大的过患。所以,他就不取苦乐两边。他会非常注意,得的时候不生喜,有享乐时,心不陷在里面,因为这上陷得有多深,就决定坏苦有多大,将来失坏时有多难忍。像这样出现了初步的智慧,就会懂得要把乐观成苦,停止内心的贪著,这就是提前避免来日的苦。内在的贪就是造成大苦的根源,心里的贪不能发展得过强。如果放任贪欲增长,心过度地沉湎在里面,那一旦失去就没办法适应,严重的会过不下去。

“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世人以生为乐,以灭为苦,不知道生是灭的前因,因此没有发现生的快乐带来的是灭的忧苦,也就是没见到“乐是苦”的真相。智者见到乐是苦因故,所以乐是苦性,实际并没有可乐之处。比如人们每年都会给自己庆祝生日,只觉得生是很快乐的,不知道人死时的忧苦正是由对生的贪恋造成的。

但人们的心很难体察到这些,总是在庆祝一个个生的快乐。每一种新事物、每一种成功、每一种喜乐出现时,都热切地欢迎,整个心都沉浸在里面。由于在生时对现世法有那么多的贪著,到死的时候一想到要永远分离,就会发猛利的忧苦,心里实在不愿离开人间,心里就自然受难忍难分的苦,在这种忧苦中死就很惨了。

这里的“生”要作广义理解,每一个法的出现都叫做生。到死的时候,生前拥有的一切就全都要收场,整个现世戏剧要彻底闭幕。一刹那间,人世间的境界顿时隐没,而显现出中阴的境相,这时就有很大的苦,无依无靠、没有着落、前程渺茫的苦。过去心贪著生,就一定会变出灭时的苦。对生的乐有多贪恋,死后的苦就有多深重。

可叹的是,人都那么目光短浅,都不知道生时的乐会带来灭时的苦。其实,世间任何的庆祝、狂欢等,正是引出后来忧苦的根源。比如每一个家庭,最初都是由男女相恋组成的,世人总是把爱情吹捧得像鲜花一样美好,但到了最后,往往以各种悲苦而告终。成家后所有的苦都是由最初的爱恋来的,因为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后一切事件的发生。后来多少心上不得满足的苦、失落的苦、求不得的苦、爱别离的苦、彼此冲突的苦、被迫分手的苦,都是由最初拥有的乐变现出来的。如果先前彼此没有浓情蜜意的乐,先前没有那种关系,在两个陌生人身上,哪会发生那些苦的反应呢?没有因的缘故,不可能无因产生。

像这样在一切世间乐上去观察,这才发现,世人所乐著的正是苦因,既然是像有毒美食那样只会引发后苦,有什么可乐呢?所以佛说:“皆当别离,无可乐者。”这“别离”要作广义理解,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快乐幸福,都是欺诳相,是诈现为安乐的相,实际保不住,因缘一散就破灭了,所以说“皆当别离”。它本身只是造苦的因素,和苦相连,所以没有可乐之处。

这样了解后,就要放下对娑婆的耽著,进而发起欣求极乐的心,求得往生净土,毕竟解脱和成佛的利益。

---------------------

【思考题 】

1.阐述世人在杂染中生活,没有任何依靠处,非常辛苦的状况。

2.结合身边的事例,讲述世人以嗔心造恶业的情况。

3.佛教导我们应如何断恶行善?这么做有什么必要?

4.“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1)为什么不该追求爱欲荣华?了解这一点有什么利益?

(2)根据彭二林居士对这一段的注解,回答:

・为什么说享受五欲,唯苦无乐?

・解释“有者无所因”、“ 得者失所因”、“聚者散所因”、“ 生者灭所因”。

・以上述任何一种为例,谈谈有漏乐是坏苦的道理。

(3)懂了坏苦后,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世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