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五)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痴惑于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于财色”,这是指浊世的人类,完全沉溺在贪嗔痴三毒当中,根本不懂得正道。
“痴惑于爱欲”,首先举出愚痴,是因为痴是发起一切贪嗔等烦恼的根本。由于愚痴而不了知真理,不知道万法的真相,之后就会缘着一切顺逆境界生起贪嗔。也就是说,由于不了知无我,也不了解一切境相只是自心所变出的幻影,这样认为里面有我,外面有好的境界,那当然是贪著不舍,想尽快求取到。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当然会厌恶嗔恚,发出各种排斥的反应。总之,由于愚痴不了知真理,看不清真相,以它作为根本,就会不断地起各种非理作意,而引起贪嗔等的烦恼。
从贪的方面来说,由于愚痴,心非常迷惑,就会著在爱欲的境界里。就像酒鬼一直迷醉在美酒里,对于其他事都毫不顾及那样。一个不断品尝贪欲美酒的人,深陷在欲境的淤泥里,哪里能提起心力来修道呢?所以说“不达于道德”。我们知道,“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处在贪欲里的人都是迷惑的,根本无法了解善恶因果等的正道。
“迷没于嗔怒”,这是指当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发起嗔恚的毒。由于被愚痴障蔽,心非常迷惑,那时执著就很强,有什么人、事、物违背他的意愿,或者达不到要求等,就会大发嗔怒,处在嗔魔当中。那时候,他脸上的表情,口里说出的话,做出的行为动作等,都像一条毒龙在喷毒一样,别人触到这股毒气也会受伤。“迷没”,指发嗔恨心的人会深陷在嗔毒里,好几天都出不来。可以看到,只要发一次脾气,大动一次肝火,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息下来,就像大象陷在淤泥里,难以拔出那样。
“贪狼于财色”,狼性情多贪,所以把贪欲多的人比喻为狼,就像《净心诫观法》所说:“贪如豺狼性”。这里举出财和色两件事,意思是说,那些追求现世利益的人,他们的人生目标,无非是财富和色欲,为了这两大目的而奔忙一生。其实,财和色非常难以看破,即使了解了一些相关的道理,但在财色当前时,也难免会迷惑。所以,这里举财和色作代表,意思是人的心会贪著于各种五欲享乐。
人们认为,只有自己的感官接触到了境,产生了乐受,才是幸福、快乐,如果欲望不能满足,无法产生快乐,怎么能叫幸福呢?所以,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很直接、很现实,那么首先就要拥有财富,有了财富,就意味着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享受。其次,作为一个人,就应该享受情欲的快乐,所以年轻时会为此而不断地求取。像这样,为了这两件事,人们像狼一样始终贪著不舍。
“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由于以上说的贪嗔痴三毒炽盛以及不知取舍,所以没有办法修道,因此死后还要感受恶趣的苦果,不断地辗转生死,受苦无穷。
“坐之不得道”,只要不能看破现世,放下对世间五欲的追求,就根本不可能修道。意思就是,如果只知道追求自身享乐,那他的心就会沦为畜生性,也就没办法保持人性,升华天性,开发佛性。这样,一生的所作所为全都处在畜生的级别,只会不断地滋生出贪嗔痴以及各种的恶语、恶行,就连人的品性都没有了。要知道,做人必须遵守起码的人伦善道,但一检查,发现他的心非常自私,只知道追求自身利益,做人必须具备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个字也做不到。
我们既然身为人类,就不能跟畜生的想法一样。畜类尽其一生,只知道饮食、男女,第一是要寻求食物,解决温饱问题,第二就是寻找异性,满足自身欲望,此外再没有第三件大事了。因为畜生的愚痴心很重,已经被业障严重地蒙蔽住了,所以它的心无法开展,更想不到深远的事情。但我们贵为人身,称为“万物之灵”,是通过过去世积累了很多的福德善根才召感来的。人身具有生起很大的智慧、慈悲的潜质,只要借助善缘,就很容易开发。或者说,人的心很广阔,没有很深的业障蒙蔽,已经变得很灵活了,所以有机会看到长远的事,看到深细的缘起规律,体会到妙理等等,也因此,人身是最好的修行所依。但如果一生只考虑食和色,就浪费了这极难得的因缘,而沦落到畜生的级别了。
不仅如此,用人的心智造恶业的话,比畜生要严重无数倍。也就是说,业果愚跟人的心智和合,就会发展出极大的恶业,甚至在极短的时间里,造下的罪业也能百千倍地超过旁生。
像这样,心里只有极端自私的动机,寻求的只是一己快乐,之后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以各种恶劣的手段,造作各种严重的罪行,在他身上一点没有正道的内涵,完全沦为畜生性了。这样就可以预断,在他这一生死后,必然会堕入恶趣,感受无量无边的苦报。所以,世尊对此感到非常悲伤、感叹,所以怜悯地说:“哀哉甚可伤!”
以下具体阐明贪嗔痴三毒的业。首先是愚痴的业。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著,迭相顾恋,穷日卒岁,无有解已。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昏蒙暗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这是讲世间人互相恩爱缠缚,而没办法舍离世俗的家庭,专精行道。由于对亲眷的爱恋,就被缠缚在家庭的温柔乡里,而无法出离行道。这样一生很快穷尽了,到临死时也没有修到任何道法,只能随着业力的牵引,再次流转生死。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世间有夫妇、父子、兄弟,这就是恩爱的起源。任何家庭最终都必然以别离的巨大忧苦来结尾,所以现前的恩爱就成为日后的苦因。所以要知道,亲眷在一起,彼此互相疼惜、爱恋、执著,并不是真正的安乐之道。所谓“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每个人身上都有业,如果不在自身上转变,别人也没办法让他超出生死苦轮。
而且,大家聚在一起,彼此都还处在苦海里,继续恩爱缠缚,只是增加各自陷落的因。因为,情爱是生死的根源,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如果一味地加强世俗情爱,到临死时就越来越难以解开,那时就会顺着情爱再次陷入生死。要知道,所谓的爱情,无非是彼此间的贪欲,大家不要被世间的一些说法迷惑,认为这有多么神圣,多么了不起。可以看到,过去有很多这方面的事例,夫妻一生共同修道,但由于不离情爱,虽然一生都在修行,但里面的情爱仍然在不断增长,所以到了最后,一念动情,仍然要堕落。
这就提醒我们,作为修净业的人,对于世俗的家庭,应该看成一场暂时的戏剧,不要太当真。不过是由于暂时的业缘,彼此结合在一起,如果执著很深,爱恋不舍,等到临终时就会放不下,也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了。要知道,极乐世界是纯一清净的国土,往生者都是莲花化生,而不是以爱欲投生。所以,如果没有坚定的出离心,认为娑婆世界的一切都很好,这样夫妻之间恩恩爱爱,一直堕在温情里,到时候就不想往生,只想来世还做夫妻,还要这么过下去。这样就根本没办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