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事业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辛六、应以如意宝喻了知意之秘密分二:
一、成就所欲故说相似;
二、难得故说相似。
壬一、成就所欲故说相似分二:
一、无分别成就一切所求;
二、无勤作恒时安住之理。
癸一、无分别成就一切所求:
犹如如意宝珠王,虽无分别然一时,
一时同处诸有情,亦随所愿皆能满。
如是依佛如意宝,种种意乐诸有情,
虽闻种种差别法,然佛于彼无分别。
第一颂讲比喻,第二颂讲意义。主要是讲,在无分别同时能够成就一切所求方面,比喻和意义有相似之处。意即:犹如如意宝珠,虽然无有任何分别,但是在同时可以满足很多有情各自欲求而安住。比如有十个人,各自心愿不一,有的想要衣服,有的想要食物,有的想要药物等等,他们在同时祈祷如意宝,如意宝就可在无分别的同时满足十个人所有的愿望。同理,依靠佛陀如意宝王,三乘种性等各自意乐不同的有情虽然都各自听到了相应其意乐的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深广法等,但是佛陀说法时并无有任何勤作分别,并不是要对这个人说声闻法,对那个人说显宗大乘法,或对另人宣说金刚密乘法等等诸多彼此分别,根本没有此种彼种的分别。
癸二、无勤作恒时安住之理:
如如意宝无分别,无勤赐予所求物,
能仁无勤应众机,利他恒住三有中。
如同如意宝无有分别,同时对于祈求者能够无勤赐予所求,同样,能仁佛陀在无勤作同时可行持相应众生根机宣说妙法等利生事业,且乃至轮回未空之际恒时住于三有中——“无勤作恒时安住”。
壬二、难得故说相似:
蕴藏深海地下住,于彼心虽有欲求,
然彼善妙如意宝,薄福众生难获得。
如是劣缘诸有情,为诸烦恼所执持,
当知于彼垢心前,极难亲睹于善逝。
此以难得方面比喻佛身和如意宝有相似之处。第一颂讲比喻,第二颂讲意义。
主要宣说:如同福德浅薄的众生极难获得如意宝一样,若自心不清净难见善逝如来。
第一颂是讲:如意宝蕴藏在深海中的地层下面,虽然人们都想要求得,但如此能够赐予一切所欲的善妙珍稀之宝,只有具足极大福德之人才可能获得,对于福报浅薄的人来说极其难得。
第二颂讲:同样,不具胜缘之众生,其相续暂时完全被烦恼所缠缚控制,不净分别心前全然是杂染的境界,因而极难亲见到善逝色身的殊妙显现。
善根福德非常重要,若没有就根本无法遇到真正的导师以及清净的圣法,所以我们应从多方面培植善根积累资粮。不要执著于外境,追求耽著今生的世间八法,应该彻底以出离心和菩提心,在佛法甚深的智慧摄持下勤修福善就可见到善逝殊胜色身显现。如果今生乃至往昔劫中没有积累深厚的善根福德资粮,则见佛、闻法、往生净土等遥不可及。我们现在真正遇到佛法,遇到大彻大悟的大恩上师如意宝等,应从心底深深认识到:此机会极其稀有难得,是难得中之极为难得,是千百万劫中持守净戒积累福慧二资,与上师诸佛之大悲相融而感得的。故当倍加忆念上师恩德,珍惜守护此如意宝般殊胜缘份。因为我们娑婆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于此五浊恶世能够见到如此清净殊胜的导师,听闻到清净的正法,比世间人求得如意宝更为难得。
辛七、应以谷响喻了知语之秘密分二:
一、比喻;
二、意义。
壬一、比喻:
犹如一切谷响声,依于他缘而得起,
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
此以谷响喻义对应说明佛语之秘密。意即犹如一切空谷声响皆依靠他缘而现起,是相应于说者,于其耳识中而产生显现的。山谷本身无有分别念,也无有要重复某人说话的造作,而且观察空谷声的里里外外,声音的自体不住于山谷外,也不住于山谷内,遍寻了不可得。
壬二、意义:
如是如来声亦然,依于他心而生起,
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
如是如来种种妙法音也是如此,是相应于听法者的意乐在其心中生起显现而已,佛自身无有任何对此人彼人说法的分别,也无有任何造作,而且佛音既不存在佛身之外,也不住于佛身内,所以佛说法音声犹如空谷回音一样无有丝毫自性,但是又可分别显现于所化耳识前。
此殊胜境界非凡夫所为,因为其所作所行都是由分别心伺察作意,通过造作才生成的。所以我们只能自言自语自听自闻,无法随所闻令他闻,更何况于不同耳识中随缘显现宣说各种妙法?但是佛陀法身不可思议境界确实非常稀有,虽无有丝毫分别勤作功用加行等,但于所化众生前显现色身宣说种种妙法,同时妙法音了不可得显而无自性,这就是佛陀语的甚深秘密境界。《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云:“文殊师利,如因声生响,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不生不灭,不断不常。文殊师利,如来亦尔,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不生不灭,无名无相,随诸众生种种示现”。意即:就像因为声音而产生的回响,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同理,佛陀的声音也是外内、中间等都不存在,因本来安住于无生无灭法性境界中,所以根本无有生灭等相状,但是佛陀于不可思议的大慈大悲中示现色身,随众生各自缘份显现种种身相,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教化众生。
辛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分二:
一、比喻;
二、意义。
壬一、比喻:
譬如无物无显现,无有所缘无所依,
超过眼识之境界,无色不可示虚空,
纵然于彼见高下,而彼虚空非如是。
此以虚空喻义对应说明佛身之秘密。
首先,前两句“譬如无物不可见,无有所观无所依”。此总讲虚空体相。“无物”指无有丝毫自体,“不可见”指于根识前不显现,由于“无物”故“无所依”,由于“不可见”故“无所观”。意是由于虚空毫无自体所以找不到其依处,因为法有自体才可能有依处,无物无依也就不可见,既然不可见也就无有所观之相,无法用眼识看、用耳识闻,乃至用身识触,看不见也摸不着。下面特别从眼识角度来作说明。
后四句“超过眼识之境界,无色不可示虚空,纵然于彼见高下,而彼虚空非如是”。意是虚空超过了眼识的境界,因为不存在色法质碍的自性,故无法在人眼识前指示。虽然世间人们以错觉性见到虚空是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形状而且认为虚空是蓝色灰色的等等,然其真实并非如此。譬如我们喇荣圣地,东山和西山的虚空感觉下垂稍低,中间大经堂上面虚空感觉隆起稍高,但是虚空无形无相无碍根本无有高下差别相,只是相对于观者有此方虚空彼方虚空的颠倒错觉,实际上,虚空并非按照世间人们错觉前的显现那样存在。
壬二、意义:
如是于佛见一切,然而其义非如是。
同理,各种不同种性所化众生见到佛安住在各种不同刹土,且有入胎、出胎、涅槃、行走、站立,以及各种显现等游舞相。但是胜义如来并非真正像所显现的那样生生灭灭来来去去,因为没有迁变的缘故。《金刚经》云:“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胜义如来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不可思议殊胜法身境界,有形色之色身完全是观待清净和不清净的眷属而显现的。相对佛自身境界,一切万法都是一真法界,是真如圆成本性完全彻底显露,无有丝毫客尘障垢的清净自性,恒时安住于此离戏境界中度化法界一切有情,也是佛陀不可思议非常稀奇的功德。《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云:“文殊师利,如虚空平等无下中上,如来平等亦复如是,众生自见有下中上”,故应明白,如来境界一味平等无有高下所有分别相完全是观待众生的境界而安立的。
辛九、应以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分二:
一、比喻;
二、意义。
壬一、比喻:
譬如种种诸草木,依止大地得生起,
大地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意是世间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都依止大地而生长,大地本身没有任何分别念,它不会分别取舍这是我喜爱的就让它生起,这是我不喜欢的就不让它生,并且大地在无分别勤作的同时可让没有的得到增长,让已有的更加坚固乃至成熟,所以大地可以作为万物的受用处。
壬二、意义:
如是众生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
佛陀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同样,诸佛就象大地一样,无量众生善根的庄稼都依止佛地而生起。佛陀虽然没有作此种彼种利益的分别,以及种种加行勤作,但是能够让众生的善根得以增长、坚固、广大乃至彻底成就,所以诸佛能作一切众生的受用。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云:“文殊师利,如地安住一切诸种种草木药树,悉得增长,地不作意思维分别。文殊师利,如来安住一切众生善根增长,如来亦不作意思维、心无功用”。《大乘庄严经论》云:“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一切心心所彻底消于法界的佛陀,安住于空性大悲藏全体显露的不可思议胜义如来境界,以无缘大悲观照一切,一切万事万物唯一现前如来藏的面目。众生相续中种种善根的生起、坚固、广大乃至成就,甚至刹那善念都是依赖佛陀的直接间接加持而成,除佛以外的加持在世间和出世间中根本不会获得,甚至不可思议的高僧大德、传承上师都是诸佛加持的化身。