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法王广传前言讲记

《圣者法王如意宝广传讲记 (一)》 ︱ 丹增嘉措活佛 ◎ 撰写丨益西彭措堪布 ◎ 译讲 ︱

6、真实收集素材

再者,心中缘念要收集撰著的素材了,随后法王亲自讲法的录音带也听过了上百盘。并且,健在的曾亲与法王相处而熟悉的那些人,不问僧俗、男女、老少等,都当面拜访,或者运用电话等的途径,对诸多往事作了详细问询。

活佛说,我心里想,为了取得作传的基本素材,我要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了,由此就亲身去作拜访或者以其他方式询问。因为只有这样亲身去做,才能保证传记的真实,才有它的可信度,于是开始启动。听了超过百盘法王说法的录音带。对于现存的曾经和法王接触过、熟悉情形的人,无论是出家在家、男性女性、老的少的,都亲自以很近的方式当面来访问,倾注大量的精力。或者以打电话、写信等的途径,详细询问有关上师各方面的事迹、历程。以上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艰巨历程。

7、自我评价

思惟此等情形时,我想就写传记的水平方面而言,决定有很多人超过鄙人,然而由非常大的认真的途径对如此众多的有关系之人作拜访、联络而详细探究后,将他们亲述的内容合集为一,如此精勤认真勤作这一点,我想是一般人稍微难做的工作。

活佛说,思惟了这个情形的时候,我想虽然在作传水平方面,决定有很多超过我的人,但是按照采访、纪实的认真状况而言,一般人也是较难做到的,我是以非常认真的途径来做这件事的。要知道,这里采访的人数相当之多,而且,对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件事都作了详细的探究,将他们所说原原本本的话、非常忠实的叙述合集为一体。这样的勤励在因缘上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传记的文句、义涵和量度 分三:

(一)义涵;(二)文句;(三)量度。

(一)义涵 分二:

1、主体内容;2、布局。

此传所诠的整个内容,由先分后总摄入在共四十章的框架里。法王自身从诞生到涅槃之间的诸事业,纳入在三十六章里;结束又收在汇集圣者十二相而总摄的一章中,其细分分为四章。如是而做了撰写。

1、主体内容

这部传记的所诠,以法王自己这一生从诞生到涅槃之间的各种事业为主体。

2、布局

首先以三十六章作各分的叙述,最后结归在圣者十二相当中,这部分细分为四章。以这样的四十章收尽一生事业的行迹。

“圣者十二相”就是四组:第一组,智尊贤;第二组,闻思修;第三组,讲辩著;第四组,智悲力。汇集这十二相,总的摄尽了法王应运出世的一切事业的德相,作为解脱圣传的结束。

(二)文句 分二:

1、以传统为根本;

2、契合时代的权变。

1、以传统为根本

能诠文的组合者,以传统的撰著方式作为根本,

这是指特别尊重前辈文学家的写法。譬如,对藏族文学家而言,必须按照《藏语语法三十颂》等中所讲那样来写。而且,在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方面,需要符合语法、词学等中所讲那样来运用。这样的话,在藏语语法组合文句上,也是没有任何不重视传统的态度。

2、契合时代的权变 分二:

(1)排除;(2)采纳.

(1)排除

在此前提下,为了将来方便译成其他文字等,心缘念此后并没有使用辞藻学的名称,诸文句的组合尽量相合普通的平常走法,是这样做后撰写的。再者,如果用种种修辞学的庄严来作修饰,而做到了文句组合优美、含蕴甚深的话,可能会出现成为智者心生欢喜之因,然而阅读上由一般人难以如实了达涵义的缘故,知道如此无有大的必要。

即排除两种:一、为了方便将来翻译成各国文字,排除过多辞藻学的名称;二、为了达到普及,不采用过多修辞学的修饰手法。

“辞藻学”,是小五明处之一,指对于事物名字方面的论证,就是讲如何命名、运用、同义异名等道理的学科。这里是说,藏文上使用过多的辞藻,而翻成其他文字不便利的话,就不用它。譬如,藏文中月亮可以说成“施甘露王”“太阳的兄弟”或“云中的天女”等,这一类是属于文人使用的,常人难以了解。或者,将此翻成其他文字后,别的民族和国家的人难以了解,因而就不作使用。

修辞学上有各种各样的修饰手法。对于程度深的人而言,当然使用很好的文学能蕴含很深妙的法义,比如有很多譬喻、很多隐秘等等,而不是大白话。但是一般人程度差,就难以读懂它的意思,而写这部传记是为了让各阶层的人都能读懂,而且要翻成其他的文字,因此,不采用其他的修饰方法。

(2)采纳

而较此若以所诠义易知、能诠文方便知的走法来讲述的话,大多数励力求法者容易了达所诠的涵义,故唯一着重使用直接叙述法而作了撰写。

这里是采用直接叙述法。也就是,事物的体性如何,就按照那样直接地说,是一种直截了当或者直白的叙述法。这样的话,就不必有一个很深的程度、很高明的智慧,才能破解其中的密意、内涵,或者在一句话里蕴含很多层面的涵义,不是这种高深的事情。那么这样就能够使上下各阶层的人,都容易知道要说的意思。因此,采用的方法是在所诠的义上容易认识,在能诠的文字上采取大家共同使用的那些名词,是很方便能知道在说什么的,着重使用这样大众化的语言、直接叙述的方式来撰写。

(三)量度 分二:

1、排除过广;2、选取适中。

1、排除过广 分二:

(1)排除过多细节;(2)排除极广展开。

(1)排除过多细节

再者,如果按照特别广述的方式来写,从一个个地方、一个个山沟来讲,细说到此地、住彼地等等的差别,下至一块布、一条材质平平的哈达,诸如此类,作物品进出相关的详细记录,以及以听闻种种法类等一一领到传承的记载那样书写的话,书本的份量也会出现现今的两倍以上。然而,当今的人大多数太过繁忙而散乱因素多故,静下心来对很厚的书籍细心阅读后,受取义味者很稀少,因此难保不会成为多数读者心生疲厌的因素。

过去西藏传统写传记的作风,也都有广述的方式。譬如嘉维尼固尊者写自传的时候,他是写得很广的。自己收了多少的供养,一项一项都列得清清楚楚,然后,怎么用这些来作上供下施等等,连一分钱也不乱用;或者曾经是怎么学法,听了多少法、受了多少灌顶;或者一年当中半年闭关,半年四处去传前行法等等,都作了非常忠实的记录。由此也能让学人非常受益,可以看到一代大德是怎样一心专注在法上,事事依法而行,可以看到他一生修行的真实历程。诸如此类,过去西藏的传记,好多都是写得很详细的。

那么,如果按这个方式来写,法王传的份量会是现今的两倍以上。再者就读者来看,已不是过去的人了。今天的人大多数忙得非常厉害。比如大城市里的人,清早就要坐车出门,夜幕降临了才回家,这样在白天的时候,心一直奔波在尘境当中。看到的、听到的、心里想的、接触的人和事等等,发生散乱的因缘非常多,的确是心猿意马,散得非常厉害。像古代那种细节多、页数多的广传,只有静下心来,细心地阅读,才能领受到它的味道。而现在的人连收住散乱都困难,真正能够静下心来细心地阅读、品味,来领受其中法义的人就非常地少了。因此,假使采取这种方式,难保或者说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出这个结果。会有好多的现代读者,因为心懈怠、提不起很大的心力,导致没办法很专注、很细心地去完成这个过程,因而他会畏难,由此会发生疲厌。害怕出现这个状况的缘故,就不采用广传中的广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