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法王广传前言讲记

《圣者法王如意宝广传讲记 (一)》 ︱ 丹增嘉措活佛 ◎ 撰写丨益西彭措堪布 ◎ 译讲 ︱

(2)排除极广展开

要出现如同智自在王根登群佩所造的《周游列国传•天金原野》那样的一个,展开,然无繁冗的过失;广,然无松散的过失;多,然无增添的过失,是极难做到之处。

当然,广中广也有高手。像智自在王根登群佩,一方面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有非常特殊的因缘。他曾经周游过亚洲、欧洲的很多国家,写下了《周游列国传》,名字叫《天金原野》。他的游记是非常广的,但的确是一部精妙的作品。本来细节铺展开来,就会有繁琐的染污;讲得非常广的话,就会松散掉;说得过多,也会增添很多无关的话题等等。但是,在他的游记里这些都没有,所以是广中广的杰作。然而要出现这样的作品,因缘上是很难达到的。

2、选取适中

是故,恐怕太过展开,将会沾染上繁冗、松散、增添的过失及自身积下过失,暂时有如此一个即足矣。

如果过于展开,就怕难免会染上繁冗、松散、增添的过失,怕自身得这样的过失的缘故,暂时以这样一种量就足够了。

思考题

1、 活佛收集撰著素材的情形如何?对此活佛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2、 此传的所诠是什么?全书的框架如何?

3、 此传在文句上:

(1) 以什么为根本?

(2) 排除了哪种写法?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3) 采用哪种写法?这么做有什么利益?

4、 此传在量度上:

(1) 排除了哪种写法?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2) 选取哪种写法?

三、确保传记的真实 分五:

(一)排除难以取信之处;

(二)着重按人类识前的现相如实作传;

(三)撰写的心态质直无偏;

(四)慎重之心;

(五)选材真实。

(一)排除难以取信之处

在收集撰写传记素材的过程中,相关各类人的亲述里,见到有些像是无来由的稀奇故事;有些虽也有些依据,但以浪漫附会的修饰法作了修饰;有些以自己的所见作依据后传出具神话相的故事;还有些把法王前身传记里的一项当作了法王自己的事迹后,说“太稀有了”等等。然而这一类除了成为被观察的对象外,难以取信于人,故一概舍置。

这里首先举出四类情况:

第一类,无稽之谈。所谓“无来由”,就是没有根据,凭着自己的妄想,随意地编一些稀奇的故事。

第二类,浪漫修饰。虽然有一些依据,但是这个说话的人喜欢浪漫。浪漫修饰法,就是对于本来平常的事情,却凭空照着某种非常的状态来修饰它的言词。这在传记上是忌讳的,因为需要真实。而讲说者凭自己的第六意识妄加很多内容,有一些非常状态的描写,这不是事实,只属于一种文学的表现形式。比如,说起一个无情的月亮,说来说去好像天下最美丽的就属它。这是属于一种遍计的心,这么夸来赞去的时候,他会有一种非常浪漫的感觉,其实跟事实也没有关系。譬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是有浪漫气息,但是,写传记不能说头发有三千丈,因此这一类不可取。

第三类,具神话相。指凭借自己的所见,然后说来说去说得太神奇了。所谓的“神话相”,就像讲古代的传说,比如《封神榜》一样。这是基于艺人的编造、民间的传说,讲来讲去会讲成很多神异的事情。这也是把本来人间的显现,说成超越人间的事情了。

第四类,搬前移后。这是指把前生传记里的事情说成了今生,然后说“太稀奇了”。

“等等”,包括其他各种情况。像这些就不真实,或者让人怀疑,那它就成了一个被观察的对象。人们会对此质疑:“是这样吗?我们要观察观察。”它就顶多成了被观察的对象,难以取信于人,因此一概放在一边不管。

(二)着重按人类识前的现相如实作传 分二:

1、排除着重按清净显现分作传的方式;

2、主要按人类妄识的共同显现分真实立传。

1、排除着重按清净显现分作传的方式

如果按照唯一着重于清净现分而作,那么自己的上师与圆满正等觉二者,法尔就会成为在功德的层面没有差别,而如是作时,整个就成了没有善知识、瑜伽士、成就者与一切种智者诸多差别的辨别法了。

为上师立传的轨则有两种:一、清净现相轨;二、应化现相轨,这里是说明要遵循哪个轨则来写。

“清净现分”是指清净相,这个“相”应该理解为“性”。也就是不属于虚妄分别的范畴,而是虚妄分别彻底消尽以后的本然的相、清净的相、实相的相。如果依照这个轨则来写,当然上师跟佛没有差别,所谓“法尔就会成为在功德的层面没有差别”。要知道,所有道理归根结底就是法尔道理,而法尔无非两个,名言上的法尔和胜义上的法尔。按照真实的状况来讲,这个法指平等法,不是就差别法来说的。因为真如本身是不二的,一切法都是真如,一切法都是如来,就平等理或者它的真实状况来说,所现的一切全数都是佛,分不出任何差别,在这个性上,任何边、任何相都得不到。在这上面连凡夫和圣者的名字都得不到,何况说有一个谛实的相呢?那么这样做的时候,当然就无可分辨了,在这上面并没有这个那个的差别。

所谓的“事相”,指差别相,这在人的判定上有各种的阶位。“善知识”,指从凡夫一直到佛之间,凡是能把人引到世间和出世间善的方面,都可以称为“善知识”;“瑜伽士”,指已经见了性的人,能相应本性叫“瑜伽”,在此之上的人全叫“瑜伽士”;“成就者”有不同判法,一种说法是在见性以后得了圣果,比如登地以上;“一切种智者”,是指客尘消尽,出现了与法界不二的周遍的智慧,这些就叫“阶位的差别”。就平等法来说,那是没有差别的,在那个层面上也没法安立阶位的差别;然而就现相而言,有各种的差别。这里说明,如果唯一着重在清净的现分上来说,那当然是一个平等法,所以法尔就会成没有差别,也就是在这上面无法区分各个阶位的差别。

那么这样的话,针对有情妄识前的现相而言,就成了没有给他讲什么。这样对于少数上根者固然可以,但对多数一般人而言,就没有发生认识的时候,导致难以登上信心的阶梯。因为一般人都还处在唯常识见当中,当讲到眼耳等所及的现相时会产生认同,由此会发生信心。如果是超越妄识的清净显现分的境界,那属于大多数人的盲区,由此讲与不讲相同。对常人来说,不必说修持,就连闻思上对于清净显现分起胜解,都因缘难聚,即使能生,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在这种状况下,若采用这种方式,那大多数人就没有发生信心的因缘。

2、主要按人类妄识的共同显现分真实立传 分二:

(1)主要为多数现代人着想,而决定随此轨则立传;

(2)断除增损二边,尽量真实撰写。

(1)主要为多数现代人着想,而决定随此轨则立传 分二:

1)见合理性;

2)决定此种撰写轨则。

如果上师的诸功德主要着重按实际事相而作,没有增益损减的话,那会成为多数人易于了达且深信不疑之处,故见唯一注重于此而作方为合理,从而依此轨则撰写。

如果对上师的功德,不是着重按清净现分,而是主要着重按人类妄识的实际事相,不增不减如实地叙述,那么由于本是人类根识境界的缘故,当然就成了多数人容易了达的事,而且成为生起甚深信心的根源,对大众起了大的作用。从缘起上观察,见到唯一着重在这一点上做是合理的,因此,决定按照这种轨则而立传。

这里的“事相”或“现相”是指众生识前的现相。这里是“主要”,而不是所有,是说侧重点在这上面,当然也会有一分说到清净的现分上。但是,为了俯下身来去接引一般的众生,按照大家都能见得到的那些相,出现什么就说什么,这叫“按照实际事相”;在这上不加一分、不减一分,叫做“没有增益损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